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欲壑難填」的香港 「清心寡欲」的澳門?

對比香港的屢見報端,與香港同屬性的澳門則顯得尤為平靜。是否澳門就真的如外界所說「悶聲發大財」,風平浪靜?為何香港不能如同澳門一樣?

其實,澳門與香港一樣,也存在「泛民主派」,即反對派。但是澳門反對派在澳門的立法會中佔據的席位零星散點,而香港則是呈現相反的狀況,幾乎擁有與建制派分庭抗禮的能力。

反對派在澳門的弱勢有很多因素。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澳門發生警民衝突,之後澳門親中華團體譴責澳葡當局粗暴鎮壓民眾,而澳葡當局堅持鎮壓行動正確,雙方僵持不下)之後,澳葡政府幾乎喪失了對澳門的有效管制,澳門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一些親中共的團體即今天的建制派的手中。時至今日,他們仍然主導著澳門的主流社會。

相比較之下,香港社會在港英政府以及1949年之後逃到香港的部分國民黨人士的影響下,反共勢力一向深厚。儘管在1967年,香港的親共勢力(左派)也曾試圖效仿澳門的「一二三事件」,企圖在香港發動暴動(香港五月風暴,又名反英抗暴),奪取香港的控制權,但是未能成功。可這間接促使了當時的港英政府改善施政措施,但同時也使得中共在當時香港人心目中的觀感變得更差。

另外,如今香港和澳門在社會福利政策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澳門民眾的生活壓力要小於香港,這就使得反對派很難將社會矛盾轉移到政治方面。

但這並不表示澳門的民眾沒有訴求。因為,澳門也一直存在著像香港一樣,爭取普選的聲音。並且在2014年,由於澳門立法會試圖通過一部旨在大幅度提升政府官員待遇,賦予特首刑事豁免權的議案,引發了「反離補大遊行」,不少澳門當地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並包圍立法會,最後迫使澳門政府撤回議案。此次遊行參與的人數達到7,000人左右。此事可以看出澳門的政治也絕非風平浪靜,只是由於自身的體量小,及歷史,現實等原因暫時無法掀起太大的風浪。

同樣是訴求,為何香港給人的似是「欲壑難填」?而澳門則是「清心寡欲」呢?

原因在於,澳門居民整體的生活水準確實要比香港民眾要高,尤其是底層階級。而近幾年來,相較於香港經濟發展的停滯,澳門的經濟發展相對很穩定。

其次,澳門的媒體難以發出有力的聲音。相較於香港,媒體業繁榮的背後都有大量的資本在支持,這同時也是香港新聞自由的前提。這在一定程度上將社會矛盾和政治問題更加擴大化。

同時,澳門的社會矛盾比香港小。澳門人口不到百萬,產業和社會機構相對簡單,這就意味著社會問題不會太過複雜。並且,澳門的重要產業以博彩業為主,而博彩業的發展好壞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水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反觀香港,一方面依賴內地經濟,另一方面很多產業也會受到來自中國大陸的衝擊。更為重要的是,不同階層的香港人的利益訴求相差懸殊,香港政府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直接導致的就是其在香港民主體制下很難有作為。

而澳門政府目前能夠滿足澳門人的主要需求,同時澳門社會主體——中產階級都予以政府支持。香港民眾的政治需求近年以來激增根源在於港府不再能代表大部分香港人的利益。畢竟,任何人都想要一個能代表自身發聲的政府。

但香港現在的狀況相比澳門複雜的多。中國政府需要目前代表香港精英階層的港府來維持香港的穩定,但是港府得不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和信任,難以有所作為,這進一步加劇了香港人對港府的不滿。而中國政府也不可能放任港府的劇變,但香港民眾也難以接受港府維持現狀,與此同時,各種勢力出於各自不同的目的都想在香港實現他們的政治訴求。各種勢力和訴求的不斷疊加,造成了今天香港的不安與動亂。

香港唯一的穩定可能,是其經濟的發展滿足大部分香港人的利益需求,而這在當前很難辦得到。就目前而言,以港府的能力解決不了,可中國政府想解決,但香港民眾卻不願意。

(《多維新聞網》  李止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