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舉辦人才發展研討會 學者:應有敢於流浪的心

【本報訊】澳門思匯網絡昨日舉辦第五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人才發展系列活動——“專業、成長、合作”研討會,邀請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針對現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探討人才培養的政策與研究,為本澳人才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思匯網絡會長余惠鶯稱,澳門社會要持續穩定發展,除了公務員這支旁大的隊伍外,社團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澳門的政治生態與社團有密切關係,社團可以通過讓具有政治潛力的成員參與社會,政治,民生活動,培養他們的政治意識,分析和參與政治的經驗及力。同時,政府應鼓勵及給予更多機會,讓不同人士參與各個諮詢委員會,而能社團也要重視培養更多優秀實幹之人才在人才培養的策略上,應以「國情及本土基礎教育」,「技術職業教育」,「大學教育暨國際化視野」,“社團人才作持續培養”為四大主軸提出人才培育的做法。

余惠鶯指出,特區政府既要加強公務員培訓,亦要深入思考如何有效發掘,培養和留住人才,畢竟,要達到良好管治,除了有一大班出色的公務員外,更應有一大批優秀及眾多的政治領袖,更積極做法是鼓勵產業界在人才培育政策上多盡一份心力,共同思考如何提升人才的養成率,並使其在大灣區,國際上具有全球流動的競爭力。

嘉賓之一、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彭春華認為,澳門培養的人才,不應只立足於當地所需的人才,而是為配合大灣區及中國發展所需而培養人才。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首次會議指出,要把“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建設成科技創新走廊,打造成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中心。他預料未來大灣區發展方向之一,包括先進裝備製作業、精密加工業等,認為澳門可循該方面培養人才。又如澳門是葡語系人民幣清算平臺,結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亦可在此方面拓發展方向,加強相關人才培訓。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則指出,大灣區發展既帶來新機遇,亦帶來新挑戰。香港以往認為培養好人才後,人才自然能走出去。但未來倘若內地及香港人才能力相當,港人工資高人一截,是否仍會聘請港人,抑或如何培養港人具備高人一等能力?是時候認真思考人才規劃,否則再過五或十年,當灣區有很大發展,而香港沒有相應人才時,會形成另一個問題。

主講之一的學聯時事關注委員會主任劉嘉翀表示,目前有不少澳門企業退出橫琴產業園,他認為是由於澳門市場的經營管理模式與內地大不同,而且內地競爭激烈,當澳門青年失敗後再無資金再投資,以致退出市場。他建議澳門青年在進入大灣區發展前,必須加大了解區內的發展狀況,他又希望政府給予更多在法律和顧問技術上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