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天安門城樓開放的前前後後

天安門,昔日的皇家禁地,現今是共和國神聖而莊嚴的象徵。1988年1月1日,天安門城樓的廣大人民開放。這個曾被賦予多重政治意義的聖地,一層層脫繭、而成一個普通的旅遊景點。在這個變化背後,是一個國家逐漸開放的過程。

照開國大典時的樣子佈置

1987年國慶後,天安門管理處收到了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楊登彥的正式通知,為1988年1月1日天安門城樓開放做好所有準備。

其實早在1980年,李先念就曾提出「可以將天安門城樓向群眾開放」的想法。1984年,一位叫做「華興」的老人上書胡耀邦,要求順應民心,開放天安門城樓,供人們參觀。當時中南海已經內部開放,憑票參觀,但天安門城樓依然是「遊人止步」的禁區。華興老人的呼籲引起了胡耀邦的重視,直接促成了4年後天安門城樓的對外開

總共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是要籌備的事情卻實在不少。要想城樓開放,先得搬家。之前,每逢「五一」、國慶肆:春節,國家領導人經常會登上天安門城樓,向聚集在廣場上的群眾揮手致意。可是,如果因此就認為天安門城樓上隨時可以接待客人,那就大錯特錯了。彩旗、護欄、燈籠、屏風……這些集會上要用到的東西平時就堆放在天安門城樓上,把城樓上堆得像個大倉庫一樣。別的不說,就只那四對直徑2.5米的大紅燈籠,就整整占滿了一間房。

時任天安門管理處處長姜承達回憶道,當時城樓上的門窗、天花板都有汙損,需要重新粉刷和油飾,城樓上的一些柱子甚至連漆都沒刷,就直接袒露著原木。按照城樓複建的要求,光乾燥柱子和粉刷油漆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但是開放在即,時間太緊。怎麼辦呢?姜承達想了個法子:在原木外麵包上三合板,再在三合板上刷上紅漆。弄完一看,也挺漂亮。

一番辛勞之後,面對著空空如也的城樓,該怎麼佈置呢?工作人員們又犯了難。這時,北京市裏的意見剛好批下來,簡單明瞭,「就按照開國大典時的樣子佈置」。桌椅、沙發、茶具、掛鐘、屏風……一件件都按照幵國大典時的原樣擺放,絲毫不差。

唯一有些不同的地方是:城樓大廳中的大型屏風是做隔斷用的,先前沒有任何的裝飾。為了更加美觀,天安門管理處特地在屏風上張掛了一批著名畫家的畫作。工作人員還到歷史博物館去專程翻拍了著名的油畫《開國大典》,懸掛在大廳的正中央。畫中遠處天高雲淡,近處紅牆碧瓦的景色,正好和天安門城樓交相呼應,合為一體。

內賓10元,外賓40元

如果說,對天安門城樓內部的佈置已經是煞費心思,那麼,接下來的一些準備工作就更顯得考慮周全。工作人員將大廳裏原來鋪設的純毛地毯換下,在樓梯、平台、大廳等所有遊客行經的地方鋪上紅色的化纖地毯。遊客只要一經過安檢門,就能踏上紅地毯,一直走到城樓上面。這樣設計,有兩個好處:一是遊客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是走在紅地毯上,就像走向一場盛大的儀式,莊重美觀。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地毯對毯下的青磚地能夠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當時,故宮已經出現了節假日遊人過多、古老的地磚磨損嚴重的問題。沿路鋪上紅地挖,也是天安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專門向故宮借鑒了經驗才想出來的主意。

另一個經過反復研究討論的問題,便是天安門城樓的票價。當時,人民大會堂的參觀票價是三角錢,頤和園是1元錢,故宮是5元錢,而天安門廣場自從開放後一直都是免費參觀的。

天安門誠樓開放的票價該是多少呢?北京市旅遊局已經不記得為這個問題開過多少次會了。計委、物價局、旅遊局、外辦等幾個單位坐在一起,共同會商,絕不是誰一拍腦門兒就能定下來的。

之所以經歷這麼多次討論,是因為在票價定價時有兩個聽起來看似相互矛盾的原則:第一,票價不能太髙,要讓普通百姓能夠買得起;第二,票價不能太低,要能夠通過經濟手段控制登城樓參觀的人數,達到保護文物的目的。

最終,在北京市政府第25次常務會議上,通過了這樣的決定:

一、外賓每人次40元(外匯人民幣);1988年龍年旅遊年優惠票價為30元。

二、內賓每人次10元。

三、有家長帶領的身高1.3米以下(不含1.3米)的兒童免票(每個成人只允許帶一名)。

和當時人們通常幾十元的月收入,以及其他旅遊景點的門票價格相比,登一次天安門城樓實在不便宜。北京市旅遊局一度還擔心這個票價會讓人望而卻步,不過,隨後參觀的滾滾人流則證明了這一票價的合理。在帶來可觀經濟收入的同時,天安門城樓上從未因為哪一天遊客過多而產生安全隱患。根據後來的記錄,1988年全年,天安門城樓參觀人數最多的一天達4230人次,最少的則為425人次,全部在安保的安全範圍內。

全國旅遊景點相繼開放

不僅是票價經過了多次討論,對於允許觀眾帶照相機一事,也反復磋商了好幾次。在最初的方案中,從安全角度考慮,規定參觀者一律不許帶照相機。但方案上報後,有的領導認為,群眾登天安門城樓,肯定都希望能夠合影留念。為此,北京市旅遊局最終決定參觀者可以帶照相機,除了大廳內禁止拍照外,天安門城樓上可以隨處留影。

向旁邊的人民大會堂取經,弓丨進安檢設備;多次設計門票樣式,最終選定了對折的請柬形式;印製紀念冊,向遊人全面介紹天安門城樓的滄桑經歷和輝煌歷史……經過天安門管理處工作人員幾個月的精心籌備,城樓開放的這一天,終於要來了。

1988年1月1日,「北京國際旅遊年」的第一天,天安門城樓正式向中國、向世界的廣大人民開放。這一天,登上城樓的中外遊客共有2000多人,可謂賓客滿門,其樂融融。東四人民商場退休職工高錫武幸運地成為登上天安門城樓的第一位國內遊客。美國遊客卡特夫婦則成了當天登城樓的第一對外國遊客。天安門解禁當月,共有38253人次的遊客登上城樓,帶來了超過40萬元的收入。

在天安門城樓開放後的幾個月裏,中央接連做出了幾項重大的開放決定。

1988年年初,中央決定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全部對外開放,同已經開放的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等連成一片,形成環渤海開放區。3月4日,又繼續擴大了沿海經濟開放區,使全國沿海對外開放前沿地帶的市、縣總數增加到了288個,面積約32萬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6億人。隨後,在4月舉行的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正式通過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的兩項決定,海南島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鄧小平評價這個舉動「是個視窗,是技術的視窗,管理的視窗,知識的視窗,也是對外政策的視窗」。

至2014年,天安門已接待賓客的00多萬人次。在很多人眼裏,登天安門城樓,和登長城、參觀天安門廣場一樣,是到北京後必不可少的一個旅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