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政黨交流的南京序幕

2005年春夏之交,應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先後踏上了已隔海相望56年的大陸故土。他們都把南京作為代表團行程的首站。南京祿口機場、中山陵孫中山祭堂、博愛廣場等地,見證了海峽兩岸政黨對「九二共識」的認同。兩岸政黨交流的序幕由此開啟。

衝破樊籬險阻,「和平」任重道遠

2005年4月26日下午,連戰率領的國民黨大陸訪問團乘坐東方航空公司航班在南京降落。

連戰,1936年8月27日出生於西安,祖籍是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其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間遷台,定居臺灣府城,至連戰已延續第九代。連戰的祖父連橫是著有《臺灣通史》的臺灣大儒,其父連震東曾任臺灣省「建設廳廳長」、臺灣當局「內政部部長」等職。連戰其名之所以為「戰」,就是根據他祖父的遺言「中日必將一戰,若生男則名『連戰』,寓有『克敵制勝』『復國興邦』之意」而取其名。但木其母感到讓獨生子「抗戰一輩子」未免太辛苦,所以為他起號「永平」,即「永遠和平」。10歲的連戰隨母到了臺灣,於1961年取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公法與外交碩士、政治學博士學位。1975年,連戰步入政壇,1996年當選「副總統」。連戰執掌國民黨後,對國民黨進行了創黨以來的第三次黨務改造,同時積極推動與親民黨、新黨合作,形成了「泛藍」陣營。2000年3月,國民黨在「總統」大選中落敗,連戰以「代主席」的身份重建國民黨,並成為第一位國民黨直選的黨主席。

在南京祿口機場停機坪的歡迎儀式上,連戰深情地說:「臺北和南京距離可以說不是很遠,但離我上次到南京來已整整相隔了半個多世紀,實在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因為對中國國民黨來講,南京是一個具有歷史聯結、感情聯結的地方。」此次連戰率國民黨代表團跨越海峽,是自「重慶談判」60年後,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雙方在歷史上的第四次握手。

在當晚的歡迎宴會上,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表示:「連戰主席此次大陸之行,受到海內外華人的高度重視和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在當前台海關係複雜多變的形勢下,連戰主席能排除各種干擾,跨越兩岸50多年的隔閡分離,率中國國民黨代表團來大陸訪問,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主席此舉表示真心的讚賞和歡迎。」連戰慨歎道:「不是因為千山萬水的阻隔,而是整個歷史的辛酸啊。」

4月27日上午,連戰一行來到中山陵拜謁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半個多世紀前創建中國國民黨的孫中山先生。在臺灣,分裂勢力陰謀篡改歷史,分別修《臺灣史》和《中國史》(即作為外國史),要將孫中山創建的「中華民國」列入所謂的《中國史》,變相地使孫中山成為「外國人」,這不僅是對孫中山先生的極大褻瀆和污辱,也是在否定中國國民黨的正當性,從而頑固堅持「台獨」。

當連戰的車隊到達中山陵博愛廣場時,周圍的市民與遊客們自發地聚攏過來。聯想到大陸人民過去一直對國民黨深惡痛絕,國民黨代表團此刻面對黑壓壓的人群,有點惶然不安。然而,人群中卻突然響起熱情的掌聲,甚至有人打出用燙金字體書寫著「骨肉團聚,振興中華」口號的錦旗。在通向孫中山先生陵台的寬闊石階路兩旁,擠滿了歡迎的群眾,有人親切地喊出:「連哥,常回家看看。」在國共兩黨對峙半個多世紀之後,此間的民眾竟然如此親切地迎接他們,全體代表團人員不禁為之動容。

在孫中山靈寢,連戰手捧黃色菊花紮成的花環,高擎過頭,向中山先生坐像行鞠躬禮,並率全體訪問團成員行禮默哀。隨後,連戰發表如下感言:「我代表中國國民黨,以莊嚴虔敬的心情來到創黨總理中山先生靈寢前,致上最高的敬意……面對今天兩岸關係嚴峻的僵局,我們回憶起中山先生在彌留之際,和平奮鬥救中國的昭示,我們希望大家本著和平奮鬥的心情,來抓住這個時代,讓臺灣經濟持續不斷發展,均富社會的建立,讓大陸快速成長,小康社會的完成……中山先生是兩岸共同尊崇的革命先行者,讓我們大家一起追隨革命先行者的腳步,共同努力,共同圖強,做一個揚眉吐氣的中華民族!」

儘管時光荏苒,但半個多世紀之後,中山陵園依舊環境優美、秩序井然。連戰情不自禁地說:「要特別地感謝相關的單位以及大陸的政府,長年以來,維護整理環境已經做到盡善盡美,要給管理單位鼓一個掌表示感謝。」沿著392級臺階下來時,細心的連戰一行發現第二平臺上的石獅右前腿肘部以下已斷掉。「那是當年被日軍炮彈彈片炸斷的」,陪同人員作出解釋。回到賓館,團員們探詢是否能予以修復。南京有關方面立刻給予肯定答復。事後,專門派人到當年建陵時所用工匠的福建惠安地區尋找專業人員,認真采選石料,使斷腿的獅子恢復了元氣。修復後的照片傳到臺灣,國民黨黨部成員均感欣慰。

傍晚的夫子廟,燈紅彩綠,熱鬧非凡,街頭巷尾飄逸著「舌尖上的南京老城南」。在夫子廟的「狀元樓」上,連戰一行頭一次品嘗到正宗的秦淮美食—鴨血粉絲湯、雨花湯圓、香椿頭、蟹粉小籠包、炸臭幹、五香豆等。伴著悠揚的江南絲竹樂笛聲,臺灣來的客人對著曾孕育出民國菜系的濃濃金陵鄉土味,無不交口稱讚。此後,南京夫子廟的地道小吃又有了個新名片—「連戰小吃」。

離開南京後,連戰率團到達北京,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展開正式會談,連戰本人也因這次歷史性訪問而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不負歷史使命,「搭橋」跨越兩岸

2005年5月6日晚間,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率領45人的代表團抵達南京。

宋楚瑜出生於1942年,1945年到1948年是在南京度過的,他還依稀記得一點南京的模樣。「我從離開南京到現在,已將近有56年沒有來過,這一路走得非常長。」回顧這段歷史時,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宋楚瑜1949年隨父到台。其父當時是國民黨軍隊一名軍官,以後位至國民黨陸軍中將。少時的他內向、木訥,功課也不出色,甚至被編在「放牛班」(考試成績較差的班),老師給的評語大多是「忠厚老實」「循規蹈矩」「沉默寡言」之類用詞。但出乎很多當年同學的意料,宋楚瑜後來發奮,考上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日後竟在臺灣政壇大顯身手。1974年,他在美國喬治城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後返台,成為一名英文翻譯,服務的物件竟然是臺灣地區第六任「總統」蔣經國,這使其從政之路明顯超前。此段歷練不僅培養了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幹練的行事作風,而且很快便得到蔣經國的信任,以平均三年半一大步的速度獲得晉升。先是出任「新聞局副局長」,之後被選為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再則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他已在國民黨幕僚中嶄露頭角。

1993年3月,宋楚瑜被任命為臺灣省「省長」。儘管這一職位在李登輝看來已是「雞肋」,但宋楚瑜傾心盡力,在任上遍走基層鄉鎮,並利用手中行政資源「為民興利」,贏得了廣大基層民眾的認可。1994年宋楚瑜以較大優勢成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通過直選的「省長」。此後,李登輝開始對他有所戒懼,擔心若任其發展,將會成為自己走向「台獨」的障礙。1996年,李登輝以「簡化政府層級」的名義推動「廢省」,並正式決定停止「省長」「省議員」等公職的選舉。這使得一向持反對意見的宋楚瑜與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公開決裂。1999年,宋楚瑜脫離國民黨,以獨立參選人身份參加200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由於李登輝暗助民進黨,最終使他功敗垂成。不甘沉寂的宋楚瑜在次年3月宣佈成立親民黨,並親任黨主席。2004年,宋楚瑜不惜以連戰副手的身份再次挑戰陳水扁。但大選前的兩顆蹊蹺子彈,使他的期望再次成為泡影。此次,他懷著「加強兩岸溝通、造福兩岸民眾」的政治抱負開始了新的征程。雖然親民黨屬於臺灣「藍營」,但畢竟成立時間不長,與綠營也沒有過多的恩怨,從臺灣啟程時並沒有受到阻攔,還受到時任國民黨副主席的馬英九機場相送。

與國民黨不同的是,親民黨是一個在臺灣島內成長起來的政黨,與中國共產黨並無歷史淵源。但宋楚瑜本人和大部分該黨幹部,都是不認同李登輝「台獨」分裂路線而出走的前國民黨人。他這次率領親民黨訪問團首訪大陸,既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歷史性交流的繼續,又是海峽兩岸政黨交流與交往的一個新起點。到南京拜謁中山陵是他大陸行的重要內容。他把這次大陸行定名為「搭橋之旅」。

5月7日上午,宋楚瑜率領親民黨大陸訪問團拜謁中山陵。穿過刻著中山先生所書「博愛」二字的牌坊,宋楚瑜一行踏上墓道,時而被熱情民眾的掌聲和歡呼聲留駐腳步。一位站在前排、上了年紀的遊客使勁地揮舞著手呐喊:「宋主席,歡迎你來大陸,中國要統一,不要戰爭。」宋楚瑜感受到大陸人民對他這次「搭橋之旅」的肯定,他認真地點頭,揮手向人群致意。

走過正門,宋楚瑜仰視著門楣上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墨蹟,神情凝重。到達祭堂,面對孫中山的石刻坐像,宋楚瑜率訪問團全體成員肅然而立,並上前一步向孫中山坐像敬獻黃色花環,爾後,共同向孫中山坐像行三鞠躬禮。

走到寬闊的博愛廣場,這裏聚集的人群已匯成海洋。宋楚瑜在與代表團成員合影後,充滿感情地發表感言:「今天楚瑜終於完成了內心一個很大的夙願,作為孫中山先生的信徒,能夠親自和我們親民黨大陸訪問團一行……一起來向孫中山先生陵前致上我們最崇高的敬意,不僅是激動也是振奮。中山先生精神不死,舍我輩其誰分擔。海峽兩岸雖然只有100多公里,隔絕在我們前面的不是海峽的惡水,是如何把心靈相通,讓我們所有兩岸的中國人精誠像中山先生所號召的,那就是要喚起民眾,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完成我們在21世紀華夏復興的偉大使命和事業,讓我們大家一起共同來打拼!」

在演講快要結束時,宋楚瑜提起他與南京的淵源,特地換成南京話說:「我四歲到南京,我也是老南京人。乖乖隆地咚,南京的變化真是嚇死人!」地道的老南京方言博得圍觀群眾的一片笑聲。「我雖然小時候在南京,雖然幾十年沒有回來,看到南京的鄉親為中國的未來認真地工作,這種精神真是讓大家覺得『好得不得了』!」周圍再次響起一片掌聲。

在風韻獨具的秦淮河畔,上萬名南京市民又一次自發地聚集在一起,把掌聲和歡呼送給來自寶島的兄弟姐妹。一位姓姚的老大娘帶著女兒雖然擠到了南京夫子廟步行街上,但仍然無法與臺灣來人說上話,只能把想說的話告訴記者:「雖然沒法親口跟宋先生說點什麼,但我一定要來給認同一個中國的同胞一點掌聲、一點鼓勵。」

宋楚瑜在南京表示出堅定地支持「一個中國」基本原則,不認同「台獨」是臺灣的選項,並主張和平,兩岸在平等的原則之上進行政治協商談判來解決問題等見解,為在北京順利地進行兩黨領導人的會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謹記國恥教訓,「民族」繼往開來

7月7日下午4時許,載有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率領的「抗戰勝利60周年大陸訪問團」,首次前往大陸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南京在分別接待連、宋之後,又成為臺灣新黨領導人首訪大陸的重要一站。

郁慕明1940年出生在上海,9歲時隨父赴台,後進臺灣軍事院校學習,並獲「國防醫學院」的碩士學位,赴美深造後擔任「國防醫學院」教授,1980年曾在臺灣地區被評為「十大傑出青年」。爾後,他參加了臺北市議員競選並以高票當選,自此開始從政,並連續三次當選「立委」。後因不滿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推行「台獨」路線,與趙少康、王建煊等人成立「新國民黨連線」,並於1993年離開國民黨,正式成立新黨。由於他與其他新黨核心成員都是形象良好的「政治明星」,並因其反「黑金」的清廉主張,很快便贏得了社會的認同。因此,新黨在建黨初期發展迅速,第一次參加島內「立委」選舉就取得了21個席位,成為當時僅次於國民黨、民進黨的臺灣政壇第三大黨,在島內政壇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此後,郁慕明曾兩次出任新黨秘書長,並在首次黨主席直選中以98%的得票率當選。他帶領新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高舉反「台獨」旗幟,成為臺灣政壇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主張發展兩岸經濟、文化、科技、體育、人員的交流與交往,積極推動改善兩岸關係。

在機場的迎賓儀式上,郁慕明向大批等候的媒體記者表達了新黨南京之行的心願。他說,「今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也是對日抗戰勝利60周年。南京有中山陵和值得人們警惕和回憶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黨特意來此,就是為了表示我們的心意和哀悼之意,體會當年無辜的民眾在戰爭的摧殘之下所受到的傷害,追悼因戰爭而犧牲的無辜的同胞們」,「我們作為在不同地區的中國人,對自己同一個民族—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崛起是有責任的……我們把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陸訪問團定位為『民族之旅』,並在七七事變紀念日這天到達南京」。

7月8日8時15分,新黨訪問的車隊駛抵中山陵博愛廣場,周圍的市民和遊人用歡呼和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表示歡迎。身著黑色西裝,翻領上別著一枚金色徽章的代表團全體成員,表情肅穆地經過鐫刻著「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葬于此」的碑亭拾級而上,手持白色的百合花來到陵堂。在拜謁儀式中,全體團員默哀,郁慕明向孫中山坐像敬獻黃色花環,並每人手持白色百合花依次走向靈寢,向孫中山先生鮮花致敬。

走出祭堂,郁慕明在眾人的擁簇下走到條案前揮筆題詞:「情系中山在人心。」這時的中山陵,長長的石階墓道旁已擠滿了熱情的市民和遊人。郁慕明和訪問團成員不斷向周圍的人群揮手致意。行至半途,訪問團全體成員立定列隊,舉起右手,反復高聲呼喊:「和平奮鬥救中國!大家加油!」激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在博愛廣場,郁慕明發表講話說:「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過去的奮鬥中所期盼的是,中國的統一,中國的強大。在臺灣,我們有負于中山先生的期盼。」他接著說,「今天到大陸,我們深深地知道,中山先生曾強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在現階段情形下,是『統一尚未成功,同胞仍需努力』」「我們來追隨中山先生的精神,不是一時,而是永遠永遠的奮鬥」。他對所有團員和周圍的南京市民發出呼籲,一起高呼:「中國人團結起來!中華民族發揚光大!」

7月8日上午,新黨大陸訪問團來到位於南京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祭奠廣場,訪問團成員向死難同胞行三鞠躬禮,並宣讀了《新黨恭祭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哀悼文》,之後,默默地沿著印有222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腳印的銅版路走來。這條可以保存數百年的銅版路,是為了國人長久地銘記那段屈辱和慘痛的歷史。當目睹史料陳列廳裏的真實歷史記錄和「萬人坑」中的累累白骨之後,訪問團成員眼裏已是淚光閃閃。走出紀念館,郁慕明悲憤地揮筆寫下「勿忘國恥」,並撞響了「和平大鐘」。

郁慕明率新黨的這次大陸之旅,從臺灣人民抗日100周年紀念和大陸抗日戰爭60周年這一角度,尋找到了兩岸抗日的共同點,這是對民進黨執政當局試圖「去中國化」和搞「文化台獨」的嗆聲,也代表了臺灣大多數民眾期盼和解、對話、和平,反對「台獨」的主流民意。

(吳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