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次《告臺灣同胞書》看兩岸關係發展歷程

2019年1月2日上午,《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而在40年前的1978年12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告臺灣同胞書》,1979年1月1日《人民日報》正式刊發。

回顧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大陸方面先後發表過五次《告臺灣同胞書》,除了1979年的第五次,還先後於1950年和1958年發表過四次,其中,1958年更是在一年內三次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通觀五次《告台灣同胞書》,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對台方針的歷史性轉圜,以及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軌跡。

第一次《告臺灣同胞書》與臺灣問題的由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2月28日,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1947年11月12日,即孫中山誕辰紀念日,由臺灣共產黨創始者謝雪紅等人在香港成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的八個民主黨派之一)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這是新中國建立後發表的第一次《告台灣同胞書》。

與後來四次《告臺灣同胞書》不同的是,第一次《告臺灣同胞書》是一篇全文強調以武力解放臺灣的「檄文」,其政治與軍事訴求非常明確,且發表的時間亦是經過深思熟慮、仔細斟酌後選定的。《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告知臺灣民眾:「準備配合人民解放軍,共同完成解放臺灣的任務。」這種措辭是由當時的形勢所決定的。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即將發起解放海南島的渡海戰役,大陸地區的解放戰爭已接近尾聲,臺灣成為最後一個解放的目標。可以說,第一次《告臺灣同胞書》的核心內涵就是六個字:武力解放臺灣。

第一次《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前後,台海局勢的變化可謂是跌宕起伏、風起雲湧。雖然1949年10月金門戰役及11月登步島戰役均告失利,但解放軍對台攻擊的準備從未停止過。按照毛澤東的對台部署,武力解放台灣的三步走戰略為:一是迅速組建海軍、空軍,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二是儘快解放東南沿海各島,掃清外圍,建立攻台的前沿陣地;三是發起對台全面作戰。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制定「武力解放臺灣」的戰略方針。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提出1950年的戰鬥任務是「解放臺灣、海南島和西藏」。1950年解放軍先後攻佔海南島、舟山群島主要島嶼以及萬山群島全部島嶼。中央軍委還在解放軍軍政大學設立臺灣隊,集中培養解放台灣的幹部。1950年4月,中共中央再次提出「解放臺灣為全黨最重要的戰鬥任務」。第三野戰軍前委隨即發佈《關於攻台準備工作的批示》。6月,毛澤東下令成立以粟裕為總指揮的前線指揮部,擬於8月發起攻台戰役。

風譎雲詭、瞬息萬變,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驟然爆發;6月27曰,美國總統杜魯門以「臺灣地位未定論」及「共產黨軍隊佔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為由,焊然下令美國第七艦隊以「協防」名義巡航臺灣海峽,公然以武力干涉中國內政。6月28日,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稱:「臺灣屬於中國的亊實永遠不能改變,我國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鬥到底。」

面對美軍壓境我國東北,又值建國初始,中國中央政府彼迫做出戰略調整,抗美援朝暫時取代解放臺灣。

6月30日,周恩來批示海軍司令員肖勁光「打臺灣的時間往後推」。美國公開干涉臺灣以及解放臺灣的被迫擱置,造成台海兩岸長期對峙與分離的格局,這就是臺灣問題的由來。

「九•三炮戰」與第一次台海危機

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後,特別是日內瓦會議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後,解放臺灣又被提到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議亊日程上。1954年7月,中央軍委制定「從小到大、由北往南、逐島進攻」的作戰方案。8月1日,周恩來總理發表關於臺灣問題的聲明,稱「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這是中國的內政,決不容許他人干涉。」

此時,美國加大了對臺灣當局的軍事扶助。1953年8月,美台在臺灣海峽舉行首次海空聯合軍亊演習,公開向大陸示威和挑釁。是年9月,美台簽訂《軍事協調諒解協定》,規定台軍的整編、訓練、監督和裝備等概由美國負責,一旦發生戰爭,台軍的調動指揮等必須得到美國的同意,協定中的防區,包括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大陳島等島嶼,並在臺北設立由美國主持的「協調參謀部」。

為擊破美台軍事圍堵大陸的圖謀,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9月3日,解放軍奉命炮擊金門,這就是「九•三炮戰」。此次炮戰一直持續到9月22日,人民解放軍地炮群共作戰18次,擊沉台軍艦艇3艘,擊傷4艘,摧毀炮兵陣地11處,倉庫6座。

「九•三炮戰」的目的是反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同時亦激化了臺灣當局與美國的矛盾。美國出於其國際戰略安全利益的考慮,不斷強化其在東亞遏制中國的軍力,但同時亦不希望被臺灣當局「反攻大陸」政策所牽引。幾經討價還價,1954年12月3日,艾森豪政府和臺灣當局在華盛頓簽署「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依據此條約,美軍對臺灣的「協防」範圍擴大至浙、閩沿海,臺灣列島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第一島鏈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條約」公然將臺灣置幹美國的「保護傘」之下,並聲稱要對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正義鬥爭,同臺灣當局採取「共同行動」。這是美國粗暴干涉中國內政、軍事介入台海的又一重大步驟,標誌著美台軍事同盟的正式形成。12月8日,周恩來總理發表嚴正聲明指出,臺灣是中國領土,「解放臺灣」是中國的主權和內政,決不允許他國干涉。

1955年1月,美國點統艾森豪簽署「福摩薩決議案」,允許動用美軍「協防」臺灣,隨後還組建「美軍駐台協防軍援司令部」。1954~1955年,美國直接干預台海的一系列事件造成中美嚴重對沖,也使中美處於戰爭的邊緣,史稱第一次台海危機。

為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這一侵略性、非法性條約的嚴正立場,毛澤東決然下令解放一江山島、大陳島等浙江沿海島嶼。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島戰役打響,這次戰役是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的協同作戰。至1月19日2時,解放軍攻佔一江山島。2月5日,台軍在美國第七艦隊「協助」下自大陳島撤退。2月13日,解放軍登陸大陳島。至2月25日,浙江沿海各島嶼全部解放。

中國共產黨在準備武力解放臺灣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對和平解放臺灣的努力。1955年4月萬隆亞非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稱:「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緩和遠東緊張局勢,特別是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的問題。」5月13日,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提出:「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採取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7月30日,周恩來總理進一步宣告,只要美國不干涉中國內政,和平解放臺灣的可能性將會繼續增長,如果可能的話,中央政府願意與臺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

是年7月13日,美國在英國、印度斡旋下作出反應,建議中美雙方各派一名大使級代表在日內瓦舉行會談,當日周恩來總理表示同窓。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後在華沙)舉行。至此,第一次台海危機解除。

「八•二三炮戰」與第二次台海危機

朝鮮戰爭結束後,中國開始在東南沿海修建鷹廈鐵路,浙閩、贛閩、粵閩戰備公路,及福州、龍田、漳州、晉江、惠安、連城機場,1955~1956年,鐵路、公路及六大機場相繼完成。1956年中國仿製蘇聯米格17的殲-5戰鬥機亦試飛成功。為執行毛澤東解放臺灣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一步,爭奪臺灣海峽的制空、制海權,解放軍亟待對台作戰的契機。

1958年7月中旬,美英出兵干涉黎巴嫩、伊拉克等國,中東形勢空前緊張。7月15日,臺灣當局宣佈進入「特別成備狀態」,加緊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美國更從本土和地中海增調軍艦、飛機,加強巡航台海的第七艦隊實力,並向臺灣提供40枚導彈、4艘登陸艇等,台海形勢驟然緊張。

7月18日,毛澤東在北殻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炮轟金門,用實際行動聲援中東人民的革命鬥爭,牽制美國的軍事力量,同時懲罰氣焰囂張的臺灣當局。7月19日,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組建福建前線指揮所。就在預定炮擊金門時間臨近之時,毛澤東下令暫緩炮擊。7月27日,毛澤東在給國防部長彭德懷、軍委秘書長黃克誠的信中,提出炮擊金門的行動要「看一看形勢」,並聯繫「中東問題」通盤考慮研究。

然而,此刻的中美關係再度出現緊張,美國拒絕明確回答中國政府於6月30日提出的美應在15天之內派代表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的通牒;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臺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8月11日,美國國務院發表《關於不承認中共政府的備忘錄》,無理詆毀中國政府。在此期間,臺灣對大陸的騷擾和破壞活動異常猖撅。8月17日,在北戴河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第一次會議上確定炮擊金門方案。

8月23日下午5時30分,毛澤東下令炮擊金門,數百門大炮齊轟金門、馬祖,台軍金門防衛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餓、章傑等當即中彈身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炮戰」。美國總統艾森豪判斷炮擊金門是解放臺灣的前奏,旋即下令派出6艘航母、百餘艘艦艇、200多架飛機駛入臺灣海峽,一時間戰爭風雲籠罩台海,史稱第二次台海危機。

在「八‧二三炮戰」爆發的44天內,解放軍向金門射擊炮彈幾近50萬發。9月2日,執行對金門補給運輸的臺灣海軍「沱江」號在金門料羅灣附近海域遭到解放軍魚雷艇的重創。9月8日,解放軍持續向金門發射53300餘發炮彈,正在金門新頭碼頭卸貨的「美樂」號中型登陸艦(LSM242)遭到重擊,金門台軍損失慘重。

「八•二三炮戰」煤發後,艾森豪威爾總統重申美國武力「保護」臺灣的「責任」。9月4日,杜勒斯國務卿不僅揚言要把美國在臺灣海峽的勢力範圍擴大到金、馬等沿海島嶼,甚至以核武器相威脅。美國隨後又提出所謂的「停火」方案,建議中國停止炮擊金門,美國規勸台軍撤出金、馬,其意圖是要在臺灣海峽劃出一條「永久停火線」,以便實現「劃峽而治」、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但美國的圖謀不僅遭到中國政府的堅決拒絕,也不為蔣介石所接受。毛澤東髙瞻遠矚、深謀遠慮,以「談談打打」「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策略,加深美台之間的矛盾,最終使美國的圖謀遭到徹底失敗。

第二次《告臺灣同胞書》:中國內部的問題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

針對美台在金、馬問題上的矛盾,進一步促進台海兩岸向有利於祖國統一的方向發展,毛澤東經過反復思考,決定暫時停止炮擊,開展政治攻勢。10月5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發出停火指示。10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親自撰寫的、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佈的《告臺灣同胞書》。這就是第二次《告臺灣同胞書》。

毛澤東在第二次《告臺灣同胞書》中,對台、彭、金、馬的同胞說明發動「八•二三炮戰」的緣由:「金門戰鬥,屬於懲罰性質。你們的領導者們過去長時間太倡狂了,命令飛機在大陸亂鑽,遠及雲、貴、川、康、青海,發傳單,丟特務,炸福州,擾江浙。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們注意。」接著,毛澤東重申了一個中國原則:「台、澎、金、馬是中國領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見之于你們領導人的文告,確實不是美國人的領土。台、撕、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見之于你們領導人的文告。」

在這次的《告臺灣同胞書》中,毛澤東提出幾點重要思想。

第一,提出中國內部的問題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這一條指出了統一是大陸和臺灣的根本方向。

第二,臺灣問題要由國共兩黨「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建議維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這一點,周恩來總理在幾年前已經告訴你們了。這是中國內部貴我兩方有關的問題,不是中美兩國有關的問題。美國侵佔台澎與臺灣海峽,這是中美兩方有關的問題,應當由兩國舉行談判解決。目前正在華沙舉行。美國人總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這一條嚴格釐淸臺灣問題的性質。

文中提及的中美有關臺灣問題的華沙會談,是指1955年8月1日至1970年2月20日期間,中美之間進行了136次的大使級會談(最初在日內瓦,後在華沙)。中國政府在會談中始終堅持兩項原則:美國政府保證立即從中圍領土臺灣省和臺灣海峽地區撒出它的一切武裝力量,拆除它在臺灣省的一切軍事設施;美國政府同意中美兩國簽訂關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協定。但是由於美方堅持其干涉中國內政的立場,會談沒能在臺灣問題上取得任何進展,只是在中美沒有外交關系的特殊情況下,成為兩國保持外交接觸.交換意見的一條管道。

第三,毛澤東在《告臺灣同胞書》中明確指出:「十三萬金門軍民,供應缺乏,饑寒交迫,難為久計。為了人道主義,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十月六日起,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航,不在此例。」毛澤東的高深之舉,給美國出了一道難題:如果美軍停止護航,就等於接受了中國命令;如果美軍繼續護航,就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其干涉中國內政的真面目。這份體現出毛澤東高超智慧的《告臺灣同胞書》震動了世界,它標志著「八•二三炮戰」已遠遠超出軍事鬥爭的意義,而進入包含政治、外交鬥爭的新階段。

10月13日,毛澤東又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宣佈「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藉以觀察敵方動態,並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他們固守。」此舉的目的是對付美國人。毛澤東在這份給「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同志們」的命令中明確指出:「這是民族大義,必須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同時,毛澤東斷然指出,「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肮。如有護航,立即開炮。切切此令!」

10月1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會見台「駐美大使」,再次督促臺灣當局從金門、馬祖撤軍。為配合蔣介石同美國的鬥爭,10月20日下午5時30分,當杜勒斯和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爾羅伊抵達阿拉斯加準備前往臺灣時,毛澤東下令立即恢復對金、馬炮擊,及時助蔣拒美,使其獲得拒絕從金、馬撤兵的口實。

在解放軍強大威懾之下,10月23日,美台雙方發佈《聯合公報》宣稱:「雙方認為在當前情況下,金門、馬祖與臺灣、澎湖在防衛上密切的關連。」這表明,美國被迫放棄逼蔣撒出金門、馬祖的主張,而臺灣當局亦就此開始放棄「反攻大陸」的口號,改為「光復大陸」,而這一切都在毛澤東的運籌帷幄之中。

第三、第四次《告臺灣同胞書〉〉:再次宣告”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第三次《告臺灣同胞書》發表於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報》1958年10月26日刊印),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再告臺灣同胞書》,仍然是由毛澤東親自撰寫、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

毛澤東在第三次《告臺灣同胞書》中,首先肯定台、澎、金、馬同胞「絕大多數都是愛國的,甘心做美國人奴隸的只是極少數」,接著筆鋒一轉,直接觸及美國的險惡用心:「美國的政治掮客杜勒斯,愛管閑事,想從國共兩黨的歷史糾紛這件事情中間插進一隻手來,命令中國人做這樣,做那樣,損害中國人的利益,適合美國人的利益。就是說,第一步,孤立臺灣,第二步,託管臺灣。如不遂意,鍛毒辣的手段,都可以拿出來。」毛澤東堅定指出:「美國人強迫製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容許其實現的。」

為擊破美國的圖謀,按照毛澤東的指示,10月25日以後,福建前線解放軍執行「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的持續炮擊方針。毛澤東在第三次《告臺灣同胞書》中再一次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美國人強迫製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容許其實現的。」

第四次《告臺灣同胞書》發表於1958年11月1日,目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三告臺灣同胞書》(現在公開之《三告臺灣同胞書》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選自《毛澤東文集》第七卷)。這次《告臺灣同胞書》依然是毛澤東親自撰寫、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

毛澤東在此次《告臺灣同胞書》指出:「鑒於金門群島國民黨軍隊廣大官兵的良好反應,本部關於雙日停止炮擊金門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這四種軍事目標的規定,現在宣告推廣到其他一切地區的軍事目標,逢雙日都不打炮,打炮一律于單日行之。有些目標,例如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單日也不一定打炮,但你們的飛機船隻以不來為宜,免受可能的損失。禁止美國人護航,仍如歷次文告所規定。」

在堅持炮擊金門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依然堅持不放棄對和平解放臺灣的探索。第四次《告臺灣同胞書》亦就此指出了這一點。

就其性質而言,金門炮戰不求殺傷和佔領,而是政治意義高於軍事意義的作戰。從這個意義上看,炮擊金門要達到的是決不能讓臺灣游離于大陸、形成事實上的「兩個中國」這一政治目的。「八•二三炮戰」之後,台海兩岸心照不宣地打「和平炮」與

「宣傳炮」,金門、馬祖始終成為連接大陸與臺灣的一條牢固「紐帶」,美國妄圖在臺灣海峽實現「劃峽而治」、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在兩岸的共同抵制和反對下徹底破產。

「八•二三炮戰」與其說是一次對台軍審行動,不如說是對台「政治攻心」更為恰當。

毛澤東起草的這三次《告臺灣同胞書》是一場典型意義的對台「政治攻心」:首先是明確要求美國早日撒出臺灣,不要染指臺灣問題;其次是在炮擊金、馬的同時,對臺灣當局和廣大台軍官兵、臺灣民眾,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第三就是對大陸人民和解放軍官兵明示此舉是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正義之舉。

毛澤東親自起草的三篇《告臺灣同胞書》目的明確、語言簡潔且通俗易懂,並且妙趣橫生。毛澤東始終站在臺灣同胞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對美國「第一步,孤立臺灣,第二步,托管臺灣」的圖謀,給予無情的揭露,讓臺灣同胞對中國共產黨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決心產生共鳴。

縱觀第二、第三、第四次《告臺灣同胞書》發表的時間點以及這三次《告臺灣同胞書》的時代背景與具體內容,可看作是一篇毛澤東下筆千言、筆不停輟、一氣呵成的《告臺灣同胞書》的長文通稿,更是毛澤東對台戰略思考的一部宏篇大作。

第五次《告臺灣同胞書》:兩岸關係發展的里程碑

自1958年大規模的「八•二三炮戰」之後,在兩岸共同對付美國的默契下,台海局勢漸趨緩和,解放軍對金門打炮多打到無人的海灘上,金、馬台軍回擊時也心照不宣,雙方都打象徵性的「和平炮」。由此,金門炮戰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一直延續到1979年元旦,即第五次《告臺灣同胞書》發表與中美正式建交之日才終止。這20年期間,兩岸僅通過香港維持一些貿易與人員往來。

1978年12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告臺灣同胞書》,1979年1月1日,《人民日報》以及全國各地黨報頭版頭條以通欄大標題形式全文發表,其內容是向台灣提出,統一中國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應儘快結束分裂局面,統一中國。於此,並提出結束兩岸軍事對峙、開放「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等方針。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關幹停止自1958年以來對大金門島、小金門島、大擔島、二擔島(大小金門及大小擔島)等島嶼所進行的炮擊的聲明。

第五次《告臺灣同胞書》開宗明義宣告:「每一個中國人,不論是生活在臺灣的還是生活在大陸的,都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繁榮負有不容推諉的責任。統一祖國這樣一個關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務,現在擺在我們大家的面前,誰也不能回避,誰也不應回避。」

自1949年出現臺灣問題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第五次《告臺灣同胞書》是順應改革開放與國際局勢變化的必然產物。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作出把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的發展從此進入歷史新時期。第五次《告臺灣同胞書》就是在這個重要歷史背景下發表的。

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前夕的10月23日,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與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出席在日本首相官邸舉行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互換儀式。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國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則(美台「斷交」,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從臺灣撤軍)。

第五次《告臺灣同胞書》就此昭示臺灣同胞:「今天,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世界上普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任何人都不應當拂逆民族的意志,違背歷史的潮流。」

第五次《告臺灣同胞書》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里程碑,標誌若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也揭開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央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體現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把握了時代潮流、歷史趨勢,反映了對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引領著兩岸關係發展方向,推進了和平統一進程。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也是大陸改革開放40年。40年的實踐表明,兩岸關係與改革開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40年以來,廣大臺胞台商踴躍參與祖國改革開放與經濟建設,尤其在改革初期大陸嚴重缺乏外資之際,台商充當了祖國改革開放的生力軍和先頭兵,在各行各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祖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布業,臺灣同胞沒有缺席。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證明,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有前途,廣大臺胞才有光明未來。同時也告訴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台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前提。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堅實保障。血濃於水的親情和共同的歷史文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竭動力。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來,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楨亙在臺灣海峽的人為藩籬終被打破,兩岸民眾往來逐漸發展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社會各界大交流格局。

40年來,兩岸關係雖然經歷風雨波折,但終究衝破各種阻礙,不斷開辟前進的道路。40年來,正是因為和平,兩岸從和平交流走向和平發展,發展到一定時間必將走向和平統一,中華民族在復興的道路上將越走越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的心願。

回眸歷史,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告臺灣同胞書》所提出的許多政策主張都已經變為現實。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兩岸同胞應該共同努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和正確道路,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繼往開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40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是顯著的,但道路也是複雜曲折的。1992年,兩岸雙方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九二共識」),奠定了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第一次明確提議兩岸「通郵、通商、通航」。1993年4月,海峽兩岸授權的民間機構最高負責人之間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同年4月,國共兩黨領導人在北京會晤,就共同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達成一致。2010年6月29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在貫慶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從此開啟新篇章。2017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歷史性會面。2018年2月28日,國台辦、國家發改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於28日發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兩岸社會經濟深度融合的步伐空前加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主張。中央對台方針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邁進。

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了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與前提;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撫今追昔,臺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福祉系幹民族復興。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也是兩岸同胞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展望未來,我們推動和平統一進程的能力更強、條件更完備。

(王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