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西差距正被南北鴻溝取代

前幾年凸顯的「三大差距」——城鄉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東西部差距,如今正面臨新的問題:就在中西部小步快跑,慢慢追趕著東部的時候,一場更為深刻的變局悄然發生了——以秦嶺—淮河為界,968萬平方公里的江山被一劃為二,而在今天,這裏也成了大國經濟版圖的分水嶺。

南方,大批的明星城市頻頻崛起,光彩奪目;北方,往昔工業重鎮紛紛褪色,不無失落。

「南高北低」趕超「東強西弱」成為當今中國最值得關注的區域差距。

南北之間的差距,

從10%擴大到了18%

每年,國家統計局都會公佈36個主要中心城市的GDP: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天津、成都、青島、武漢、杭州、南京、長沙、寧波、鄭州、濟南、西安、福州、大連、合肥、長春、哈爾濱、石家莊、瀋陽、昆明、南昌、廈門、南寧、太原、貴陽、蘭州、呼和浩特、烏魯木齊、銀川、海口、西寧、拉薩。這些城市掌握著全國最多的資源與財富。

我們既可以按照南北之分,也可以按東西(這裏的西部為廣義概念,包含中西部和東北,下同)之別,將它們分為兩個不同的陣營。

經過統計,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少人注意到的變化——

東西部之間的差距,正在大幅縮小,而南北之間的差距,卻呈現出拉大之勢。

2006年,東部陣營的體量,占36個城市GDP總和的63%,比西部整整高出26%。後來這個差距逐步收縮到了16%。換句話說,內陸的重點城市,慢慢地追上了沿海發達地區,將東部的靠海優勢砍得七零八落。

反觀南北。南北之間的差距,已經從入世之初的10%擴大到了18%。即便同是西部,西南表現強過西北,同是東部,東南就碼壓東北。

儘管今天中國仍是東強西弱,但南高北低的問題,顯然要更加突出。

南方的貴陽不沿海不沿江不靠「邊」卻化腐巧為神奇

天津這座拱衛京畿的門戶城市,陷入了經濟增速墊底的尷尬。號稱「中國曼哈頓」的濱海新區,曾經野心勃勃,去年一下子擠出了3千多億的水分,將天津擠出GDP五強席位。帶著巨債負重前行的天津,投資驅動的疲態盡顯無疑。

在南方,貴陽這個不沿海、不沿江、不靠邊的貧瘠之地,曾經連「三線建設」也拯救不了,今天卻化腐巧為神奇。

它一邊化身基建「狂魔」,一邊乘勢而上打造千億產業大資料,GDP增速曾連續4年全國第一。韜光養晦的西南小城幾年就成功讓十二分之一的人口脫貧。

在北方腹地,晉商一度三分天下,如今卻陷入資源詛咒。太原,這座曾經的工業重鎮,被人嘲笑GDP還不及江蘇昆山一個縣級市。

在南方沿海,粵商、浙商抓住改革開放的潮頭,不斷開拓民營經濟的邊界,杭州從20年前的旅遊勝地,變成了中國互聯網「聖地」。深圳從40年前的無名漁村,崛起成中國科創的代言人。晉商無力「三足鼎立」,只有粵、浙商人「雙雄爭霸」。

在南方,成渝城市群抓住了產業轉移的趨勢,穩紮穩打,雙子星重慶、成都的GDP位列全國前十。

在北方,東北振興仍是困難重重。瀋陽作為「共和國長子」的榮光不再,GDP徹底跌出前20,房價邁不過1萬元/平方米,淪為名副其實的失落第一城。哈爾濱、長春、鞍山也是一樣,重工業勉勵維持,人口大量流出,東北塌陷成了茶餘飯後的話題。

40年前,中國經濟T0P20的榜單上還有11個北方城市。40年後,只剩下5個——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

歷史,似乎站在了南方這邊。

「標兵」漸行漸遠

從中央到地方,全國各地都在著急南北差距。

2017年,南方GDP實現52.5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61%左右,是1980年以來占比最高的時期,相應的北方的占比下降到39%左右。

2018年,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一場大會上歷數山東痛點,坦言從2008年到2017年,山東一直在後退,「標兵漸行漸遠,追兵越來越近,發展形勢逼人,競爭態勢逼人。」

山東雖貴為全國經濟第三大省、北方的「扛把子」,但短短九年時間裏,山東與廣東的GDP差距從5860億擴大到了1.72萬億,和江蘇從50億擴大到1.32萬億,差距翻了264倍……

北方手中流失的東西已超出想像:

人在流向南方。全國五年來人口淨增前十的城市,北方城市只有3個,而前五名全被南方收入囊中。北雁南飛,成為中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要趨勢。

錢在流向南方。本外幣存款餘額相當於城市的小金庫,它所反映的是一座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縱觀前15名的榜單,北方只有四所城市入圍。而同比增速方面,北方城市多為墊底,天津甚至負增長。在中國經濟換擋的當下,南方成為資本最為活躍的主會場。

令人吃驚的還不僅於此,如果按照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來衡量一座城市有多年輕,前十座城市中只有2座北方城市。北方老齡化嚴重,而珠三角簡直是年輕的小夥子。

「老邁」的北方將如何追趕青春無敵的南方?

(谷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