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崗位上,習近平如何推動改革開放?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12月18日上午,習近平出席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強調,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

習近平強調,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發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展現了光明前景,是促逬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習近平強調,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通過梳理發現,習近平197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他的工作經歷恰好契合了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習近平的很多治國理政思想都是改革開放生動實踐的總結。那麼,習近平在不同崗位上,又是怎樣推動改革開放的呢?

在正定:打破條條框框

習近平的好友,正定作家賈大山曾評價他:「讓人們接受歷史性變革的同時,還能優哉遊哉地喝上一盅。這是一位含笑進取的改革者。」

習近平自己回憶正定的改革時則謙虛地說:「回頭想想那幾年,我們做到了什麼,其中之一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

「沒有人才,民不能富,縣不能強。」習近平念起了「人才經」。為此,正定縣委、縣政府的大門口,由此新添了一塊人才技術開發公司的牌子。

1983年,為了攬英才、用良才、引外才,習近平打破用人的條條框框,面向全國親自撰寫「招賢榜」,正定頒佈了「人才九條」。

這一系列動作打破了當時人才流動的桎梏,當時幹部職工不能自主選擇供職單位,如果檔案關係轉不到正定,戶絡落不了,甚至口糧都買不到。

習近平大膽提出,凡是正定急需人才,派人員與原單位友好協商,以最大的誠意爭取理解支持;本人決意到正定工作,原單位堅持不放,檔案不給,縣委、縣政府責成組織人事部門重新建檔接續關係。

像這些創新之舉還有許多,比如允許研究項目失敗,不追究責任,工資報酬、往返車費照付;一旦感到自己的技術專長不能有效發揮時,可以申請調到所嚮往單位,縣委、縣政府不加阻攔,並給予提供出走方便等等。

岸下村農民黃春生,經過十幾年刻苦鑽研,培育出「冀棉2號」優種,縣裏破格錄用他為國家幹部,並評定為助理農藝師,安排到農科站工作。

習近平在無錫考察時發現當地的邱斌昌是個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親自做工作讓他來正定,擔任當時虧損50多萬元、瀕臨倒閉的縣油嘴油泵廠廠長。邱斌昌上班第二天就把廠裏積壓的產品全部賣了出去,不到一年,該廠產值翻了一番。

1983年中央電視臺籌拍《紅樓夢》,習近平希望將榮國府與正定歷史古跡隆興寺結合成為一條旅遊線,但擗要正定自己籌集200多萬元。最後習近平決定貸款興建榮國府。

榮國府在1986年建成,此時習近平已前往厘門任職。此後,又有170餘部影視劇在此拍攝,榮國府一度被譽為「東方好萊塢」。

在福建:「要在實踐中大膽去闖去試」

「就是想來嘗試對改革的實踐、對開放的實踐。」習近平曾這樣描述自己來廈門的目的,這也是他在福速任職的第一站,習近平在這裏工作了17年半,也在這裏留下了很多改革金句和實踐財富:

「不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就不能進步。」「改革,先走一步有風險,但國家需要有人去趟路子,搞好了,為國家以後的改革提供經驗,起綱舉目張的作用。」

「如果是這樣一一改革開放不是帶來民心的振奮,而是民心的頹廢;不是增強了黨的凝聚力,而是帶來民心的渙散——那絕不是我們所要進行的改革開放。」

「只要是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就要在實踐中大膽去闖去試。」

到廈門不久,習近平來到東渡碼頭幾十米高的橋吊旁,這是廈門港僅有的兩台橋吊,一個吊一年僅完成3.5萬個標箱,而當時香港同樣的橋吊每年卻能完成12萬個標箱。

通過數次到現場調研,仔細聽取企業幹部員工意見,習近平把問題搞清楚了——運輸能力不夠,設施不完善,流程環節不配套,而政府沒有更多的錢給企業完善設施。習近平說:「政府不要你們利潤,你們賺來的錢,財政一分都不要,利潤留給你們,但你們必須答應一條,賺了錢首先用來完善設施。」

改革,因問題倒逼。廈門在全國率先出臺稅利分流措施,全市66家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針對不同企業,採取不同上交比例。其核心目的是,除交稅外,盡可能把紅利留給企業發展生產。改革第一年,廈門港務局賺了2000多萬元,沒幾年就賺了7億多元。

作為我國第一家合資經營、企業化運作的航空公司,厘航是我國民用航空體制改革初步嘗試的結果。當時地無一寸、房無一間,沒飛機、沒機組,習近平不辭辛苦地跑北京,尋求中央、空軍和民航局的支持。

廈門機場太小,但沒錢擴建。習近平擔任「廈門機場擴建工程科威特貸款領導小組」組長,經過一番艱辛的努力,爭取到了科威特政府1800萬美元的貸款,解了機場擴建的燃眉之急。

在2017年的金磚蝰會上,習近平除了稱讚廈門的高顏值之外,還說:「贋門這座城市的成功實踐,折射著13億多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鬥史。」

其實,廈門的發展,習近平也傾注了很多心血。

在浙江:筆名「哲欣」意味著「浙江創新」

「2002年我從福建到浙江工作的時候,腦子裏裝的就是這個問題:當時浙江發展得這麼快這麼好,我這個接力棒怎麼跑,來了幹一些什麼?」這是習近平來到浙江之初一直思考的問題。

2003年2月25日的《浙江日報》頭版多了一個「之江新語」的專欄,首期文章題為《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准、效」》,全文不足300字,署名「哲欣」,這是習近平的筆名,取「浙江創新」之意。

「我們要繼續發揚敢闖、敢冒、敢幹的創新精神,堅決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

「深化市場取向改革,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即『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這『兩隻手』之間的關係。」

「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浙江國有企業改基乃至整個宏觀領域的改善提供了動力源泉。」

「進一步煥發人民群眾理解、支持、參與改革和發展的積極性,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何破解經濟發展難題?習近平馬不停蹄,深入企業車間、田間地頭,和廣大基層幹部、企業家、工人、農民深入交流,對新時期浙江改革的頂層設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大思路。習近平在福建寧德任地委屯記時,曾首創地、縣、鄉鎮三級領導下訪制度,2003年9月19日,習近平率領直15個有關部門負資人和金華市、浦江縣黨政主要領導,在浦江中學接待來訪民眾。

那幾年,浦江縣因環境問題、拆遷問題導致上訪率激增,更有不少人去北京上訪,被列為全省信訪重點管理縣之一。為了聽到最基層的聲音,習近平明確要求縣裏提前發公告,廣而告之,讓全縣都知道這件事。

「聽說你們去過省裏了,『來而不往非禮也』,我這次來就是主動聽你們意見的。」習近平在接待現場的一番話打消了很多上訪者的顧慮。這一次下訪實際接訪436批667人次,當場解決91個問題。

除了下訪制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位一體」改革、「八八戰略」、「後陳經驗」、「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習近平在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賦予浙江不斷改革創新的無盡動力。

「習近平同志,你給自己在浙江的五年打幾分?」2007年,面對記者提問,習近平微微一笑。「我怎麼可以給自己打分?打高了別人說我驕傲,打低了別人說我自串。」習近平認為,這個分數應該由老百姓來打。對一個領導幹部來說,關鍵是為民做事,至於評價,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

(學習小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