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澳門養老之城?

澳門老人為何偏愛珠海?

「住得不好早就換了」

一張靠椅、一份《澳門日報》、一杯九江米酒、梁保倫在陽光下怡然自得。沒人能看出這個老頭兒有78歲。他身材瘦高、面色紅潤、稱。「我從12歲開始喝酒,這是我的養命酒啊。」他津津樂道於自己的海量。護老院的負責人何大利走過,點頭之後順口問「又喝上了?少喝點兒。」老人連忙點頭回禮,笑著說:「不多不多,二兩二兩。」

梁保倫去年從澳門來到珠海,在此之前,他曾經在澳門的護老院裏養老。後來聽說珠海這邊條件好,價格平,就過來了。「這裏平好多,澳門一個月5000多,這裏2000多。」老人還補充細節說,「澳門那邊飯總是冷的,魚也是那種,急凍魚。不像這裏,熱飯熱菜。」老人退休前在酒樓做部長,對飲食品質很看重。

平均一個月一次,他的兒女從澳門過關來探他。對於在護老院養老,老人看得很開個個都要搵食,不用給子女添麻煩了。」

和梁保倫比起來,71歲的王錦郁算是「老資格」,他來博愛護老院已近5年。這是一個印尼華僑,在澳門退休後來珠海養老。老人最大的愛好是像孩子一樣滿世界亂逛。一個人到附近的歌廳、舞廳亂轉,也不花錢消費,就是白看節目,以至於對附近歌舞場的節目時間瞭若指掌。

剛開始時,護工發現老人不見了,著實擾攘了一陣。後來發現他逛完之後總記得路回來,也就慢慢地放心。你問他在珠海好不好,他很乾脆當然好,住得不好早就換了!」

珠海發展「養老之城」?

官方報告建議珠海承接澳門異地養老業務

由於地緣鄰近,語言相通、價格低廉,和梁保倫,王錦郁一樣,由上世紀9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澳門人選擇在珠海養老。據珠海市民政局的不完全統計,全市5家民營養老機構近400個床位,其中約6成都是澳門老人。好比博愛護老院,100個床位,澳門老人就超過60個,其中絕大多數年齡均在80歲以上,且多罹患中風、骨折、老年癡呆等相對重症,「95%需要全護理,也就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24小時全天候護理。」何大利說。

這在官方的調研中也被注意並引為論據。今年7月,在廣東省情調研中心發佈的《廣東省情調査報告》中,建議粵澳兩地合作養老。《報告》認為,澳門與廣東兩地如杲在養老保障上相互參照合作,必定會形成利益共用、成果多贏的共生型協作機制。因為澳門經濟以博彩旅遊為主,一業獨大的格局不穩定因素,給社會養老保障大部分靠政府買單的澳門增加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此外,居住在澳門的人口,廣東人占大部分,廣東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禮儀對澳門影響深遠。例如,廣東與澳門很多人都信仰媽祖,大部分老人喜歡粵劇,這是兩地老人共同生活交流的基礎。另外,澳門完善的養老保障服務體系,有利於廣東省借鑒經驗。

就此,〈報告〉建議粵澳主要以異地養老和社區資訊化合作模式進行養老合作。即主要以珠海、中山為中心,建立機構養老模式。而珠海一直沒有自己的經濟定位。報告甚至就此為珠海「把脈支招稱養老機構的建立以及對老年人的服務,可以充分瞭解老年人產品使用和服務消費需要,進一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設計,發展出自己的個性經濟——老年產業。

商機、包袱還是鵲巢鳩佔?

從民間到官方激辯異地養老

對於省情調研中心為珠海開出的「藥方」珠海從民間到官方,贊成與反對的意見,莫衷一是。

一種觀點是贊成。珠海慈安護老中心,——這家珠海最大的民營養老機構的院長孫蘇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沒有澳門老人,珠海民營養老院早就倒閉光了。這個擁有100個床位的護老中心,高峰期曾經有7成老人來自澳門。孫蘇萍說,澳門享受政府補貼的孤寡老人大約有1萬人左右,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市場。

博愛護老院的院長何少津卻提出了旗幟鮮明的反對,儘管在1995年開辦初期,護老院裏的老人幾乎100%來自澳門。他從一個「珠海市民」的角度評論說,珠海是一座旅遊城市,不是一座養老城市——儘管坊間都說珠海是一個適宜養老的地方。他認為澳門地方寸土寸金,對於大規模興建養老院有心無力,但「我們珠海的土地資源也很珍貴」,不能讓珠海承接澳門「甩來的包袱」。

採訪中何少津還提到一個細節,用以證明他對所謂「老年產業」

美好前緊的駁斥。他說,由於澳門對60歲以上長者實施免費醫療,在他們護老院的澳門老人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就立即回到澳門享受醫療服務,並沒想到去近在咫尺的三甲醫院——珠海第二人民醫院。「你看,這對珠海的醫療會帶來利潤嗎?」

珠海官方對此的態度則非常審慎。珠海民政局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科科長夏源星說,他們意識到了澳門老人在珠海養老這個日益增長的群體和趨勢,因為每年都要協助澳門社會工作局調查在珠養老澳門人的生存狀況,以協助對方的養老金發放工作。

對於讓珠海成為澳門養老的「後花園」,夏源星表示,按照行政管理體制,「我們並不提倡」。他說,珠海的養老福利設施建設,首先是滿足本地戶籍老人需求,下一步的目標是「考慮覆蓋那些外來務工人員的養老需要」,「我們還是先把自己的事辦好」。

—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政人士則直白地表示:「我們給公立,民營養老院財政補貼,政策優惠,難道補到澳門人頭上去了?」

熱錢會湧入養老業嗎?

投資者不樂觀,專家表示「錢景」大

月前,CEPA補充協議五簽署,明確港澳資本可以進入內地投資診所,福利院、養老院等行業。隨著內地與港澳相互開放程度的提升,會否有大量的港澳資本湧入內地這些行業呢?

對此,珠海民營養老機構負責人一致表示並不樂觀。何少津說,護老院是一個利潤低,投資回報週期長的行業。此前接受本報採訪時,他就告訴記者,他用了13年時間,才將博愛護老院的成本收回。「如果可以掙大錢,為什麼那麼多房地產老闆不投資養老院?」孫蘇萍則說,目前在珠海養老的澳門老人多為孤寡老人,經濟層次並不高;另外一些則為兒女在珠海有實體企業,鄉親多位於中山,珠海一帶者,而這部分人群的增長也屈指可數。對於擁有「逐利」本性的資本來說,養老業並不是一個「熱」領域。

圍繞上述諸多問題,記者昨日採訪了省情調研中心《建立合作的多元化發展的養老保障體系——粵澳養老保障比較研究》報告的著者之一,廣東社會保險學會秘書長韓德平。

對於珠海民間和官方的反應,韓德平表示,首先應該澄淸一個誤解,那就是粵澳兩地合作養老,並不是「宣導港澳老人大規模遷徙到珠海、中山進行長期定居,而是宣導兩地在養老保障業、養老產業層面的合作,比如說澳門老人在珠海購房居家養’老、短期旅遊觀光養老等。而對於澳門「甩包袱」一說,韓德平稱,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看」。他說,在5到8年內,中國將邁入老年高峰期社會。但在包含養老保障、醫療保健、場所投資、業餘文藝生活等諸多方面的老人產業,國內目前基本處於空白。通過粵澳兩地合作養老,通過養老機構合作聚集老年人群、催生老年產業,對於未來中國的幾億老人具有相當裨益。

珠海官方「先辦好自己的事」的立場,韓德平表示對此已有心理準備。他說,早在去年舉行的第17次粵澳合作論壇上,他拿出報告交給論壇討論。幾乎所有在場學者都表示贊成,但卻又都認為目前的政府觀念沒有轉變過來,實施有一定難度。而由於政府沒有做好這方面準備,民間資本也當然不會大舉跟進。要解決這些問題,韓德平認為,首當其衝是政府解決協調體制、政策指導問題,制定優惠和約束政策,建立鼓勵機制、組織或授權有關部門制定標準,審批項目。同時,通過優惠的稅收政策,鼓勵企業、組織和個人投資養老設施建設,引導養老產業的開發。

包括投資者,政府,其實想要一個明確的答案,那就是粵澳兩地合作養老的「錢景」到底有多大?韓德平說,這正是他們第二步的研究課題,他相信那個額度肯定「非常大」「相信拋出一個明確的金額資料/對於投資者和政府來說最直接、最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