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則兩利,通則雙贏 ——我眼中的「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直接往來」的歷史

最近,接到不少媒體朋友的電話,要我談談「小三通」的由來與歷史意義。說起來,時間真的過得很快。掐指算算,從2001年1月馬祖進香團抵達福州馬尾,到現在,仿佛也就是昨天,可卻是已經過去了16年的歷史了。

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小三通」的親歷者,那一切,卻似剛剛過去的昨天,歷歷在目。

從廈門到金門最近之處不到2公里,雞犬相聞,卻難以跨越;同在閩江口的馬尾和馬祖,語言相通,但形同陌路。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告臺灣同胞書》,提出要實現兩岸「三通」,但是臺灣當局僵硬的大陸政策使兩岸「三通」一直無法實現。

由於臺灣單方面的人為阻隔,在其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兩岸鄉親彼此回家的路,仍需在地圖上經歷一段本不需要的曲線,南至香港、北到日本。

連江與馬祖在最近只有8公里的馬祖澳兩岸互相守望,素有「裏山」和「外山」之稱。兩地鄉親同祖同根,自古以來關係密切。長久以來同在一片漁場捕撈作業,頭不碰腳還碰呢,兩地鄉親一直都有漁船靠幫、交換漁貨和生活用品的傳統。

與馬祖販這樣的兩岸親情貿易一樣,晉江圍頭和廈門大嶝島等地,與金門也存在類似的貨物交換以及兩岸聯姻等現象。閩台兩岸對於直接往來的民間呼聲強烈。1992年3月,福建省考慮到閩台關係和兩岸人民往來的需求,特別是福州、廈門與金門、馬祖之間已客觀存在的人、貨交流事實,提出了「兩門(廈門、金門)對開,兩馬(馬尾、馬祖)先行」的建議,簡稱「兩門對開、兩馬先行」,嘗試用福建省的廈門與金門、馬尾與馬祖之間的直接通航,來推動兩岸全面、直接「三通」。在福建省這一構想的推動下,由金門、馬祖地區人士組成的「金馬愛鄉聯誼會」於1994年6月提出了「金馬與大陸小三通說帖」,對福建提出的「兩門對開、兩馬先行」構想作出積極回應,在這個說帖中,金馬民眾強烈要求當時的臺灣當局,能夠正視因兩岸長期處於敵對狀況,而造成的金門、馬祖地區經濟發展嚴重滯後的現實,在兩岸還不能夠全面、直接「三通」前,允許金馬兩島先行與福建開展通航、通商和通郵。他們為此與臺灣當局多年的抗爭,迫使臺灣當局在2000年底不得不決定允許金門、馬祖與廈門、福州直接往來,同時也設置了重重不合理的限制。如「不得在金馬中轉」的限制,其中就有經金馬中轉的人員設籍須6個月,兩岸貨物不得經金馬中轉,還有大陸黨政及專業人士到金馬的限制等等。

長期以來,福建為實現兩岸直接「三通」,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斥鉅資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到2000年,已擁有較完善的海、空口岸和陸路交通網絡。同時,福州、廈門兩市已具備了臺胞落地辦證的條件,為臺胞來閩順利通關入境提供便利條件。福建省涉台立法起步較早,是制定涉台地方法規較多的省份之一。到2000年,在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已頒佈的200多部地方性法規中,有50多部法規部分條款有涉台內容,有9部屬專項涉台法規。這些涉台法規的實施,規範了閩台海上交往、經貿合作與交流,對於依法辦事、有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可以說,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直接往來已經具備了實施條件。

2001年,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馬地區直接往來航線(兩岸「小三通」)正式開通,海峽兩岸進入天塹變通途的交流往來新時代。

大幕拉開的那一瞬間,我在現場。作為福建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我對親人的生離死別有著最切身的體會。70多年前,我的父親從臺灣來到大陸,為新中國的建立盡綿薄之力。此後,便與臺灣老家的親人失去聯繫,一直未曾相見。後來,通過赴台講學美國親戚的幫助,在上世紀70年代,父親才與臺灣的親人重新聯繫上。當時那個親戚通過我父親的描述,在街巷內向一位元老婆婆打聽情況,很巧的是,那正是我的祖母。老人家只會講客家話,聽不懂普通話,進門找來家人對話,發現居然是幾十年都沒有音訊的兒子,在托人尋找回家的路。

2001年1月2日上午,馬祖「台馬」輪運載馬祖進香團507人從馬祖首航福州馬尾,總領隊是台置「連江縣」縣長劉立群,還有縣議會議長陳振清、民意代表曹爾忠等隨行。于11時30分順利抵達福州馬尾港青州碼頭。接著,金門「太武」輪、「浯江」輪運載180名金門民眾首航廈門,由金門縣長陳水在帶領,11時45分同時順利靠泊廈門和平客運碼頭。馬祖鄉親早到了15分鐘,剛剛好對上了「兩馬先行」。

那一天,碼頭上的人很多。作為現場的指揮者之一,我站在碼頭樓上的調度室裏透過玻璃向下張望。我看到一個老人手牽著他的小孫子顫顫巍巍地從船上走到碼頭上,等待著過關。忍不住沖下樓擠到關前,對工作人員說:「讓老人和孩子先走。」然後用福州話指引著老人如何出關。在現場,我沒有說我的身份,馬祖的百姓並不知道我是誰,但他們都用同樣的方言———福州話,向我表達謝意。

1月5日,所有參加首航的金馬同胞按「團進團出」的方式,安全返抵金門、馬祖。參加首航的金馬民眾返航時,他們肩挑手提採購的生活用品和福建特產,每個人臉上寫著笑意,滿意而歸。不論是80多歲的白髮老人,還是十幾歲的青少年,清風牽衣袖,一步一回頭,有的站在船頭揮手喊道:「我們會再來」。分離數十年的親友送別時互道珍重、依依不捨,更是淚灑碼頭。

「兩門」、「兩馬」之間的首次海上客運直航,標誌著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直接往來拉開了序幕。金門縣長陳水在在廈門期間說:「金(門)同(安)廈(門)自古是一家人,從歷史到現在,有釋不開的感情。」他一再稱「廈門是個先進的都市,創新的視窗,有許多先進的經驗可以學習。這次親身看看,第一個印象就很好,特別是環保、科技方面的進步表明廈門是個朝氣蓬勃的城市。」表示願意幫助我們消除一些臺胞對大陸和家鄉的誤解和偏見。台置「連江縣」縣長劉立群說:「來到這裏,我是回到母親的懷抱,自己是福州人,與大家同根同祖。」表示將把福州鄉親的善意帶回去,把骨肉同胞的親情帶回去,更好地推動兩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我們將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直航按國內事務處理。這一做法,得到了許多金馬同胞的認同,他們認為目前兩岸關係的現狀是人為的,我們同屬福建,本是一家人,兩地之間的來往當然是內部的事情。

在「兩門」、「兩馬」首航結束後,為了確保這兩條航線順利運行,雙方的民間團體先後商簽了合作交流協議。2001年1月28日,福州馬尾與馬祖簽訂了《福州馬尾—馬祖關於加強民間交流與合作的協定》(簡稱「兩馬協議」),2001年3月2日,廈門與金門簽訂了《關於加強廈門與金門民間交流交往合作協定》(簡稱「兩門協議」)。兩個合稱「兩馬(門)協議」。

「兩馬(門)協定」的簽訂和實施,打破了臺灣當局所謂「小三通」的瓶頸———並不是真心開放與福建沿海的「三通」,而是試圖以「小三通」否定一個中國原則,以「小三通」換取「兩會」恢復商談,以「小三通」製造兩岸緩和假像,還試圖若大陸不回應「小三通」的情況下,將金馬民眾對臺灣當局的不滿情緒轉移到大陸。針對臺灣當局的圖謀,我們一方面不對所謂的「小三通」做出回應,採取多種方式揭露其圖謀。另一方面,將福建沿海與金馬地區海上直接往來定位為一個國家內的特殊事務,對金馬船舶籍注、航行識別標誌,海事救助溝通管道等做出規定。在人員往來、商品貿易、航運管理等方面,按照實際管理範圍處理,或按有關規定辦理。

在直接往來工作開展中,我們始終將金馬民眾所需與臺灣當局所圖區別開來。在「兩門協議」商簽過程中,在場的金門民眾認為,大陸講一個中國原則,是基於對歷史尊重,對現實的表述、對未來的負責,並沒有要金門犧牲任何利益,向金門強加任何條件,有些民眾當場感動得流淚。「兩馬(門)協定」簽訂實施後,臺灣當局迫于金馬民眾的民意,在我們積極推動直接往來和金馬民眾的壓力下,不得不對經金馬中轉兩岸等限制有所調整。在那些年,金馬民眾常說:我們是金門人、馬祖人,我們是福建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和大陸是一家人。

「兩門」、「兩馬」航線開通後,臺胞在大陸期間突發重病,要回島內治療,多數都選擇經這兩條航線返回,因此被臺胞稱為「生命救助綠色通道」。家住臺北的79歲老人饒永江在福建探親時突然患病,在兩岸紅十字組織緊密配合下,2002年6月7日下午,躺在擔架上的饒永江由廈門直航金門,然後再轉乘專門的直升機回臺北。據不完全統計,僅廈金航線「生命救助綠色通道」已經開啟近200次,為近200名患病的臺胞提供人道援助。

直接往來經歷了「團進團出」的個案審批,相對固定航班和定期航班管理的發展,從人員往來拓展到人、貨、船齊頭並進,從「兩門」、「兩馬」航線延伸到福建沿海主要口岸與台澎金馬地區,促進了經濟貿易合作,活躍了民俗文化交流,形成了旅遊雙向對接。直接往來的實踐,是兩岸「合則兩利、通則雙贏」的有益啟示。

如果說,1987年臺灣老兵的一小步,造就了兩岸交流的一大步。那麼,「小三通」的一小步,則是撞開了「三通」冰封的大門。

福建沿海與金馬地區直接往來的開展,為2008年兩岸全面「三通」積累了經驗,「兩門航線包裹業務」的開辦為兩岸直接通郵進行了積極探索,兩岸節日包機的參與為兩岸空中直航奠定了基礎。在2008年「兩會」恢復商談中,福建現有8個對外開放的海港一類口岸(含直接往來口岸),全部列入兩岸「三通」第一批直航口岸。如今,原先直接往來的航線,客運量從2001年的2.4萬人次,到2017年11月累計運送旅客17792895人次。直接往來的航線,仍然是往返兩岸最為省時、省錢、便捷的通道。

目前,福建省是海峽兩岸往來交通方式最多元、航線最豐富、航班最密集、客流量最大的省份,構建成獨有的海上直航、空中直航、海空聯運的對台立體交通網絡,成為海峽兩岸往來最便捷的重要通道和綜合樞紐。

(陳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