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小企大灣區戰略機遇 陳觀生

年尾歲晚、新春節慶一向是消費旺季,也是中小企的黃金商機,本澳各大工商團體,在這段時間不斷推出各種消費節慶活動,向消費者提供獎賞,增加居民的參與度及獲得感,刺激消費意慾。而特區政府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中小企擴大商機,中小企也努力從這些政策措施中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目標,達到互動互利的效果。但我們的目光不能僅僅停留在澳門這個一隅之地,而是從上而下、從大局到微觀來關注對本澳中小企有影響的各種政策環境。就最近的政策措施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最受關注的。

澳門在大灣區的地位角色已確定

2017 年 3 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戰略,推動中國內地與港澳特區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對外對接「一帶一路」戰略,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樞紐和發動機,對內則通過制度重整,將港澳地區的國際化優勢引進來,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及功能,從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粵港澳大灣區已是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澳門特區政府也在《 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 2016-2020 年》中明確提出「研究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攜手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經濟區域」,並以「兩大角色、三個定位 、 八項重點」推動及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按照這個發展規劃,可以相信澳門的主要發展定位已經確定: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著力打造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進一步建設好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中葡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葡語國家商品集散中心,重點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合作紐帶;多方合作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推動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內澳門居民的同等待遇;推進人文交流,促進文化繁榮;推進雙向合作,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就業,拓展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積極應用前沿技術培育創新生態系統,支持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在澳門的發展。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的宣傳推介。

2017 年 7 月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強調澳門將推進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及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將建設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協議同時提出支援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臺開發和建設,發揮實驗示範和引領帶動作用;推進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建設;支持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中山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等合作平臺建設;拓展港澳中小微企業發展空間等工作。

除了珠江口西岸地區,澳門與其他廣東省地區也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和合作,例如屬於廣州市的南沙區,成為澳門發展跨境電商的落腳點。2017 年 8 月 17 日「粵澳跨境電商直通車」在南沙正式開通,全國首批符合《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協議原產地要求、應用全球質量溯源體系實現質量資訊全程跟蹤的澳門食品,以跨境電商直購進口模式從橫琴口岸轉關進入南沙跨境電商園 區,為澳門中小微企業首次利用跨境電商開拓內地市場打開新通道。澳門產品以及澳門企業代理的葡語國家產品可經此管道送遞全國各地消費者,為中小微企業參與跨境電商經營創造有利條件,有助充份發揮澳門的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作用,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具積極意義。

澳門資源有限,本地市場規模細小,壓縮了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破了地域限制,澳門可以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優勢彌補資源的限制。同時,以「中葡平臺」的特殊角色帶領這些地區「走出去」。隨著港珠澳大橋快將落成通車,形成的「一小時經濟圈」,更有助享受珠江口東岸的優勢,為澳門中小微企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澳門作為「中葡平臺」的精準聯繫人可以充當橋樑角色,為專業鎮和葡語國家搭建雙邊貿易平臺。

中小企在大灣區的主要戰略機遇

澳門回歸 19 年以來,博彩業發展蓬勃,帶來了龐大的財政收入,卻令本地產業趨向單一,造成了經濟的不穩定性,扼殺了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要讓澳門產業多元發展,政府及民間需要做很多工作,例如優化及發展澳門成為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指定的世界休閑旅遊中心,才可望突破今天的困局。

2017 年澳門接待的旅客數目多達 3,200 萬人,隨著港珠澳大橋及高鐵相繼落成,旅遊業不愁客源,關鍵是如何由量轉質,吸納高質素旅客,推動澳門多元發展。去年澳門共舉辦了 1,381項會展活動,創造了 190 萬的活動人次;文化產業漸成氣候,吸引不少澳門年輕一代投身行業;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在 2005 年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7 年澳門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授“創意美食之都”的榮譽,以上種種令澳門有力發展出會展旅遊、文化旅遊、養生旅遊等為主題的高端多元旅遊,而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更為澳門形成旅遊大業態產生積極和正面的作用。

響應國家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計劃,以及配合習主席提出的「科技興國」的理念,澳門單靠發展博彩旅遊等虛擬經濟,是不能把澳提升作為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其中一個引擎。

國家的經濟發展策略,對澳門這個外向型微型經濟體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由國家經濟發展策略構建的外部經濟環境及澳門本土經濟發展已成的內部經濟環境,正影響著中小微企業持續發展戰略。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人口逾 6,600 萬,區內各城市的距離非常緊密,在港珠澳大橋、高鐵、新口岸等基建陸續完成後,從澳門出發 1.5 小時內已可抵達區內七成地區,2.5 小時內幾乎可抵達區內所有地區。區內形成的經濟實力及消費力是澳門本地市場的數倍,且與澳門的外向型、消費型及服務型經濟體特性吻合,令澳門的產品和服務在區內大有可為。

一是將澳門發展成為旅遊服務培訓及策劃基地,不但確定了澳門於區內旅遊業的領導位置,更可引領本地旅遊服務業持續完善和發展,提升澳門旅遊城市的形象,並進一步鞏固澳門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地位。

二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的互補優勢明顯,如能有效整合協同,形成龐大的文創集群,再以資源互補和合力發展,結合成大灣區市埸共同體,可有力推動文創產業發展。

三是創造澳門與專業鎮合作的新商業模式。作為外向型的微型經濟體,澳門僅依靠本身的力量發展經濟顯然吃力,解決辦法之一是締造跨地域聯盟,借助區域合作的力量,推動產業以至經濟發展。澳門與葡語國家的長久歷史是合適的切入點,這也是澳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所在。2003 年起步的「中葡論壇」和「中葡平臺」,為澳門在中國與葡語國家建立外交及經貿關係中負起獨特的角色。但建立近 15 年的「中葡平臺」,一直被詬病實體貨物不足及中小微企業使用率偏低,究其原因是澳門本地製造業薄弱,未能提供大量商品。澳門毗鄰的廣東省是中國製造業大省,省內專業鎮供應的商品種類繁多,正好彌補了「中葡平臺 」商品不足的缺口。

四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釋放了區內豐富的創業創新資源,加上與建設智慧城市相互交疊產生的發展空間,為澳門創業創新生態添加動力,推動為產業發展。

中小企如何抓住大灣區戰略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 9 市和 2 個特別行政區,總人口超過 6,600 萬,經濟規模達 10 萬億元,是全球具備強勁競爭力、發展潛力優厚的灣區城市群。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和高速公路幹網,以及地區佔廣東省工業增加值和出口的極高比重,使粵港澳大灣區在物流、產業結構及配套擁有全面的優勢。

有了政策的助力,只是對企業發展的錦上添花,要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還是得抓住市場的動向,在技術、產品上迅速作出回應。

隨著市場已經從供應商主導轉變成客戶主導,客戶追求的已不只是產品的功能,而是產品為他們創造的價值,以至在購買、使用和售後的全過程體驗,這轉變使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界線漸漸變得模糊。如蘋果公司,她究竟是服務企業還是製造企業,這不一定需要深究。但蘋果公司的故事,說明一個地區或企業只要能站在產業鏈上的高增值環節,透過服務與產品的有機結合,為客戶創造價值及優質體驗,企業最終獲得的回報是非常豐厚。澳門地方狹小,回歸後大力發展服務業,雖然也取得豐厚的成果,卻使本地製造業變得薄弱,未能構成由產品至服務的完整產業鏈條,高效應對客戶日益提升以至個性化的需要。因此,中小微企業有必要盡快提升他們的創富増值能力;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澳門製造了完善產業鏈的黃金機會,只要中小微企業加以強化自身能力,並與區內企業聯動構成完整的產業紐帶,把服務與製造有機結合,形成澳門中小微企業的獨有競爭優勢,將有力再創奇蹟。

具體來說,本澳中小企在粵港澳大灣區下應該如何借助政策扶持,更好的發展。首先,企業應該保持對政策足夠的敏感度。任何政策的實施都是來源於未來的發展規劃,根據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發展的目標和方針,政策的改變將影響該區域的多個行業的發展,新政策的推行有可能大力推動某些行業特別是新興行業的發展,也可能限制某些行業的發展。政策是一把雙刃劍,企業應該充分解讀政策,在制定企業未來發展規劃時提供有利的參考。大灣區的建立,必將出臺一系列促進發展的利好政策,企業把握這一波政策機會,可能助力企業再一次的騰飛。其次,本澳中小企需打造擁有持續創新的能力。可以考慮兩個方向,一是和高校等科研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二是購買技術進行成果轉化。從全球來看,世界級灣區一直主導著全球科技創新的方向,是國際大都市群發展的標杆,孕育了不少領導全球創新潮流的科技企業。本澳在此方面十分欠缺,未來應加大推動。三是及時甚至提前做好產業的佈局和規劃,不斷豐富企業的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