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應急醫療隊獲世衛組織授旗意義重大

五月下旬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七十二屆世界衛生大會,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台灣當局第三度叩門而不得入,只能在門外哭喪臉地胡言亂語;而已經回歸祖國的澳門特區,卻是意氣風發,不但是由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率領的澳門小組,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的成員,光明正大地出席了大會,與世界各成員國的代表分享初級衛生保健、社區衛生工作者作用的經驗及心得,並舉手通過了三項有關將初級保健邁向全民健康覆蓋的決議,而且由澳門衛生局承建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還與由天津市人民醫院承建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天津)一道,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授旗。

譚德塞在授旗儀式上表示,推進國際應急醫療隊建設有助於提高本國防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衛生應急能力,有助於維護全球衛生安全。中國在增强本國衛生應急能力水平、保障區域和全球衛生安全方面樹立了典範。實際上,國際應急醫療隊按照世界衛生統一標準建設幷由世界衛生組織進行認證,旨在爲遭受自然灾害或突發灾難事件影響的地區提供緊急醫療衛生服務。截至二零一九年四月三十日,全球共有二十五支隊伍通過認證,包括中國的上海、廣東、四川、天津及澳門,佔五分之一。其中三類(最高類別)隊伍一支、二類三支、一類一支。本次接受授旗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天津)爲二類隊伍;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爲一類隊伍。

推進國際應急醫療隊建設是我國對標國際標準、積極保障全球衛生安全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和世界衛生組織開展深入有效合作的亮點。而小小的澳門也能夠「榜上有名」,躋身國際先進應急醫療隊伍建設之列,這是全體「澳人」尤其是醫療人員的光榮和自豪,也是向全世界尤其是我國台灣地區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故事的又一具有強大說服力的事例。其實,外國台灣地區的應急醫療隊伍建設並不差,而且在幾次大地震及其他重大災害事件中也展示了其威力,但因為兩岸尚未統一,不但是台灣地區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未能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正式成員堂而皇之地出席世界衛生大會,而且其應急醫療隊伍即使是條件再好,也不能參與國際應急醫療活動。

而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的任務,是負責西太平洋地區的救灾行動,可於二十小時內整合裝備出發,四十八小時到達灾區及提供服務。其管轄的範圍既然是西太平洋,當然包括台澎金馬在內。當台灣地區發生各種災害,需要國際社會緊急救援尤其是醫療救援時,但基於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的精神,由於台灣地區不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體,而且距離其他擁有國際緊急醫療隊的國家和地區較遠,其他國家的國際應急醫療隊進入台灣地區執行任務有所不便;而倘台灣地區是在民進黨執政,可能不願接受中國大陸的四支國際應急醫療隊的救援的情況下,近在咫尺並基於「第三地」定位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就可大顯身手,為「兩岸一家親」譜寫新的篇章。

由於世界衛生組織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因而國際應急醫療隊伍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證及授旗,就是國際事務,必須象「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樣,必須由中國政府出面申請。實際上,中央政府花了大量心血,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應急辦的直接領導與指導及澳門中聯辦的協助下,打造建設而成,並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認證。在世界衛生組織授旗之前,澳門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和宣傳文化部部長萬速成還專門到位於氹仔北安填海地段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營地巡察。這也正是體現了中央對澳門特區的全面管治權。

澳門回歸後,在先後兩位行政長官何厚鏵、崔世安,及先後兩位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譚俊榮的領導下,極為重視醫療衛生工作。如今,澳門不但成為世界初級醫療體系最健全、最普及的地區之一,而且也是平均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這是全體澳門居民之福。現在澳門特區的國際應急醫療隊伍建設及其所具有的專業技術水平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證,就更是澳門居民之光。應當身在福中要知福,更為珍惜及愛護這份極為難得的榮光。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成功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和認證,成爲中國第五支國際應急醫療隊後,世衛組織應急醫療隊秘書處代表伊恩•諾頓曾專門來到澳門,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全球第二十五支、中國第五支通過了世衛組織認證的國際應急醫療隊。該隊不但符合世衛組織相關標準,在國際化和語言上更有獨特優勢,除了母語之外還能熟練使用英語和葡萄牙語,能够快速部署到葡語系國家。他相信這支隊伍在執行援助任務後,也能將學習到的經驗和技術帶回幷造福澳門。

當今全球範圍內灾難頻發,使世衛組織高度重視灾後救援。世衛組織認爲,任何引起設施破壞、經濟嚴重受損、人員傷亡、健康狀况及衛生服務條件惡化的事件,如其規模已超出事件發生社區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區外部尋求專門援助,就可稱其爲灾難。也就是說,灾難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同的破壞性事件對某些社區可以構成灾難,但對另外一些社區則不足以構成灾難。實際情况是,對於中、低等收入國家來說,形成灾難可能性更大、頻率更高。

而灾難一旦發生,大批肩負人道主義使命的外國醫療便前往受灾國開展生命救助行動。而世衛組織認識到,近幾年參與國際醫療救援的隊伍暴露出一些嚴重問題,比如有的隊伍不請自來,不與當地政府、國際組織和其他隊伍聯繫、臨床技能不足、醫療服務標準不够專業、只注重創傷救治而忽視當地正常醫療需要等。國際社會普遍意識到參與國際醫療救援時,需要更加負責任的隊伍,有必要出臺旨在規範和引導各國參與國際醫療救援隊伍的建隊標準與行動模式。

世衛組織就此成立了國際應急醫療隊認證工作組,制定相關的隊伍分類和規範標準,幷於二零一五年初,正式啓動了全球應急醫療隊的登記與認證工作。此舉旨在對國際醫療隊預先進行資格核准和登記,確保在應對大規模突發事件時緊急救援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首批來自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六十多支醫療隊報名參加考核,最後,中國上海與俄羅斯的兩支隊伍,成爲首批通過認證的三支隊伍。世衛組織利用聯合國已建立的全球灾難預警與協調平台,對通過認證的隊伍進行網上注册、網上會議發布、數據共享。

通過世衛組織認證的國際應急醫療隊必須嚴格遵守《世界醫學會醫學倫理手册》對倫理的要求,幷根據受灾國突發灾難種類提供基于需求的響應。具體包括六項指導原則,分別爲:高效的隊伍隊啓動流程;高質量、適當的醫療服務;平等的醫療服務;符合倫理的醫療服務;負責的醫療服務;整合的醫療服務。

醫學具有普適性和無國界性,同時也擺脫不了社會性和政治性,實施人道主義國際救援,發揮救援外交的優勢,既可以充當受援國人民健康的守護者,也可成爲國與國之間上層建築的粘合劑,獲得常規外交無法達到的效果。中國作爲一個發展中國家,澳門作為一個只有六十萬人口的城市,能夠趕在歐美許多先進國家的前面通過世衛組織的官方認證,這件事情本身也超越了醫學本身的範疇,展示出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凸顯了「一國兩制」的巨大威力,因而其意義極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