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城市

國與國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頭部城市的競爭。

於國內而言,隨著省際競爭的日漸激烈,近年來城市之爭也成為輿論熱點。

三個熱點

最近兩年,中國城市貢獻了三個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第一個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選手」的擴容。2010年住建部發佈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明確提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的規劃和定位。自此一直到2016年,這個陣容一直未變,但從2016年開始,短短兩年時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後在檔中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支援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以及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

這表明,承擔全國性功能不再是直轄市、一線城市的專屬,中西部大城市也被國家賦予了同樣的期待。

第二個是二線城市房價的全面崛起。在2016年之前,房價暴漲只是少數幾個熱點城市才有的現象,而在2016年之後,武漢、成都、合肥、鄭州、西安等強二線城市的樓市也被啟動,呈現出和一線城市類似的邏輯。

過去,一線城市的一套房子可以換二線城市的四五套房子,現在大約只能換個兩三套,一二線城市房價的差距縮小了。房價上漲的同時,不少二線城市也開始基建狂飆,全面進入地鐵時代。

第三個是「人才爭奪戰」。這場競爭始自深圳,前幾年,北京上海開始實施嚴格的人口控制計畫,而2016年,深圳推出了本地史上最寬鬆的戶籍新政和最給力的人才補貼,一時間,大量京滬畢業生南遷深圳。

在深圳之後,武漢、成都、長沙等城市也參與其中,競相吸引人才逐漸成為全國性現象。2018年,西安以「當天辦理、當天落戶」的行政效率,一度讓自己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紅城市。

這輪招攬人才的競賽,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過去的人才流向路徑,二線城市在人才爭奪上罕見地對一線城市構成了挑戰,城市競爭出現了新的可能性。

「四小龍」

盤點這三個話題,又能發現一個有趣的共性:那就是無論哪個話題,都能看到武漢、成都、鄭州、西安這四個城市的身影。相信這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更像是一種系統性力量的結果。

有理由相信,未來中國的城市格局,這四座城市一定會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武漢,雄踞中部,京港鐵路與長江水道黃金交叉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再加上雄厚的產業基礎,以及比肩京滬寧的科教實力,讓武漢極具重振雄風的潛力。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目標是帶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整體崛起。

長江中游城市群包含了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三個組成部分,由此足見武漢的定位之高以及使命之大。

成都,深居四川盆地,卻是西部首屈一指的門戶城市。成都的自然條件優越,一馬平川、沃野千里、氣候溫潤,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周邊旅遊資源豐富,再加上清新的文藝氣質與超前的消費主義文化,讓成都成為一線城市之外人氣極高的熱門去處。

在國家規劃中,成都與重慶共同構建了成渝城市群,重慶憑藉直轄市的身份,已率先拿到國家中心城市的入場券,而咫尺之遙的成都不受此影響,也拿到這個殊榮,足見成都的重要性。

鄭州,穩居中原,地處京港鐵路與隴海鐵路黃金交叉點,被認為是一座火車拉起來的城市,交通優勢明顯,是全國重要的鐵路、航空、電力、郵政電信主樞紐城市,擁有中國首家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再加上背靠河南這個人口近億的超級腹地,讓鄭州成為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河南原本劃分到中部地區,但最新規劃卻把中原城市群從傳統的中部地區剝離出來,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平起平坐,這讓鄭州具備有可能與武漢一爭高下的名份。

西安,據守西北,地處肥沃的關中平原,擁有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是中國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古都,而且科教實力傲立於西部,再加上銳意進取、積極擁抱新生事物的精神面貌,讓這座城市搖身一變成為活力四射的網紅城市。

西安的發展,往小了看,可支撐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整體崛起,往大了看,則是要讓其像一根定海神針那樣矗立在西北,凝聚西北。

西安的古都身份,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最佳代言城市,現實迫切需要一個繁榮的能夠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大西安。西安的獨特性,無可替代。

可以說,武漢、成都、鄭州、西安「四小龍」的崛起有著系統性的力量在支撐。未來5到10年,這四座城市有望獲得國家資源的重點傾斜以及青年人才的廣泛注意力,再次上演深圳、上海、天津、重慶在過去20年的高增長奇跡,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的一股新勢力,極大地改善現有的區域不平衡格局。

「頭羊」身後

除了中西部「四小龍」,南京、濟南這兩個東部省會,雖然背靠經濟大省,但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在省內的存在感都不高,被認為是首位度最低的兩個省會城市。

但隨著省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強省會」逐步成為一種普遍共識,江蘇和山東都是經濟和人口大省,完全具備打造「強省會」的實力,只要觀念跟上變化,南京和濟南的上升空間很大。

緊隨其後的應該是長沙、合肥、福州等,這幾個城市近年來的發展可圈可點,但和「四小龍」相比,政策支持、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尚稍遜一籌,和南京、濟南相比,腹地稍遜,所以將其排在第三梯隊觀察。

大連、青島、寧波、廈門這幾個計畫單列市,雖然普遍環境優美、財賦殷實,但它們在和省會的競爭中並無絕對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過去20年中,這些計畫單列市憑藉港口與外貿優勢風光無限,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動力切換,作為商業中心與科教中心的省會,競爭力較此前有了大幅度提升。

接下來是環大都會區衛星城,如京津冀的廊坊,長三角的蘇錫常,珠三角的佛山和東莞。

近幾年,北京對廊坊的溢出效應大於虹吸效應,其發展勢頭是看好的。

蘇錫常這幾年的發展有所放緩;未來幾年,上海的注意力會更多地投入到杭州灣地區,蘇錫常享受到的資源客觀上會被攤薄,這個地區的風頭可能會被浙江的環滬地區蓋過。不過,蘇錫常畢竟是底蘊十足,只要新經濟培養起來,其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佛山和東莞這兩年的基本面都不錯,特別是東莞,明顯享受到深圳的產業外溢的好處,松山湖成為名震全國的科技地帶,再加上其地處廣深兩個一線城市之間,可謂左右逢源,交通便利、產業扎實,上升空間還有很大。

相比而言,佛山享受到的廣州產業外溢比較少,但佛山的核心優勢是強大的本土經濟,獅山一個鎮的經濟總量超過不少地級市,北滘一個鎮擁有兩家世界500強。這種獨特的經濟結構,讓佛山經濟受大環境的影響不大,表現出出色的穩定性,再加上毗鄰廣州這個人才中心,上升空間也不可估量。

貴陽、南寧、昆明幾個西南省會,這幾年大有超越東北幾個大城市的潛力,但因為偏居西南,腹地太小,與三大經濟區的聯繫也不便利,其天花板不高。三個省會中,貴陽受到的政策支持最多,其拼勁也最大,有望成為西南地區除重慶、成都之外的第三城。

東北地區的幾個大城市,近年來接連被中西部地區的強省會超過。東北城市中,瀋陽的潛力相對較大,其最大優勢是離北京近,再加上其省會身份,有望重振東北第一城的輝煌。

(孫不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