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愛國愛澳核心價值薪火相傳 鄒玖勝

「六 • 一」國際兒童節時,國家主席習近平回信予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的小朋友們,祝他們和全國的小朋友們節日快樂,並希望同學們傳承好愛國愛澳優良傳統,珍惜時光,刻苦學習,健康成長,長大後為建設澳門、振興中華多作貢獻。信中語多囑託,充分展示了國家對澳門青少年的關懷和勉勵,以及對澳門青少年努力成才的殷切期望,反映了國家重視澳門兒童和特區政府的教育發展。那麼未來在面對社會環境的新挑戰下,特區政府如何加強幫助青少年培養深厚的愛國情懷就值得注意。

中聯辦主任傅自應日前在向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的學生轉交回信時指出,習主席的回信,話語諄諄,情真意切,飽含著習主席對澳門的一片深情。從經常想起《七子之歌》到提及杜嵐老校長的期望,表達了習主席對澳門愛國愛澳光榮歷史傳統的深厚情懷;從回歸二十年來澳門日新月異的發展到澳門同胞工作生活越來越好,體現了習主席對澳門「一國兩制」實踐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肯定。習主席的回信也表達了對澳門未來發展充滿期待,寄語澳門少年兒童要傳承好愛國愛澳優良傳統,珍惜時光,刻苦學習,健康成長,長大後為建設澳門、振興中華多作貢獻。這為澳門青少年成長和教育事業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祖國是澳門的堅強依靠,同學們從小就懂得這個道理,習主席十分欣慰,這既是對澳門愛國教育的肯定,更是對澳門更好發揮「一國兩制」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做出貢獻的殷切期望。

愛國愛澳理所當然。澳門學生對國家的認知首先必然歸功於學校教育。回歸之後,在澳門特區政府的大力投入下,澳門的教育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以前,澳葡政府對華人教育的投入基本為零。當時公立學校只有10多所,僅收葡萄牙人或土生葡人的下一代,澳門超過93%的青少年都在私立學校念書。今天,特區政府秉持「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人才培養方針,實施15年免費教育,至2017-2018學年,免費教育的校部覆蓋率達94%。

前些年,香港曾經出現反對國民教育的聲浪,反對派把國民教育污蔑為「洗腦」。實際上,國民教育是個廣義的概念,瞭解國家、熱愛國家,本來是國民應有的素質和觀念。全世界包括歐美在內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在施行國民教育。在澳門,國民教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從幼稚園開始,澳門小朋友就接受愛國愛澳的教育。

正如行政長官崔世安所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澳門已經一直培養和孕育出很好的愛國愛澳氛圍,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這有賴本澳幾代人的努力,潛移默化地將這核心價值牢牢地植根於澳門。澳門特區成立後,作為社會基礎的「一國兩制」方針得以全面貫徹,也是構建於愛國愛澳精神、社會各界團結凝聚的力量之上,愛國愛澳也是延續「一國兩制」的生命力,澳人要珍惜和守護此核心價值,繼續一代一代延伸下去。

為推動愛國愛澳教育,澳門教青局十分重視有關國旗、國徽和國歌的教育工作,透過提供教學資源、開展培訓,讓教學人員及學生瞭解有關國旗、國徽和國歌的歷史和精神內涵,掌握相關程式和禮儀,提升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在課程改革方面,「品德與公民科」的課程目標強調培養學生愛國愛澳情感,使其珍視祖國、民族和澳門優秀文化傳統,認識自己國民身份,關心澳門及國家發展;該科的基本學力要求明確規定,所有本地學制學校的學生在小學階段須「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理解其基本含義,會唱國歌。

在教學資源方面,教青局早在2000年出版的《國旗、國徽、國歌、區旗、區徽》教學資源基礎下,應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配合《國歌法》實施,加強愛國愛澳教育工作。教青局將進一步修訂補充及豐富上述教學資源內容,包括國旗、國徽和國歌的歷史及精神內涵等,並拍攝升旗示範片段,附國歌曲譜歌詞,務求學校和老師以更多元和有效的方法開展教育工作。

在國旗教育活動方面,教青局通過舉辦「國防教育營」、「國旗下的說話──國旗手訓練營」及「澳門非高等教育教職員細說國旗.國歌情活動」等,讓學校教職員及學生加深對國旗、國歌和國徽的歷史及內涵,以及升旗儀式的認識。此外,教育發展基金透過專項資助,為尚未具備升掛國旗和開展升旗儀式條件的學校提供資助及技術支援,協助學校優化及設置相關升掛國旗設施。

而為了讓更多青少年認識和理解《基本法》,澳門每年會舉行《基本法》知識問答比賽、短片拍攝設計比賽、話劇比賽,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青少年和社會大眾瞭解澳門《基本法》的內容和歷史。到目前為止,推廣基本法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除此之外,為進一步加強有關國家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的教育,澳門特區政府會與當地學校合作,每年帶領澳門學生到內地考察、訪問、學習,瞭解國家的發展;還有很多澳門和內地學校結成姐妹學校,促進兩地學生交流互動;此外,特區政府還與內地合作,增加學生在內地實習的機會。比如,澳門特區政府2016年開始推出「千人計畫」,每年遴選1000人赴內地交流學習,至今已實行了三年。

澳門的國民教育成效顯著。正如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所說,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澳門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感大幅提升。澳門的例子說明,國民教育本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是對港澳這樣曾經和祖國分離的特殊城市來說。因為,讓青少年瞭解國家,瞭解自己所在城市與國家之間的緊密關係,明白自己從何而來,向哪里去,進而擁有一個寬廣而有歷史縱深感的視野,無疑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面對社會環境的新挑戰,澳門的愛國精神的時代弘揚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有學者就分析提出三點:第一,澳門回歸後,外來族裔的愛國精神培育問題。澳門回歸後,作為澳門永久性居民的外來族裔成為了澳門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基於主權的基本原理,他們屬於澳門居民,而澳門是中國的一個地方區域。從國際法意義上看,他們在法律上屬於中國公民,這部分人士理應承擔對國家的基本義務。根據「一國兩制」精神,愛國愛澳者治理澳門是澳門居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標準,這個特殊的群體要融入華人社會,實現其政治權利,就必須符合愛國愛澳的標準。如何在這部分人群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成為澳門愛國精神時代弘揚的新課題;第二,如何處理愛國與愛澳的關係。澳門實施的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律體系和生活方式、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與祖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及其社會意識,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愛澳門,應該包括哪些具體的內容,愛國家應該包括哪些基本內容,如何將二者統一起來?科學理清愛國與愛澳的基本內涵,並理順二者的關係勢在必行;第三,澳門政制發展中,如何體現出社會訴求和提升治理質素,也就是說,澳門政府方面,如何通過政改,提升社會對政府架構和運作質素的認同度?香港的政改引發的問題就值得思考。外來民主政治思想的影響,港臺政治生態對澳門社會已經產生、並將繼續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何走好自己的路,需要審慎地思考和務實地努力。

新時代新形勢,要確保愛國愛澳核心價值薪火相傳,推動 「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特區政府應繼續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教育工作,持續投放充沛的教育資源,不斷以新思維開展工作。

作為澳門主管教育與青少年範疇工作的教青局長老柏生就表示,愛國愛澳在澳門紮根深穩,一直是澳門社會的核心價值。去年編制和推出了首套《歷史》,完善了品德與公民課程,並在五四青年節期間推動了全澳學校全面升掛國旗,今年亦設立家國情懷館,整個教育體系的愛國愛澳教育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共同弘揚愛國精神。作為青少年工作主管部門,須承擔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澳門青少年兒童中,得以承傳與弘揚的責任,培養澳門青少年成德才兼備、愛國愛澳的社會棟樑,不辜負習主席的期望。習主席早前在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時發表講話,對新時代青年提出六點要求:要樹立遠大理想、要熱愛偉大祖國、要擔當時代責任、要勇於砥礪奮鬥、要練就過硬本領、要錘煉品德修為。為政府未來的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

而此前本澳有份研究報告總結出開展國情國史與愛國愛澳教育的規律與特點:一是祇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才能持續、深入、有效開展國情國史與愛國愛澳教育;二是把生活與國情國史及愛國愛澳教育相融合;三是國情國史和愛國愛澳教育易產生誤區,任教各學科乃至全校教職員都有責任承擔相關教學工作,家長和社會亦責無旁貸;四是充分挖掘、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勢,調動各界力量,整合各類資源。未來實現開發科技輔助與教學策略創新相輝映,提升知識資訊共用度和教育工作效率。

故此,未來特區政府在推動相關教育過程中,應堅持兩個原則,一是不能採取強行灌輸方式,應重視將愛國愛澳教育與中小學生生活和學習緊密聯繫,使其潛移默化接受愛國愛澳價值觀,深入思考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方法,在尊重澳門傳統基礎上實事求是地改革創新。二是充分尊重中小學教育中多元化的、包容並蓄的教育傳統與實況。

當然,社會對於政府的認同,是愛國精神得以培植和鞏固的決定因素之一。當一個地區或國家的法治秩序混亂,政府效率低下,貪污腐敗嚴重,公民就會失去對政府的信任,久而久之就會對國家失去希望,嚴重挫傷居民愛國情懷。按照「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權,確保政府的廉潔程度和法治水準,是澳門社會各界的追求,也是全國人民的期待。

另一方面,澳門的發展現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無論是「一帶一路」帶給澳門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機遇,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定位澳門為「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都需要澳門學子與時代同行,把個人的價值追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澳門「一國兩制」偉大事業。因為國民愛國首先意味著不能事事都靠國家救濟,做利益的索取者,而是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提升自身生產、生活能力,不僅做到自力更生,而且爭取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利益,做一個有益於社會和國民的人。

在此,作為澳門學子,自身亦應樹立遠大志向,努力成才,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自覺養成勤學多思的良好習慣、努力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練就謀事創業的過硬本領,勇於擔當,勇於拼搏,未來努力成為工程師、律師、會計師、醫生、藝術家等,推動澳門社會真正轉型和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