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納監督機制 學者指:缺乏互信有隱憂

【中央社上海8日電】中美貿易談判的監督中方落實協議成焦點。學者表示,雙邊協議納入監督機制較罕見,說明缺乏互信;未來中美若達成協議,也可能因缺乏信任的懲罰條款,而讓協議不穩定。

中美最新一輪的經貿磋商在美東時間5日結束,雙方就實施機制在內7大議題的協議文本取得新進展。官方背景的新媒體「長安劍」稱,「中美談判已經接近尾聲,離最終定稿很近了」。

綜合外電報導,美方要求,一旦中國違反兩國的貿易協議將面臨罰款;就算達成協議,美方仍希望保留一定的關稅以確保中國落實協議,但中方反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告訴中央社記者,通常是像WTO、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多國參與的國際組織,才需要有監督執行的機構,雙邊協議基於信任,一般不強調監督實施機制。

對於美方希望納入監督實施機制。屠新泉說,美國「極限施壓」的目的是最大程度讓中國履行承諾,同時也反映美國對WTO解決爭端能力的不信任,以及對中國的不信任,認為中國經常「光說不練」。

但他認為,這是有悖論的協議,因為已經不信任在先,若美方認定中方執行不好,就單方提高關稅,「這和沒有協議有什麼差別?」關鍵是裁決權在誰手裡,而這取決於雙方的實力。

他說,雙邊協議的穩定性取決於雙方的信任或共識,現在中美互相都缺乏信任、共識薄弱。就算中美達成協議,一旦對落實成效認定不同而起齟齬,協議很可能就不穩定,他認為「這個風險是有的」。

目前外界對於中美貿易談判如何達成監督實施機制的傳言很多,包括由副部長、部長等各個層級形成協商機制,對爭議一層層往上呈報解決等。

對此,屠新泉說,無論最後如何實施,「你認為我不對,就制裁我」的做法,很可能是中方無法接受的。

他說,在國際雙邊協議上,有些事情「可做不可說」,兩國之間確實會因無法解決的貿易爭端,導致一方某種形式的報復或終止承諾,但即使如此,也不見得會明文寫下,因為這是種羞辱。

至於美方關切的強制技術轉讓和智慧財產權等議題,屠新泉說,非關稅障礙的談判向來是最困難的,因為會涉及到國內的政策,而且這些法規不像關稅數字明確,很難讓所有執行政策的相關人士都做到公平一致。

但雙方既然走到「文本協議」這一步,屠新泉說,從正面看,這也是督促中國盡可能縮小主管部門的自由裁量空間、盡量減少自我解釋的爭議。

第九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順利結束

4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在華盛頓共同主持第九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雙方討論了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措施、服務業、農業、貿易平衡、實施機制等協議文本,取得新的進展。雙方決定就遺留的問題通過各種有效方式進一步磋商。

美國百人會年會探討中美關係前景與雙邊合作等議題

美籍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5日在紐約舉辦2019年年會暨成立30週年慶典,研討中美關係前景以及加強雙方合作的重要意義。

本次年會主題為「美國和中國:新願景」。近百名在中美關係領域和美國華人社會擁有重要影響的政、商、學術和科技界代表與會。

年會上,美國知名企業家、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莫里斯•格林伯格表示,他對中美關係的未來十分樂觀,認為兩國應不斷彌合分歧,保持合作關係,這將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安全。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黃屏在慶典上致辭指出,中美兩國有許多共同的利益和責任,彼此相互依賴,通過對話而非衝突來化解分歧。中國的發展會給美國人帶來更多機會,兩會期間通過的《外商投資法》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百人會現有成員150餘人,均為在各自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美籍華人。該組織致力於推動中美民間交流,加深相互瞭解,同時促進華人全面參與美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