港珠澳大橋為澳門融合大灣區建設創契機 劉紹滿

「世紀工程」 港珠澳大橋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主持之下正式開通,不僅充分體現中央對大灣區融合建設的高度重視,還彰顯中央對港珠澳大橋賦予的政治、經濟、社會意義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對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的重視和支持。正如,習近平主席日前指出,「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體現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亦體現中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將會有助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至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整體大局的一道金橋,對於澳門而言是契機又是便利,應充分利好大橋,與附近地區一道融合大灣區、融合國家發展大局之中,勿負中央、勿負新時代。

港珠澳大橋建設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是重要的國家工程,意義重大,大橋興建期間創下多個「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港珠澳大橋順利通車,能印證國家的強盛。據瞭解,橫跨伶仃洋的世紀大工程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構成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新的公路運輸便捷通道,撐起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脊樑」,堪稱中國橋樑史上最高水準的「超級工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港珠澳大橋總投資超過一千億元人民幣,全長五十五公里,其中粵港澳三地共同建設的主體工程長約二十九點六公里,包含九洲、江海和青州三座通航斜拉橋、十九點六公里的非通航孔橋、六點七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連接橋樑和隧道的東西兩座人工島。此外,大橋連接粵港澳三地,還包括三地各自負責建設運營的口岸和連接線。大橋主體工程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一百公里,全線橋涵設計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I級,抗颱風十六級,設計使用壽命一百二十年。港珠澳大橋是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之後我國又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也是中國橋樑建築史上技術最複雜、環保要求最高、建設標準最高的「超級工程」,是撐起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最重要的基建,象徵著國家的強大實力。中國橋樑建設者在建設過程中,突破諸多世界級挑戰,創下多項世界之最,把港珠澳大橋建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擁有全世界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也是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超級工程之一。港珠澳大橋歷九年建成,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同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鋼結構橋樑以及設計壽命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之橋、創新之橋。

其實,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所指出的,「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他並強調「大橋建成通車,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對港珠澳大橋這樣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質量建設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也正如國務院副總理韓指出的,港珠澳大橋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深度實踐,各參建單位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負責的擔當精神,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成果,創造出多個國際、國內第一。廣大參建者不畏艱難、風雨無阻、敢於擔當、無私奉獻,在大橋建設中樹立起大國工匠的精神標桿,展示了中國建設風貌。港珠澳大橋建設始終堅持生態優先,採取優化設計方案,減少海域佔用面積、控制海上作業時間等一系列舉措,真正做到保護海洋生態、尊重自然環境,繪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港珠澳大橋建設始終堅持質量第一、安全至上,建立起全過程科學嚴格的質量保護體系,高品質建設確保大橋在建設期已經歷了颱風「天鴿」、「山竹」等的考驗,港珠澳大橋已經成為我國從橋樑大國走向橋樑強國的重要標誌。

可見,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建築工程史上的創舉,是「中國夢」騰飛的又一標誌,大橋的建成通車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這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日前表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港珠澳大橋建成開通,有利於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有利於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利於提升珠三角地區綜合競爭力,對於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推進內地、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義。」韓正對港珠澳大橋未來的發展提出三點希望:一要將港珠澳大橋打造成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民心橋。大橋運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發揚在大橋建設期形成的充分尊重、溝通、協作的合作精神。建立和完善粵港澳三方的應急救援、突發事件處理等方面的溝通協調機制。在一流橋樑、一流口岸的基礎上為三地居民提供一流的營運服務。二要將港珠澳大橋打造成為香港、澳門和內地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紐帶。港珠澳大橋直接連通珠海、香港、澳門三地,是溝通珠江西岸與香港最便捷的陸路運輸通道。粵港澳三方要按照安全、快速的要求,繼續研究便利大橋通行人員、車輛的海關監管和邊檢方式等,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縮短通關時間,使港澳往來內地更加便捷。三要將港珠澳大橋打造成為中國橋樑走出去的靚麗名片。港珠澳大橋在建設過程中積累形成了數百項發明專利和一系列科技成果,構建了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的體系。要將這些實踐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和財富,盡快轉化為行業標準和規範,使中國橋樑建設技術走出國門,為共建「一帶一路」作出新的貢獻。

無可否認的事實就是,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將承擔連結港珠澳三地的重任,更有助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融合,帶動城市群的產業互助互補發展,相信能為三地居民帶來新機遇,尤其是能為青年創造更多元的發展可能性。特別是,國家今年推出《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等政策,進一步提高港澳青年在內地生活、工作及學習的便利性。澳門青年應把握國家建設和政策所帶來的便利和機遇,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更多元的舞臺上實現自我價值,為國家、為澳門的長期穩定發展貢獻青年力量。正如,澳門政策研究與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日前所言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必然會促進澳門融入區域和國家發展大局。澳門居民可以更加便利地前往大灣區各市工作、求學、就業、創業和享受灣區內的各種服務,從而使澳門居民,特別是澳門青年人有更大的生活發展空間和機遇。同時,港珠澳大橋通車必然帶來大灣區各個城市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和技術資訊流的加大,從而增強澳門與珠江東西岸地區的經濟互動和人文聯繫。其實,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日前也認為,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將對會展、貿易,以至本澳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社會及業界應抓緊發展機遇。特區政府鼓勵社會及業界抓住港珠澳大橋通車的機遇,更好地作出準備。澳門應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利用自身優勢,有效地進行產業優化整合,在區域互補與合作過程中,其競爭力也將得到有效提升。

港珠澳大橋為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一帶一路」發展創造更有利的契機。正如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所指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在政治層面來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方針的理論和實踐。從工程開展之初就構建了緊密的工作機制,共同協商、解決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難題,實現從建設技術上、政策制度上的新突破。大橋正式開通後,粵港澳三地將首次實現陸路連接,三地無障礙的聯通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創造了更堅實的基礎。在經濟層面上來看,作為香港、澳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交通平臺,港珠澳大橋可有效彌補過往陸運交通可達性的短板,推動地區間經濟的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連接「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對於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社會層面來看,澳門回歸祖國以來,與內地的交流日漸頻繁;港珠澳大橋開通,在縮短地理距離的同時,更深化了同胞血緣之情。在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創新實現「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為粵澳兩地的人員往來提供便利,也為進一步探索創新通關模式做出了積極工作。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相信在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時間節點,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開通,為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一帶一路」發展創造更有利的契機。

港珠澳大橋啟用,無疑為港珠澳陸路交通翻開新一頁。有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認為,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統一推進提供了成功案例,更是「一國兩制」實踐過程中粵港澳三地協調合作的重大成果。對澳門自身而言,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通車,有利澳門更好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亦可能為三地居民生活帶來重大的改變。澳門社會應做好凖備,尤其要在融入灣區的過程中做好充分的協調,以更好把握即將到來的新一波發展機遇,藉此分享發展紅利,共用榮光。也有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相信,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會促進三地的人流、車流、物流、資金流及知識流的聯動;亦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他更盛讚大橋採用許多創新技術,締造了多個「世界第一」,使我國更自信地以建橋、隧道的技術,躋身世界技術先進國家之列。可以說,港珠澳大橋是中國由「橋樑大國」,走向「橋樑強國」的重要標誌。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大大縮短粵港澳三地往來的交通時間,有利促進三地人員的交流及經貿往來。有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形容港珠澳大橋全線開通,對港澳融入大灣區具有標誌性意義,真正落實「一小時生活圈」,對加強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希望粵港澳三地繼續透過協商,積極落實中央的各項部署,將港珠澳大橋打造成連接三地居民的「民心橋」。為粵港澳三地打通經濟動脈,促進三地在投資、旅遊、貿易等方面的互聯互通,為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開啟新機遇。

正所謂:路通財通!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無疑會帶來更大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有利不同行業發展,對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有積極作用。世界旅遊經濟論壇副主席兼秘書長何超瓊日前表示,港珠澳大橋開通,澳門是得益者。大橋可接駁更多大灣區城市,鄰近五個機場可帶來各地旅客,為澳門帶來更多元化的客源。澳門以旅遊業為支柱行業,正不斷優化提升產業。澳門與灣區其他城市的旅遊業不一定要競爭,更重要是用好旅遊資源。大灣區旅遊業可以一程多站,構建互利共贏局面。 港珠澳大橋開通,澳門關注的不一定是帶動多少客量。其實,旅遊局長文綺華日前也指出,一五年準備的《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已考慮港珠澳大橋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暫時未需要調整。客流方面,相信有帶動作用,尤其中長途客市場,但具體數字暫難預估。相信大橋開通可令交通更便利,國際遊客可經香港機場到澳門,相信會令更多遊客來澳,未來可針對中長途客市場投入更多工作。也有學家認為,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珠江兩岸經濟聯繫進一步加強,可更有效實現共用旅客、共用旅遊資源和設施,形成合力,增強國際旅遊競爭力,可以讓區域旅遊合作包括「一程多站」旅遊變得更有可能。此外,港珠澳大橋的國際品牌形象,通關逐步便利化,更有利提升和構建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澳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民聯智庫主席施家倫日前則認為,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極大地便利港珠澳三地往來,實現三地學習、工作、養老無縫接軌,激發互補優勢和活力,有助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化協同發展。澳門未來要藉此機遇,充分利用好澳門的「自由港」、「中葡平臺」、中國與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等諸多優勢,發展創新功能區和特色金融區,搭建歐洲先進產業技術「引進來」和國內企業「走出去」的國際技術和產能合作平臺,豐富大灣區國際元素、創新要素和資金要素,助力澳門經濟多元發展。

此外,可見,港珠澳大橋開通使用,便利了粵港澳三地的陸路交通,更能充分體現港澳地區「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有助推動粵港澳三地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正如有全國人大代表所指的,有助深化區域間旅遊、會展等行業的聯動合作,促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好地發揮本澳作為「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作用。施家倫指出,大橋的開通為珠澳、港澳間增加陸路運輸管道,從而提升運輸效率、減少運輸成本,直接帶動澳門民生用品、航空貨物進出口及轉口物流業的發展。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日前也指出,大橋開通標誌著「一國兩制」方針的成功實踐。作為港澳與珠三角地區交通平臺,可彌補過往陸運交通可達性的短板,推動地區間經濟協同發展。預期機遇與挑戰並存,澳門中小企業宜不斷自我提升,政府適當支持,才能融合到大灣區,將挑戰轉為機遇。大橋開通後有效加強粵港澳三地合作,加快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形成,對澳門居民往灣區各市就業、生活起到促進作用。同時為澳門旅遊、餐飲、零售等行業帶來機遇,促建世旅休閒中心。期望政府能抓住機遇,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提高旅遊競爭力。可見,,港珠澳大橋作為世紀工程,歷九年終通車,既體現「一國兩制」框架下內地與港澳協同發展的巨大潛力,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比肩華盛頓灣區、超越矽穀的重要保障。面對國家對澳門的諸多期望,澳人應繼續找準自身發展定位,努力尋求合作共贏良機。江門同鄉會常務副會長陳溥森日前也指出,稱,被譽為「世紀工程」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令「江海別」和「隔山川」成為歷史,讓大灣區內經濟脈絡貫通,極大便利了區域內旅遊、金融、貿易、商業和物流等要素的流動。澳門同胞與祖國人民同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政府應根據新的形勢、新的時代,沉著應對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結合實際把握好發展機遇,調整充實《澳門五年發展規劃》,在大灣區合作中善用自身優勢,在旅遊、會展、中醫藥、金融和中葡平臺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因而,本澳應把握大橋開通的新機遇,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的進程中,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用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因此,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還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進入新時代。筆者相信澳門能在大灣區中更有力發揮「一中心一平臺」優勢,成為連接世界與國家的其中一個視窗,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第一大灣區中發揮獨特作用。 作為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大橋通過縮短港珠澳三地城市的通勤時間,相信成為澳門吸引國際旅客的強大動力,助力澳門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應把握好契機,推動粵港澳三地攜手並進,充分發揮本澳的獨特優勢,實現長期繁榮發展,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一國兩制」偉大實踐和「中國夢」早日實現貢獻更大力量,共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