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下澳門「一個平台」建設的新思路 李安勇、張風超

澳門的發展定位為「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個中心」就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一個平臺」則是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國家「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均明確支持澳門建設「一個平臺」,這既是中央賦予澳門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定位,也是澳門發揮自身優勢、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推動「一個平臺」建設與「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機融合,以期發揮疊加效應。

2016年4月,澳門特區政府發佈《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要更好地把握中國新一輪發展的大好機遇,用好用足國家對澳門發展的利好政策,不斷強化區域合作,推動澳門「一個中心」和「一帶一路」的有機融合。通過居於澳門的海外華僑及其家庭,以及與葡語國家和東南亞國家關係密切的優勢,澳門可扮演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國內地和葡語國家之間經貿合作的平臺角色。目前,「一個中心」的建設已初見成效,但「一個平臺」的發展尚不盡如人意。如何儘快在新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下,把握機遇,深化平臺功能,擴大平臺影響力,促進「一個平臺」與「一個中心」的協同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澳門特區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澳門「一個平臺」建設的框架與現狀

(一)「一個平臺」建設的總體框架

澳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際貿易樞紐,也是東西方文明交匯之地,擁有獨特的中葡雙語優勢,熟悉葡語國家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法律制度等,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環境,是聯繫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紐帶。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順理成章。

早在2003年,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以下簡稱「中葡論壇」)在澳門創立,由中國中央政府發起、中國商務部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辦,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幾內亞比紹、莫三比克、葡萄牙、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和東帝汶八個葡語國家參與。該論壇是以經貿促進與發展為主題的非政治性政府間多邊經貿合作機制,目的之一就是支援澳門發揮平臺作用。在中葡論壇常設秘書處、澳門貿易促進局和相關消費者保護機構的努力下,特區政府逐步搭建起平臺建設的框架。其框架將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延伸為「三個中心、一個平臺」,即「中葡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以及由澳門特區政府與國家商務部合作構建的電子平臺「中國與葡語國家雙語人才、企業合作與交流互動資訊共用平臺」。線上上,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通過「中國與葡語國家雙語人才、企業合作與交流互動資訊共用平臺」設有的葡語國家食品資料庫、中葡雙語人才資料庫、專業服務提供商、中國及葡語國家會展資訊和經貿資訊、葡語國家法規資訊和HS碼查詢等功能模組,進一步強化澳門作為經貿服務平臺的功能。線上下,由「三個中心」的實體平臺發揮作用。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下設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提供顧問諮詢、商業配對等系列商業服務;會展中心為中小企業改善服務,通過會展活動開展工作,促成企業和業務投資者的合作;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則為葡語國家食品提供實體展銷平臺。同時,啟動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平臺綜合體」,集商貿旅遊、經貿洽談、商品展示、文化展覽、資訊交流于一體,成為中葡合作的新載體。

(二)「一個平臺」的發展支撐

「一個平臺」的框架已搭建起來,為了完善其各項服務和功能,使之在中國與葡語國家貿易中真正發揮作用,澳門特區政府一直在尋求中央政府的支持,並主動和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合作。為了更好地宣傳平臺,澳門特區政府開展並參與了一系列推廣活動,力圖使中國企業和葡語國家及企業對平臺有所瞭解和使用。

澳門特區政府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積極向中央政府尋求聲持。在澳門特區政府的努力下,中國人民銀行於2015年8月批准同意澳門人民幣清算行向葡語國家銀行提供人民幣清算服務,使澳門人民幣清算行首次把業務擴大至港澳及東盟以外地區。2017年6月,由國家開發銀行和澳門工商業發展基金共同出資的「中葡合作發展基金」(以下簡稱「中葡基金」)正式落戶澳門。該基金作為中葡論壇第三屆部長級會議上的重要舉措之一在2013年6月正式成立,是中葡論壇框架下促進中葡經貿合作的重要投融資平臺,致力於推進中國與葡語國家間的專案合作。目前,中葡基金已在莫三比克、安哥拉、巴西等國投資支持了一批項目,帶動當地農業現代化建設及製造業、能源等領域的產能合作,中遠期力爭覆蓋所有葡語國家。

由於澳門自身商貿資源有限,缺乏土地、人才和基礎設施等必要資源,澳門特區政府需要對外尋求合作。2003年10月,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之後就該協議又簽署了一系列補充協定。該協定旨在實現兩地間服務貿易自由化,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服務貿易實質上的所有歧視性措施,進一步提高雙方經貿交流與合作水準。之後,內地與澳門的區域合作持續推進並不斷深化。2004年提出的泛珠三角「9+2」合作擴大了粵港澳合作的空間,2008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首次將澳門納人國家規劃,2009年的《橫琴總體發展規劃》使澳門發展有了縱深腹地,2011年的《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加深了廣東省與澳門合作的程度,拓展了合作領域。2014年在澳門舉行的葡語國家經貿環境專題磋商會上,澳門與泛珠各省區的商務部門共同簽署了《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合作促進泛珠三角區域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框架備忘錄》。澳門亦加入了2015年正式上線的泛珠網上經貿洽談會,開設了自己的線上展館向外界展示泛珠合作成果。2015年4月,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粵澳雙方的合作進一步深入。2017年5月31日,「央企支持澳門中葡平臺建設高峰會」在澳門舉行,峰會搭建了更緊密連接央企、澳門企業和葡語國家的新平臺。在「一帶一路」全面展開的新時期,在澳門加快建設中葡平臺的過程中,央企與澳門特區政府和業界有著巨大的互補合作空間。通過澳門的平臺功能,央企可以攜手澳門企業創造機會,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加強國際雙向貿易投資合作。與此同時,澳門也可以為葡語國家的工商業界提供服務,協助開展與央企、與中國內地市場的業務合作。

為了加強澳門與葡語國家的官方交流,澳門特區政府組織並參與了一系列活動。從2003年至今,澳門已舉行過五屆中葡論壇,不斷為平臺建設注人新動力。中葡論壇支援澳門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綜合體,在澳門設立中國與葡語國家雙語人才培養基地,推動澳門成為論壇與會國傳統醫藥產業國際註冊、認證、交易中心等。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作為促進貿易和投資的專責部門,長期組織和參加各類會議、組織各種貿易資訊宣傳活動,如「中國一葡語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部長級對話會」「中國與葡語國家企業經貿合作洽談會」「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中國與葡語國家靑年企業家論壇」「中國一葡語國家文化周」等。2016年中葡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宣佈,今後3年將圍繞打造中葡金融服務平臺、中葡企業家聯合會秘書處設在澳門、建設中葡人才培養基地、設立中葡文化交流中心和中葡青年創新創業交流中心、建設中葡商貿合作平臺綜合體5項新舉措深化澳門平臺作用。澳門在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交流上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提供語言、法律、投資顧問等服務,促進互利共贏局面的形成。

(三)「一個平臺」建設面臨的問題

雖然澳門特區政府在建設「一個平臺」中做了大量工作,但與「一個中心」的建設相比,「一個平臺」在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往來中的作用尚未達到預期效果。主要表現為:

1.平臺服務效用不足

平臺定位于向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提供服務。平臺服務下的中國與葡語國家的進出口貿易近幾年來呈現先下降後回升的趨勢;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貿易關係不夠穩定,商品進出口貴波動較大中國與葡語國家進出口商品總值波動較大。2015年度有較大規模下滑,降幅同比達到25.73%;但2017年形勢又明顯向好,進出口商品總額同比增幅為29.4%;2018年前三季度增長再度放緩。而2015年中歐進出口商品總值為61836566萬美元,與2014年相比下跌了7.5%;④2016年中歐進出口商品總值為59803611萬美元,同比下跌了3.3%。考慮到中葡貿易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的影響,2015年的貿易量下滑有其合理性,但跟中國與歐洲貿易的資料相比,中國與葡語國家的貿易量在2015年下滑過於嚴重。這反映出平臺的貿易服務效用不足,對外依存度高,抵禦國際貿易風險能力較低。

總體來看,各葡語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量變化趨勢與總體趨勢差別較大,貿易關係不夠穩定。其中,巴西是中國在葡語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貿易量總體保持穩定;安哥拉為第二大貿易夥伴,但近年來兩國貿易總值有所回落;葡萄牙是第三大貿易夥伴,兩國貿易總值升幅明顯。除巴西與安哥拉外,其餘葡語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量較小,尚有很大提升空間。

2.葡語國家對平臺的使用有限

根據中葡論壇2013〜2018年的資料來看,自2003年中葡論壇成立以來,中國和葡語國家雙邊貿易發展迅速:2003年,雙邊貿易額僅有110多億美元,而2017年中國與葡語國家進出口商品總值達1175.88億美元,同比增長29.40%,其中中國自葡語國家進口810.08億美元,同比增長32.18%;對葡語國家出口365.80億美元,同比增長23.62%。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自葡語國家進口額和對葡語國家出口額均實現了增長。中國對葡語國家的投資總額也從2003年的5600萬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超500億美元。中葡經貿合作平臺的合作領域也不斷拓展,由第一屆部長級會議宣佈的7個領域,拓展到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宣佈的近20個領域,涵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數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內地、澳門地區和葡語國家的企業參加論壇秘書處舉辦的各類經貿促進交流活動。

但中國自葡語國家進口商品額遠大於對葡語國家出口商品額,中國與葡語國家貿易往來以中國向葡語國家進口為主;在投資往來方面,也以中國向葡語國家投資、並購為主。中國企業、葡語國家企業對「一個平臺」的優勢及能提供的服務還缺乏全面認識,主要表現為雙方業務較少利用澳門的仲介服務;不瞭解對方的市場、政府政策及法律法規等。平臺推廣形式較為單一,多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官方推廣和交流活動,缺少商業推廣手段,如目前在內地就難見澳門作為中葡平臺的形象廣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平臺在內地及葡語企業的知名度和使用率。

3.平臺建設未能與「一個中心」形成合力

從澳門整體經濟發展角度來看,目前「一個平臺」的建設未能與「一個中心」建設形成合力。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有一定的基礎,博彩、旅遊、餐飲、酒店、零售等行業的發展使「一個中心」的建設較為順暢。旅遊休閒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能力,可為澳門帶來客流、商流和資訊流。如將平臺和中心建設揉合在一起,可使到訪澳門的遊客更多地瞭解澳門,進而發現貿易機會;而商旅人士在商旅之餘,亦可在澳門逗留休閒。澳門要加快「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建設,需要通過區域的融合發展,在優化及提升旅遊休閒、會展、中醫藥、特色金融等產業基礎上,著力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澳門可以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開通的契機,提升通關便利化水準,聯合開發並推廣「一程多遊」旅遊產品,提升大灣區旅遊的國際影響力。澳門需要通過「一個平臺」和「一個中心」建設的關聯點,將旅遊休閒業與酒店、會展、商貿等行業結合起來,使之能互動互補、共同發展,形成旅遊休閒+商貿交流的大業態,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

解決澳門「一個平臺」建設面臨的問題,提升平臺在中葡貿易中的實際地位,應將澳門及「一個平臺」放在新的全球經濟發展格局中來探討。

二、新格局下澳門「一個平臺」建設的新契機

21世紀將是亞太世紀,而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可以說是亞太經濟繁榮的發動機。澳門地處珠江入海口西岸,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增長極的中心地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澳門加入經濟發展新格局創造了條件。發達國家逐漸擺脫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開始恢復增長。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正致力於內部調整和改革及區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發達國家對新興經濟體的態度從過去的容忍或有限度的歡迎,轉變為如今的排斥和抵制,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流、美聯儲加息等政策對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貿易產生巨大影響,新的貿易格局開始呈現。新興經濟體主動參與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謀求新經濟秩序和貿易平衡;新的經濟政策與秩序帶動了文化的大交流,新商貿文化開始形成,同時反作用於政策和秩序,使之向良性方向發展。新政策、新秩序和新文化共同構成新的全球發展新格局,為澳門「一個平臺」建設帶來新的契機。

(一)新政策與新契機

從「一帶一路」建設,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國經濟穩步升級並進一步融入全球市場。澳門「一個平臺」的建設應抓住發展契機,適應經濟發展新戰略。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尼時分別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一帶一路」被正式確定為優化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首要戰略。澳門作為國際性都市,處於「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在金融投資、貿易航運、現代服務和跨國人才等領域的優勢,與「一帶一路」所提倡的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等核心內容高度契合,既具備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能力,也能有效支持自身經濟的轉型升級。澳門將在旅遊、文化兩方面成為參與「一帶一路」的起點。利用好與葡語國家聯繫的優勢,積極協助中國企業開拓拉美、非洲等地葡語國家市場,擔負起中國與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角色,是澳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面。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把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臺的規劃有機結合起來必將形成疊加效應。未來將會有更多中資企業借船出海,以澳門為跳板到絲路國家投資基建專案,澳門可為這些企業提供基建專案貸款、過橋貸款、發債融資、顧問諮詢、專案管理和專業服務等,使「走出去」企業的業務發展更加順暢。

長期以來,「地小、水淺、人少」是束縛澳門發展的主要原因,也嚴重制約著「一個平臺」的建設。自改革開放以來,澳門一直在和珠三角及內地部分城市合作,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和資源。2017年3月,《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其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2018年3月,《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香港、澳門互利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為與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對等的區域戰略,意味著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支撐範圍更廣、支持力度更大、發展規劃涵蓋的內容更多,粵港澳大灣區有望在更高的起點上進行探索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依託港澳開放的優勢,將有力支撐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澳門進一步與內地合作提供了更完美的框架,並使澳門能更順暢地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從歷史上看,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的崛起,均得益於人海口帶來的物流成本優勢,澳門的中葡商貿合作平臺可為跨境經濟合作提供髙度開放的制度創新,而源自內地的貿易往來需求可為澳門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活力。澳門經濟有望借助該規劃加入「大灣區」生產鏈分工中,產生協同效應;澳門「一個平臺」的建設也有望從人流、物流、資訊流等方面獲得大幅度提升。

(二)新秩序與新契機

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致力於建立公平、民主和多極的世界秩序,支持聯合國的中心地位和作用,逐步改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老牌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主導乃至壟斷的現狀。他們主張,應提髙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應建立一個穩定的、可預期的、更加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

過去10年,金磚國家的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比重從11%上升到16%,對外投資比重從7%上升到12%;金磚五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七國集團(G7)的一半,其經濟總量和影響力在持續提升,金磚五國的各項經濟活動和政策必將對全球治理和經濟秩序產生影響。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經濟合作政策,也預示著國際新秩序的締造方向。隨著「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推進,新秩序將在「一帶一路」覆蓋區域和輻射區域產生。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及G20這種包含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對話平臺,有助於增強新興市場作為一個整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弱化霸權主義的影響。新秩序下新興經濟體致力於在金融、法律、人才、資訊、交通等方面尋求合作,共同探索以形成新的經濟競爭優勢。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就是金磚國家間金融合作的碩果,使全球金融秩序更為公平和多極。澳門具有「東西方文化橋樑」以及良好金融資源的優勢,是一個基礎設施良好的小型服務中心,可以在金磚國家的縱向交流中扮演催化劑的角色,成為金磚國家間研究、商務資訊和推廣旅遊業的總部。澳門的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建設已有一定基礎,可以借助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形成期,建立與新秩序一致的金融服務平臺,提供葡語國家的融資服務和人民幣清算功能,以獲得競爭優勢。該平臺應以發展合作而非金融支持為中心,發展合作不以西方標準的救助為基礎,而以互不干涉和尊重主權為根本。此外,還可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僑胞僑眷融通中外的優勢,在法律、人才、資訊交流等方面提供服務輸出,主導和構建葡語國家經濟網路,積極加入國際新秩序的構建過程中。總的來說,澳門在金磚組織可做的貢獻主要有三方面:提升金磚國家中的葡語國家網路,可以選擇性使用澳門的儲備投資核心葡語國家項目;支持適當的貨幣和金融政策發展,提升金磚國家金融和經濟戰略:提供一種歷史地理政治框架,搭建金磚國家的文化基礎。

(三)新文化與新契機

經濟全球化下的經濟建設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行為,它還廣泛滲透在文化領域,影響各國文化軟實力的形成發展,以及在全球範圍內此消彼長,形成新的文化格局。同時,文化也深深融入經濟之中,生產力借助文化力量實現質的提升,將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協調統一發展納人社會發展的總體設計中,就是新的文化經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地區、各國的文化進行遷移、交流和融合,文化軟實力及文化輸出呈現多元化發展。美國是文化輸出的典型國家,強勢的美國經濟為美國文化的全球擴張和滲透提供了有力支撐,美國利用其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來推行其全球經濟發展戰略。在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乏力與世界多極化發展的新格局下,發展中國家同樣可以在傳承本土文化的同時進行文化傳播與滲透,形成自己的文化軟實力。新格局中的文化格局不再是發達國家獨大、單向的文化輸出,而是各國文化的交融和互通。新興市場國家一掃以往落後的、自卑的和模糊的而貌,以先進的、自信的和各具特色的文化面貌進行公共外交、媒體宣傳和對外貿易。在新格局下,中國借助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背景,以「文化先行」帶動「一帶一路」發展。對內喚起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國民的文化自覺意識和自信意識;對外提升了國家的整體形象,使「一帶一路」倡議更容易被相關國家和地區認同和接受。在商貿領域的文化輸出和文化先行,使經濟政策的施行更加順暢、經濟秩序的建立更加順應人心。

另外,文化在經濟領域的作用不再局限於娛樂、藝術、體育等少數範疇,而是廣泛地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文化附加值成為產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和服務推廣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共情效應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滲透在經濟發展模式中。任何國家或企業如能率先在文化經濟方面有所突破和發展,就能在全球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新的文化格局打破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輸出的強勢地位,這給澳門構建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文化軟實力以有利的契機。澳門「一個平臺」的建設可與「一個中心」的建設結合起來,圍繞「東西交匯、中葡融匯」的海洋文化主題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服務產品,借助文化輸出使平臺獲得知名度、聲譽和美譽度,使平臺功能在商業、文化、教育等領域逐漸深人並廣泛展開。過去,競爭主要被理解為物質競爭和資源競爭,物質資源與文化資源、經濟力與文化力良性互動形成的合力作用並沒有得到重視。澳門的「一個平臺」建設可以將文化資源與物質資源相結合,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推進「產品文化化」和「文化產品化」,加入新的文化經濟發展潮流中。

三、新思路:以文化交流和文化經濟為主旨促進「一個平臺」建設

以文化交流和文化經濟為特色的中葡商貿服務平臺建設應遵循一定的文化主題,在此文化主題下,可將平臺與中心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通過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創造貿易機會,通過發展文化經濟豐富平臺服務內容、提升平臺服務品質。

(一)以文化主題促進平臺與中心建設的融合

文化是一切經濟合作的基礎,澳門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同樣應以文化交流和文化經濟為主旨,將文化要素融入旅遊休閒體驗中,以提升城市魅力,給旅遊者以完美的旅遊體驗。平臺與中心建設的融合,應尋找一個共同的文化主題,在此文化主題下,開展相應的旅遊商貿活動,以遊促銷,以銷帶遊。共同的文化主題可以使澳門對外宣傳和城市形象營造更為具體和一致,形成推動澳門經濟發展的合力。

澳門是西方人最早登陸神秘東方的橋頭堡,400多年的西方海洋文化與東方嶺南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使澳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在葡國人定居澳門之前,福建人及廣東人把媽祖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帶到了東南亞,與當地文化相交融,產生了華僑文化。這種文化後來與西方殖民者葡、荷、西、英等國文化相結合,吸收了西方大航海時代的海洋文化,又隨著葡國人回到了澳門。澳門作為16、17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其航海線不僅南聯東南亞各國、北至日本、西經菲律賓至美洲把世界四大洲連在一起,在開展全球性貿易的同時,華僑文化進一步發展成澳門獨有的東西交匯、中葡融匯的「海洋文化」。由於華僑文化的回歸和葡語文化的融入,澳門的「海洋文化」和現存于東南亞的華僑文化有本質差別。與盤格魯—撒克遜文化和日爾曼文化相比,葡語文化屬於西方文化中包容性更強的拉丁文化系統,這種文化比香港的文化更為多元化。

無論是平臺建設還是中心建設,均以東西交匯、中葡融匯的「海洋文化」為統一的文化主題,在此文化主題下進一步細化澳門豐富的海洋文化,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旅遊休閒與商貿往來相結合的各類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文化經濟的發展。

澳門「海洋文化」主題可細分為四個方面:(1)宗教文化主題。澳門社會多種宗教和諧共存。不但傳統的佛教、道教和儒教擁有大量的信徒和廟宇,西方傳入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有一定影響力,大三巴牌坊就是原聖保祿教堂的前壁;伊斯蘭教、巴哈依教等也有各自的信徒。澳門多元化的宗教文化,對於澳門的戲劇、娛樂、美術、音樂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建築文化主題。澳門建築和居室裝飾中西合璧,既有東方建築精品,又有經文藝復興洗禮的西方建築。大三巴牌坊主結構是典型的巴羅克風格,但牌坊的裝飾雕刻則具有明顯的東方色彩。風格各異的建築文化不僅影響著澳門的建築風格,在居室裝修裝飾、服裝設計等美學領域亦有所體現。(3)飲食文化主題。澳門擁有中西融匯的飲食文化,彙集了全世界各種食材和美食。中國的四大菜系粵菜、川菜、魯菜和淮揚菜應有盡有;西方美食有法國大菜、葡式燒烤、美式速食和日本料理;印度與中東的飲食在澳門也擁有一席之地。(4)語言文化主題。在澳門,多種語言共存,中文與葡萄牙文是澳門的官方語言,而粵語、英語和法語在澳門的使用也很廣泛。

對澳門「海洋文化」進行挖掘和梳理,使之成為平臺的文化主題,對內可吸引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臺灣地區的客商;對外使平臺在亞洲、非洲甚至拉丁美洲的商業推廣更加順暢。

(二)以文化交流創造貿易機會

為解決平臺推廣形式單一、知名度和使用率不高、葡語國家沒有主動「走進來」等問題,澳門可以其東西交匯、中葡融匯的「海洋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來推動「一個平臺」的發展。澳門應有意識地將海洋文化作為推行商貿活動的「先驅」,通過文化交流來實現文化認同,使平臺服務的主要物件——中國及葡語國家的民眾和企業形成對「海洋文化」理解、接受和實踐的心態,進而影響其消費行為和商貿行為。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如語言文字、圖形象徵等)、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範,是文化認同的依據,也是擴大貿易規模、深化商貿活動的前提。一旦葡語國家對澳門形成文化認同,不僅可以減少民間和貿易往來之間的矛盾,還可以促進多方貿易關係,提高商貿效率。

目前,澳門政府也在致力於與內地省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葡語拉丁語系國家搭建有力的溝通協調機制,希望通過多邊高層交流,簽訂多邊合作協定,利用國家信譽和影響,利用G20、APEC、中葡論壇等對話機制,加快「一個平臺」建設。但文化交流不應僅僅局限在官方領域,民間文化交流也很重要。民間文化交流應選擇相應的文化主題開展。

以飲食文化交流為例,法國飲食文化在世界風行,帶動了法國葡萄酒、餐飲服務在全球的銷售;近年來亞洲日韓飲食文化流行於歐美,拉動了壽司食材在全球的銷量,這些都值得澳門在發展「一個平臺」的過程中去借鑒。澳門的食品集散中心採用O2O的發展模式,線上的葡語國家食品資料庫提供線上資訊和交易撮合,線下商匯館及葡語國家食品展示中心進行實物展示。但由於內地市場對葡語國家食品及食材缺乏認識,不知如何食用,故不少澳門商界代表反映在內地推廣葡式食品困難。而葡語國家在推廣此類食品時,由於不瞭解中國養生和食療文化,也很難對症下藥,進行成功的行銷宣傳。

食品集散中心的建設可通過飲食文化交流創造貿易機會。首先,要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飲食產品創新。400年前初到澳門的葡萄牙人結合中國食材,創造出更適合中國人口味的澳門菜式,推動了葡式食材和酒水的銷售,這就是飲食文化東西交匯、中葡融匯的結果。然而時至今曰,澳門業界並沒有做好中一葡、中一拉飲食文化交流的橋樑,適合內地人口味的創新菜式、點心小食難覓蹤影。如何令內地消費者吃鹹魚也愛馬介休?吃豆豉鯪魚也愛沙丁魚?這些需要澳門業界在文化交流中獲得靈感,創造貿易機會。其次,包括美食外交在內的文化外交是澳門提升自身地緣和經濟重要性的良好機遇。澳門獨有的葡語文化傳統以及葡式美食能吸引更多關注,促進其與中國內地及其他葡語國家的合作。目前,澳門在美食推廣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美食外交需要整體的戰略,讓外國公眾瞭解,並將其轉化為經濟收益。除了政府層面的推廣活動,還可以利用民間的、個人間的美食外交。飲食文化交流可制定階段性的戰略計畫,每年設定不同的文化主題和目標,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把每年舉辦的美食節及葡韻嘉年華、在內地巡迴辦展的「澳門活力周」等活動均納人整體的長期戰略計畫中,才能獲得更大成效。

(三)以文化經濟提升平臺服務效用

文化經濟的實質是把文化作為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用文化和創意來改造、提升某個產品或產業,提高產品價值、促進產業升級。借助文化經濟提升平臺服務效用,應遵循「產品文化化」和「文化產品化」的思路,從而豐富平臺服務內容、提升平臺服務品質,實現平臺的多元化發展。

1.產品文化化

平臺提供的貿易產品資訊多為低附加值的實物產品,單價低,產品缺乏賣點。平臺只是對這些產品資訊進行整理、翻譯和推廣,服務內容單一,沒有對產品價值進行再創。平臺可依據文化經濟的思路,對產品文化化,豐富平臺服務內容。借助澳門獨有的文化資源、通曉中葡的人力資源,對傳統產業商品在造型、包裝、商標、品牌價值上進行創意開發,用文化來包裝產品,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平臺的「產品文化化」服務可遵循「文化主題提煉—產品包裝和再創—目標客戶文化認同一線上推廣與實地展銷」的路徑。

大多數時候文化屬於無形的範疇,提煉文化主題可借助傳說、故事、習俗、大眾語言等進行創意總結,提煉出與產品相符程度極大的文化特徵符號,從而提升產品價值。如風靡全球的法國甜點「馬卡龍」,把法式的浪漫和幻想與美食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堪稱產品文化化的範例。反觀葡式蛋撻,雖然在全球享有較高知名度,但缺乏高價值的文化特徵定位,產品在售價上遠遠無法與馬卡龍相比。有些文化是有形的,如古建築、宗教設施、食物、美術作品等,對有形的文化可以通過轉移、嫁接從而附加到普通產品之上,或在產品的造型、包裝、商標上顯示出來。在對文化產品進行傳播和推廣時,要注意創新的文化產品主題應符合目標客戶的文化背景,主題應是新穎的、易於理解的,主題的利益訴求點應是目標客戶所重視的和樂於接受的,這樣才能引發目標客戶的文化認同。線上推廣與實地展銷方面,可與「一個中心」的旅遊休閒活動及產品結合起來,以「軟推廣」為主,儘量擴大推廣覆蓋面,提升推廣的績效。

2.文化產品化

文化產品化是通過把握文化主題和要素,將文化形成可被目標客戶消費的產品,並進行生產和銷售。文化產品化一般遵循「文化產品設計—文化產品行銷—大規模製作與銷售」的路徑,即設計某種具有文化特徵的產品(主要是服務或體驗產品),對其進行推廣和傳播,獲得良好的口碑,進而贏得大規模訂單,在銷售中獲得高額邊際收益。「一個平臺」中的「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和「中葡中小企業貿易服務中心」主要為中國和葡語國家的企業提供貿易撮合服務,目前這些服務的市場知名度不高,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力不大。如何吸引中資企業在澳門成立公司,使澳門成為中資企業「走出去」開拓葡語國家業務的中心;如何把葡語國家的中小企業家「請進來」,到澳門參加會展以撮合中葡交易;如何開發新的貿易夥伴,尤其是「一帶一路」覆蓋範圍下的拉丁語系國家,都是平臺需要思考的問題。

遵循文化產品化的路徑,澳門可以結合現有的文化資源,為平臺建設做好配套服務,以專業化的文化產品來帶動傳統產品的銷售。澳門可以結合自己在中葡語言方面的優勢,開發語言教育類產品,吸引內地和葡語地區的人員來澳學習,為商務洽談和合作提供人才儲備,以人文、藝術交流促進貿易服務的拓展。澳門是中國距離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眾多葡語和拉丁語系國家水路最近的地區,可根據海洋文化的特色,沿襲歷史打造海上航線,重現歷史場景,以貿易旅遊文化產品帶動人員和資訊的流動,實現貿易往來。其中,最具可行性的貿易旅遊文化航線有兩條:一是澳門經印度阿果、蘇黎世運河到葡萄牙和南歐拉丁語系國家的航線;二是經莫三比克、安哥拉到巴西和拉丁美洲的航線。這些航線的開發可與「一個中心」的建設結合在一起,打造貿易旅遊休閒產品,從而豐富平臺服務的內容,實現平臺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