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專院成立有利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鄒玖勝

澳門醫學專科學院日前成立,三百多名完成審批的專科醫生獲頒證書,成為學院首批院士及培訓導師。這標誌著澳門醫療事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對促進和加強澳門醫生的學位後醫學教育和培訓,協助澳門建立由專科醫生帶領和參與的高水準、高素質的醫療衛生系統起著重要的作用。

據瞭解,澳門醫學專科學院,為衛生局的從屬機構,負責醫學專業培訓,以及組織、統籌和監督實習醫生培訓,並享有學術及教學自主;醫學專科學院除維持實習醫生培訓委員會的職權外,新增職權包括:就規範培訓和持續發展醫學專業事宜開展研究、評估澳門在專科醫療服務及專科醫生資源方面的需求、組織並推動醫學資訊和研究著作的出版工作,以及推動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同類機構的交流;學院設立內科、外科、麻醉科、骨科、婦產科、兒科、急重症科、五官科、家庭醫學、社區醫學、病理學及放射科合共十二個分科學院。醫學專科學院下設專業委員會及協調員,專業委員會成員及協調員均由衛生局局長建議,以行政長官批示委任。專業委員會的組成及醫學專科學院的運作方式,由醫學專科學院規章訂定。相關架構職權可謂清晰明瞭,五臟俱全。

事實上,隨著社會發展,本澳人口不斷增加,老齡化問題嚴重,居民對專科醫療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澳門回歸至今,醫療水準已有了很大的提高,醫療服務種類的擴充也填補了不少澳門醫療上的空白,原因除了特區政府投入充足的醫療衛生資源,不斷優化醫療服務和完善各項衛生設施,很重要的是有賴於對專科醫療發展的重視和投入。據衛生局資料顯示,2017年衛生局總開支約66.3億元,較2016年增長5.19%。至2017年底,澳門所有醫院合共提供1,698,346人次的門診服務,提供473,110人次的急診服務。2017年本澳的人口死亡率為3.3‰,一歲以下嬰兒的死亡率亦為2.3‰。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2014年-2017年)男性為80.3歲,女性為86.4歲,達到世界領先的水準。專科醫療需要專科的人才,而專科人才團隊的建立不可能亦不必要依賴外聘,因而對本澳醫生的畢業後培訓成為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澳門醫學專科學院的適時設立,正為加快培養本地專科醫生,以及醫療人員的在職培訓,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醫專院的成立意味著將打破以往公私營醫院各自培訓專科醫生的慣例,且通過統一培訓制度和培訓計劃、加強各醫院之間的合作、充分運用各醫院的培訓資源,以及鼓勵在職醫生參與持續醫學教育培訓活動、安排醫生在外地先進醫院實地工作等,有望提升本澳醫療水準。

就如主管衛生、醫療範疇的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所言,醫學專科學院任重道遠,對未來制訂本澳長遠的醫療發展政策及專科醫生人才發展策略,推動本澳專科醫療服務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專責統籌和監督全澳公私營專科醫生培訓制度是一項全域性、整體性的系統工程,通過成立醫學專科學院,進一步明確專科培訓的、私立醫院或私人執業市場,其資格均源自同一套嚴謹且與國際採用的專科培訓制度標準一致,配合未來離島醫療綜合體的落成,《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法律制度》的推行,加上醫學專科學院的成立以優化醫生專業發展之路,正是在軟硬體上提升本澳醫療服務素質的重要舉措。

那麼澳門的專科培訓該如何確立?本澳立法議員黃潔貞就認為,學院成立後除了重視各專科基礎培訓外,更須加強與更多鄰近醫療單位進行跨境醫療合作及培訓,為本澳培訓的專科醫生提供更多病例與技術協助。期望不久將來,可以引進各專科的新診療技術,以及開展更多疑難病症、器官移植及輔助生殖等治療服務,藉此提升整體醫療水準,補足過往本澳醫療服務上的缺位。此外,本澳的護士、各類治療師及藥劑師等各專業人士都需要一個持續進修及專業發展的平臺,期望政府下一步也可以為各醫療專業人士開設本地專科培訓及專業進修課程,讓其進一步提升技術水準,更好為市民服務。

值得一提,今年2月份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就提出了塑造健康灣區,密切醫療衛生合作。其中包括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緊密合作,加強醫療衛生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等,無疑為粵港澳醫學人才交流合作帶來更多機會,此時澳門成立醫學專科學院,正可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培養本地醫療人才,提升本澳醫療水準與國際標準接軌。

當然,粵港澳三地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和醫療制度,醫院也各具特色。例如,廣東的醫院採取較為積極開放的態度引進新技術,不斷促進醫療水準的提高;香港有著高水準的醫療技術,國際化的醫療制度以及與國際接軌的藥物、醫療器械等准入制度;而澳門則有著完善的社區醫療網路。隨著三地交流的加速,醫療衛生也應增進交流互動,加速融合,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以實現大灣區、大健康、大融合。而人才交流的融合是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三地在醫療融合過程中,可從醫護與醫管人才培養、醫療品質、效率與可及服務等方面率先共建共用。

有學者就分析指出,在當前國內外競爭環境下,要想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塑造健康灣區」的規劃目標,必須要在灣區內營造面向全球、融合共用的人才發展環境,搭建人才自由流動之橋。為此,可採取三個方面的措施:一是不斷深化三地醫學院校、醫學培訓機構之間的合作,探索聯合辦學,將醫學教育培訓工作做好,為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事業提供更優質的人才保障,為未來的大灣區長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探索建立醫療人才專業資格互認機制,逐步完成醫療人才就業資訊平臺、進一步簡化專業人才過境手續。為大灣區內醫療人才的流動搭建流通平臺;三是建立粵港澳三地醫療保障互通機制,逐步實現醫護資源一體化,大灣區居民共用醫護資源,共同面對人口集聚增長、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事實上,澳門衛生部門一直與鄰近地區保持緊密合作,近年與廣東省、珠海市、深圳市、中山市及香港等地的衛生部門已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包括傳染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聯合演練、藥物檢測通報、出入境衛生檢疫,以及醫療人員培訓、技術支援和服務提供等多方面持續交流和合作。

自2011年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以來,衛生局分別與廣東省多間醫療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內容包括人員培訓、緊急救援及病例轉介等。其中,為推動澳門器官移植方面的發展,衛生局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直保持緊密合作,該院持續為本澳醫護人員提供臨床專業培訓。在外聘醫生方面,衛生局現時與11間廣東省醫院簽署協議,在個別專科醫療服務欠缺本地專才的情況下,招聘具豐富專科資歷和臨床經驗的專家來澳,充分發揮臨床帶教的作用。衛生局亦持續邀請廣東省具豐富經驗的教授來澳進行手術指導,於2016至2018年期間,共有廣東省專家12人次來澳指導涉及25例手術。此外,衛生局每年為內地衛生應急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於2017年包括廣東省在內的35名人員來澳學習突發事件衛生應急管理,未來亦計劃為廣東省醫療機構培訓全科醫生。通過上述的人員培訓及交流合作,達至優勢互補的目的,共同提升醫療衛生水準。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於2018年1月9日在惠州市召開,會上廣東省、香港、澳門三地衛生部門共同簽署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在此協議基礎上,未來將通過加強傳染病通報追蹤機制、技術支援、人員培訓等合作,進一步促進大灣區醫療衛生事業向前發展。2019年2月25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在深圳開幕,主題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會上粵港澳三地共同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共識》,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機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其中就包括強化人才培養和診療合作。將按照國家全科醫生、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的模式,建立國際化的全科和專科骨幹技術人員培訓基地;加強現場流行病學、職業衛生、結核病防控、慢性病防控、控煙等培訓專案交流;促進有關傳染病防治的資訊聯繫及臨床診治經驗交流。

對於三地醫療人員的專業資格互認方面,衛生局自2003年起,每年協助澳門醫生參加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的報名工作,根據《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有關醫療及牙醫服務的具體承諾及其補充條款,已進一步開放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合資、合作醫院,以及按規定允許香港及澳門醫療人員在內地短期執業。因此,資格認可機制早已運行,內地在現有機制下承認澳門醫療人員的執業資格,而本澳的醫院亦可因應技術交流的需要,根據現行法律規定,邀聘內地或香港的醫療專家來澳進行短期的臨床帶教及技術交流工作。

而澳門醫學專科學院甫成立便與香港兩間醫學專科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合作培訓本澳專科醫生,正是與臨近地區合作的延續。通過借他山之石,讓本地專科醫生接觸更多病例,豐富臨床經驗,並通過借鑒香港專科學院的培訓計劃,制訂澳門特色的專科培訓。例如,此前深圳為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專科醫生培訓制度,在去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上,原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四方就共同簽署「深港專科醫師培訓項目」合作協議,探索開展在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5+3+X」總體制度框架下,積極吸收香港專科醫生培訓經驗,引進成熟的專科醫生培訓和評估模式,包括國際化的培訓理念、課程體系設計、師資隊伍培育、培訓質量監控、考核評估機制等。及至本月初成立「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正式以港大深圳醫院作為首個專科醫師培訓平臺,借鑒香港醫專的模式和經驗,並與內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制定資格准入、培訓大綱與細則、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培訓制度,建立與國際接軌、且獲國內認可的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體系。同理,相信澳門通過此方法亦能較快形成適合自身的專科培訓。

當然,健康城市的推動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密切配合國家衛生健康政策,積極推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提高居民的健康福祉。而健康灣區的塑造,正為澳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因為交通便捷形成「一小時生活圈」,未來如何藉助政策優勢、交通便利、資源的差異性特色來進行醫療合作與互補,還需要不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