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鉉佑談中美經貿摩擦 駁美「貿易吃虧論」論

【中新社東京6月19日電】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18日在日本《朝日新聞》發表署名文章,闡述中方在中美經貿摩擦問題上的立場和主張。

文章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對美方所謂的「貿易吃虧論」「危害國家安全論」等逐一進行了反駁。

文章指出,中美經貿摩擦不是中美兩家的事,也將對日本、亞洲和國際社會造成巨大衝擊。中國是日本最大出口市場,中日貿易額常年維持在3000億美元高位,日本企業每年在華生産、對美出口的産品價值1萬億日元。中美經貿摩擦削弱了日本在華企業盈利能力,减少了日本對華出口。今年5月,日本內閣府自2013年1月以來首次將景氣基調判斷下調為「惡化」,中美經貿摩擦衝擊是重要因素。

文章談到,從更廣闊視角看,美國推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貿易霸淩,破壞戰後形成的自由貿易體系,拖累亞洲和世界經濟形勢。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商品、資金、技術、人員流動起來,才能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微妙,IMF連續三次下調全球增長預期。如果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甚至撕裂兩國經貿合作,將重創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文章强調,無論中美經貿摩擦如何演變,中國都將以我爲主,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新時代改革開放,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准入,更大力度加强知識産權保護國際合作,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更加重視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中國經濟這棵大樹不會倒,還會更加枝繁葉茂,引得更多鳳凰來。希望日本經濟界不畏浮雲,看清大勢,把握機遇,積極搭乘中國發展快車。

文章最後指出,中美達成一個互利共贏的協議,符合中美兩國利益,也是各國共同期待。中國對中美經貿磋商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堅定的,大門一直是敞開的。但談判必須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必須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管控經貿分歧,加强經貿合作,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爲基調的中美關係,增進兩國和世界人民的福祉。

崔天凱:中美必須對兩國關係未來作出正確戰略判斷

中新社華盛頓6月18日電: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18日在華盛頓表示,中美必須對兩國關係未來作出正確的戰略判斷,制定清晰的發展規劃,才能繼續維護和促進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

美國華人華僑紀念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當天在國會山舉行。崔天凱在出席活動致辭時作上述表示。

圍繞中美關係發展,崔天凱提出「增進瞭解,避免誤判」「相互尊重,妥處分歧」「把握方向,加强合作」「夯實基礎,順應民意」四點意見。

他指出,積極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爲基調的中美關係是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也爲兩國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中美的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合作遠大于摩擦。合作是中美唯一的正確選擇,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面對恐怖主義、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中美緊密合作、携手應對。

崔天凱說,中美社會制度、歷史文化、現實國情不同,有各自利益和關切,是正常的。過去40年,世界和中美兩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雙邊關係需要調整幷有不同意見,也是正常的。有分歧幷不意味著要對立,但要妥處分歧,就必須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對方人民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這條紅綫,不可逾越。

「林肯總統曾經說過,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崔天凱最後表示,我們絕不能讓矛盾和分歧來定義當前的中美關係,更不能讓偏見和誤判來左右未來的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的未來肇始于當下每一個判斷和决定,掌握在包括旅美華人華僑在內的兩國人民手中。

當晚活動由美華總商會牽頭,美東地區僑界舉辦。美國國會衆議員孟昭文等多位國會和州議員出席幷致辭。

美華總商會主席陳善莊致辭說,美中兩國人民走過了風雨相携的40周年,兩國携手合作促進了全球經濟發展。我們相信美中兩國一定能和諧共處,合作雙贏。

美關稅聽證會繼續進行 美企業人士稱中國具有不可替代性

中新社華盛頓6月18日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當地時間18日繼續就剩餘約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舉行聽證會。出席聽證會的美方企業和行業代表紛紛表示,中國具有不可替代性,短期內「沒有辦法」將産業轉移至其它國家或地區。

當天出席聽證會的主要包括美國水産、能源、信息技術等行業代表。聽證會上被問及最多的問題是「可否將産品生産、加工等任何在中國完成的程序轉移回美國或者其它國家」。針對該問題,各行業人士幾乎都表示「不可以」或者「代價太大」。

銀色港灣海鮮公司(Silver Bay Seafoods)總經理祖尼什(Zuanich)表示,經過過去數十年的積累,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善、性價比最高的海産品再加工行業。中國在這方面具有的「硬件設施和工人經驗」將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祖尼什說,儘管美國目前也具備此種海産品再加工的能力,但是美國的勞動力成本高出很多,如果將這部分業務轉移至美國,將不得不提高産品價格,從而削弱美國海産品競爭力。

國際海產品公司(Maritime Products International)總裁法斯(Fass)說,與合作夥伴建立「信任關係」需要數年甚至更久,不是「一夜間就可以實現的」。對于所謂將供應鏈轉移到其它國家,在實際操作上將面臨種種挑戰,受到傷害的是美國生産商和美國消費者。

比亞迪汽車(BYD Motors)法律顧問維塞爾(Wessel)說,其公司是一家生産電動巴士的美國公司,其中核心就是電池。BYD電池在中國生産,專門配合BYD電動巴士。這種電池生産工藝複雜,很難找到可以替代的國家。此外,在美國已不具備大量生產鋰電池所必須的基礎設施,不可能將該業務由中國轉移至美國。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艾尼斯(Erin Ennis)在聽證會後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非常多的美國公司在生産産品時都需要來自中國的原料或者元件,而中國生産的一些産品例如高質量電子元件「很難被替代「,因此對于需要中國電子元件的美國科技公司而言,轉移的代價將非常大。艾尼斯强調,無論如何,提高關稅都不是解决任何問題的正確途徑,美中雙方應該重新回到談判桌。

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以來表示,增加關稅可以促使美國公司將其業務轉移回美國從而創造更多本土就業機會。但對于這些企業代表而言,特朗普的「願望」幷不能輕易實現。

根據日程,此次聽證會從本月17日開始,持續7個工作日至25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