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南致力福建改革開放二三事

提起改革開放40周年,人們都忘不了福建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和好領導項南同志。我作為福建日報記者曾經跟隨項南下基層調研採訪,多次聆聽他的報告和講話。他說話幽默風趣、富有新意、樸實管用,給人以警醒和啟迪,對實際工作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推動作用。下麵僅談我親歷的二三事。

農村改革破難題

「有些事要打破傳統,要改革開放,可是項南批給項北,項北批給項東,項東批給項西,最後不了了之。」1984年春的一個下午,我在一次全省幹部大會上聽項南書記面對一千多名領導幹部,感慨:「難道說項南項南,抓落實就這麼難?」

項南說的「抓落實難」,包括此前幾年福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落實難。

1981年春,項南到福建上任時,福建「左」的思想依然嚴重,農村仍然堅持「一大二公」體制,農民群眾說:「仍吃‘大鍋飯’,誰也不想幹,隊長年年換,乾飯變稀飯。」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加快農業發展的若干問題的決議》掀起我國農村改革大潮,可是福建遲遲按兵不動。1980年,土地分戶經營在福建仍然是禁區,報紙宣傳也只能打「擦邊球」。

當時邊遠田分到戶,是福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一個新突破。農民希望把全部田地分到戶,但上面有人不同意。有人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朝退回解放前」。「包產到戶是一年增、二年平(平產)、三年就不行」。省裏一位領導還發話「不能搞包產到戶」,並要求省報派人到永泰縣調查「分田搞單幹十大害處」,組織批判「單幹風」。

其時,我到人民日報社送幾篇稿件,值班副總編安崗問我:「福建對土地分戶承包經營有何反映?」我把上面那些話告訴他,他趕緊取紙記下。次日,《人民日報》右頭刊登一篇新聞稿的肩題是「誰說土地分戶經營一年增二年平三年就不行?」主題是「安徽鳳陽糧食生產年年增」。

項南上任時,正值福建農業生產責任制難落實之際。備耕春耕快到了,他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橫掃阻力,抓緊分田到戶。

項南具體指導福建日報進行較大規模的宣傳活動。他指示報社先發表一篇題為《落實生產責任制刻不容緩》的社論。對這篇社論他親自修改定稿。接著,福建日報農業處連續發表各地落實責任制的新聞,並不時配發評論,比如有一篇《落實責任制不是「一陣風」》送項南審閱後次日發表了,宣傳力度不斷加大。

項南要求趕在春耕前把田分下去。「分」的禁區一打開,農民歡天喜地,分田分地真忙。長樂等縣市採取按家庭勞動力分「徵購田」和按家庭人口分「口糧田」,遠近好壞田地相搭配,叫做「雙田制」,媒體宣傳推廣了「雙田制」。

當時農民要向國家交徵購糧,田地承包必須「聯產」,後來糧食豐收,農民「賣糧難」,才取消「聯產」提法,「徵購糧」也改為「定購糧」。但是,分田到戶以後,一些農民怕「政策變」,說「共產黨政策像月亮,初一和十五不一樣」。為了消除群眾怕變心理,項南就叫報紙送「定心丸」。直到1986年3月13日,我還寫了篇評論《還要給農民送「定心丸」》。

實行聯產承包,如何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係呢?當時不少地方出現「征糧入庫、計生脫褲、徵兵換褲」難。建陽新嶺村幹部對我說:「抓‘三褲’硬任務,軟辦法不靈,硬辦法斷情,老辦法不行,新辦法不明。」項南馬上指示報社寫一篇社論,題目就叫:《抓了責任制,就要抓合同制》,用合同形式來規範和約束三者間利益關係。

越是改革開放,項南越是重視和發揮媒體的輿論先導和推動作用。在解決「分田到戶」難題上,通過行政推力、新聞助力、上下合力,只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就打開了福建農村改革的局面。

八閩大念「山海經」

1981年的一天,項南到永泰縣調研,縣委書記彙報說:「永泰人多地少,農業難發展……」項南一聽,嚴肅地說:「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八山’難道不算地?永泰那麼多山地,不算地嗎?」

是啊,在傳統觀念裏,人們重田輕山,不把廣大的山地看成土地,甚至把山視為包袱。而「沿海」,以前卻是貧窮的代名詞。閩南沿海給人的印象,不如閩北山區稻米之鄉,是地瓜也吃不飽的「地瓜鄉」。

1981年秋,項南經過對山區和沿海多個縣的調查研究,巧妙借用經典著作《山海經》之名,賦予了福建改革開放的新理念、新內容。他發出「大念‘山海經’,建八大基地」的號召,並要求新聞媒體大力宣傳,讓人們看到閩之山的潛力、閩之海的優勢,看到山海開發與發展的廣闊前景。

過去我曾經多次采寫閩侯縣楊厝大隊學大寨「三分地裏鬧革命」的典型事蹟,現在項南號召「八閩大念山海經」,鼓勵人們跳出有限的農田,上山下海搞開發,使福建農村和農牧漁業真正實現了大突破、大轉變、大發展。

然而,怎麼念好「山海經」?有的說「要致富,上山去砍樹」。一時間,亂砍森林成風。發展銀耳、香菇的地方,更是砍光闊葉樹作原料,濫砍松杉賣錢作種菇成本。這真是「歪嘴和尚」念歪經。

「念山經」決非「砍樹致富」,而要大力植樹造林。當時福建不少地方是「滿目荒山無林果,風吹草低見石頭」。項南指示,綠化造林不單是種樹,要多種果、茶、竹等經濟林。

一天上午,一篇稿件分發給我,內容是閩清縣委給省委關於大種橄欖樹的報告,項南根據報告材料中說的閩清縣平均每人種一棵橄欖,就把標題改為「閩清縣一人種一棵橄欖」,並把報告開頭一段作了改動,作為新聞導語。他寫道「後面請報社編輯修改」。我精編之後,刊登于次日福建日報一版頭題。

項南先後到過漳浦和霞浦縣考察調研,看到漳浦沿海成片貝類養殖和一些山地種植的大片果樹,欣然題寫了「大念山海經,黃土變成金」。他看到霞浦大面積海帶和紫菜養殖,大加讚賞,但又說:「念‘山海經’,漳浦、霞浦,看哪個有譜」?

後來我到這「兩縣」採訪比較,覺得漳浦更有「譜」。因為漳浦念「山海經」做到「兩水」領唱,重抓水果和水產的發展。同時,引進台農台資合唱,大搞山海綜合開發,創匯農業持續發展。而霞浦雖然水產養殖發展快,但許多山頭卻是「風吹草低無林果」。

以前福建沿海灘塗和淺海養殖一般只有傳統品種蟶、蛤、蚶、蠣和海帶、紫菜等「四貝兩菜」,捕撈普遍是「討小海」小打小鬧;內地湖塘池淡水養殖一般只是青草鰱鱅四大家魚,還有少量的稻田養魚。

念「山海經」後,情況大變,福建沿海地區出現了養殖珍品上規模、遠洋捕撈闖蕩外海、魚貨加工求深度的生動局面。尤其是閩東等地海水網箱養殖大黃魚、福清等地建池精養淡水鰻、東山等地建池養殖鮑魚和對蝦、漳浦深海吊養牡蠣、平潭深海掛養紫貽貝等,都上規模上水準。同時,連江、石獅和惠安等縣市大力發展外海遠洋捕撈,助推了藍色產業大發展。

山區在念「山經」中,重抓山地綜合開發。例如:南平地區原分管農業的副專員陳國樑抓了建甌芝城鎮成片山地種植果茶林、南平觀音坑一處山壟田實行稻魚林綜合經營和順昌麻溪村通過以山養村壯大村級集體財力,並被我歸結為「芝麻觀」經驗。福建日報農村處大力宣傳南平「芝麻觀」典型事蹟,推動了全省念「山經」更上一層樓。

昔日只有「閩江橘子紅」,後來變成了閩山果飄香。就連「一場大雨嘩啦啦,一斤河水半斤砂」的深度水土流失區長汀縣河田鎮,在項南的多次指導和推動下,也披上綠裝。

大念「山海經」,福建種養業結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調整和優化。以1986年底念五年「山海經」的成果來看:當年龍眼、荔枝、枇杷、柑橘、橄欖產量均列全國前茅;銀耳、蘑菇、香菇等食用菌產量為全國第一;依靠山海產品加工出口的罐頭總量占全國第一;紫菜、海蠣產量均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淡水鰻、花蛤、蟶、泥蚶產量都為全國最多;全省海水養殖總產量於1985年就躍居全國首位,包括捕撈漁貨連續30多年全省人均水產品佔有量為全國之冠。

八閩大念「山海經」,念出了創業經、脫貧經、致富經,念出了富路萬千條,念出了福建經濟振興。我在一篇經濟評論中寫道:「溫飽在田地間,小康在山海邊。念‘山海經’,實現了從田地往山海的跨越,就是溫飽往小康的跨越。」

鄉鎮企業打頭陣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農不穩」,是項南提出的一個響亮的口號。他強調「鄉鎮企業要在福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打頭陣、頂大樑」。這些成了那個年代激勵人心、開拓奮進的經典語言,也成了當時報紙宣傳的好標題。

上世紀80年代初,晉江陳埭鎮率先發展鄉鎮企業並成為全省首個億元鎮,項南熱情稱讚陳埭是「福建鄉鎮企業一枝花」。他希望大家愛護這枝花,讓它開遍八閩大地。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繼田地分戶承包大浪潮之後農村改革開放出現的第二大浪潮。一大批愛拼敢闖的農民「洗腳離田」,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代艱苦奮鬥、艱苦創業的農民企業家或企業主。

在項南的支持下,陳埭鄉企「一枝花」很快盛開在晉江全市,進而開遍全省。為後來的「晉江模式」乃至「晉江經驗」奠定了基礎。

福建鄉鎮企業在項南的大力鼓勵和扶持下迅速崛起,不但生產了各類批量商品,適應了當時短缺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的需求,讓人們告別票證年代,而且許多產品還供應出口創匯。更重要的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安排了千百萬農村勞動力,為省內外農民就業增收、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城鎮化和縣域經濟壯大,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培養造就了一支企業家隊伍。

此後,全省鄉鎮企業多次躍上新臺階,總產值不斷增長:1987年突破百億,達120億元;1993年超過1000億,為全省工農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2007年達10770億元,占同年全省工業總產值的75.8%,是「四分天下有其三」。

不僅是鄉鎮企業,項南還在全國率先推動國有企業改革。1984年3月22日,在省委關於「開放、搞活、放權」精神的鼓勵下,參加福建省廠長(經理)研究會成立大會的55位廠長、經理,針對當時企業廠長、經理面臨的只有壓力、沒有動力和活力的被動困境,聯名給省委領導發出《請給我們「鬆綁」》的呼籲信,強烈要求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

項南當天作出批示:「來信提出的問題觸及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符合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及時抓住這個典型作為全省改革的突破口,對於開創我省城市經濟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後又將來信批給福建日報公開發表,並親自撰寫導語,稱此信「情辭懇切,使人有一種再不改革、再不放權,真的就不能前進了的感覺」。

一石激起千重浪。55位廠長、經理要求「鬆綁」放權的呼籲信在福建日報見報後,立即引起社會各方的強烈反響。省直相關部門和各地市委都支援給企業「鬆綁」放權,並出臺了一系列放權新舉措。此項改革經人民日報報導後,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成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先聲。

約法三章吃便飯

項南廉潔自律,兩袖清風,對公款吃喝深惡痛絕。一次,我聽他在一個大會上說:「有些幹部是‘肚子沒有油,出去游一遊;口中沒有味,出去開個會’,開會或出遊就有吃喝了,而且吃喝水準越來越高。」

怎麼糾正公款吃喝之風呢?項南說:「關鍵在領導,一段時間以來,大吃大喝的作報告,少吃少喝的聽訓導,沒吃沒喝的聽報告。」領導帶什麼頭,十分重要。

項南總是以身作則,他約法三章:下基層調研,一不允許當地領導到邊界迎接;二不允許擺設宴席;三不允許接受當地送的土特產品和禮品。他說到做到,一以貫之。

項南煙酒不沾,但也有例外。比如他到漳浦縣調研吃飯時,縣委書記向他推薦本縣生產的「梁峰」牌啤酒,他說品嘗一下也好,喝了一小杯,飯後他馬上交代要交一角錢的酒錢。

他到漳浦一個農場調研,走進場部會議室,看到桌面上擺有蘋果、梨等水果,就嚴肅地問道:「這些水果是你們生產的嗎?」沒入座就掉頭走了。

一次,他到福州郊區一個柑橘園參觀調研,請他品嘗柑橘。他倒是吃得津津有味,不想吃完之後,他數起自己面前的柑橘皮,然後叫隨行人員估算吃掉的柑橘有多少斤兩,按市價付錢。

在福建任職五年中,項南無論是到經濟比較發達的閩南沿海地區,還是到貧困山區,他都叫秘書交代市縣領導「吃便飯」,嚴格按「四菜一湯」的標準,不准設酒宴。

一次用餐時,項南發現「五菜一湯」,就叫拿走一碗菜。這事傳出後,全省各地領導同志見項南前來調研,都交代底下「四菜一湯」,不要多了,多了要挨批。

項南離職回京擔任全國扶貧基金會長後曾專門到福鼎、霞浦和寧德考察調研扶貧工作,我一路跟隨一起吃飯,心想他不當省委書記了,算京官入閩考察工作,基層招待好一點沒什麼吧,可是他仍然交待只吃「四菜一湯」。而且他很低調,交代我對他此行閩東扶貧工作調研,不要報導。

根據項南下基層調研吃得簡單的精神,當年我寫了篇題為「應該交代:吃便飯」的評論。這便飯的標準是「四菜一湯」。文中寫道「入桌發現有酒,要交代把酒拿起來;吃過後,還應該交代算個賬」。

項南的工作和生活作風十分嚴謹,可謂一絲不苟。比如每到一個地方調研後準備離開上車前,他總要跟車旁送行的基層幹部一一握手道別。一次,項南看到車旁送行幹部中似有隨行人員,便在車上交代:到了一個地方,我先下車,你們後面下;離開一個地方,你們先上車,我最後上車,好跟基層同志握手告別。不然,可能把你們也當基層幹部一一握手了。大家會心地笑了。

是啊,這些是細節,也是規矩,雖不成文,卻有道理,是應該遵守的。

金杯,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雖然項南同志已離開我們多年,但他的故事仍在八閩山海傳揚。

(魏章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