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統」克林頓打開美中貿易新大門

  白宮誰當家?經濟是關鍵。每次大選,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經濟政策都備受關註。1992年,比爾•克林頓憑著他所描繪的美妙經濟前景,把聲望較高的老布希拉下了馬;2000年,小布希喊出嚮亮的「減稅」口號,險勝實力不弱的戈爾;2008年,奧巴馬高舉「變革」大旗,發誓要給美國經濟帶來「希望」,順利入主白宮。

2017年1月20日,身家數十億美元的房地產商兼脫口秀明星唐納德•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拉開了一台「政治素人」主政美國的大戲。他高舉「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大旗,美國老百姓本以為「特朗普做生意是把好手,治理國家自然也有高招」。但未成想,不到兩年,特朗普奇招迭出,退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全球移民協議》、《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全面協議》等,還跟歐盟、日本、墨西哥以及中國等開打貿易戰,攪得世界不得安寧。在國內,特朗普指責政敵是騙子、媒體在撒謊,自身團隊也不斷走馬換將。如今,「通俄門」調查走向深入,服務特朗普多年的律師科恩及前競選班子主管馬納福特雙雙認罪,尤其是特朗普集團財務主管魏賽爾貝格也在檢方同意免於起訴的條件下,交代了特朗普性醜聞封口費的信息。美國媒體普遍認為,魏賽爾貝格為特朗普集團管理財務長達幾十年,對特朗普過去的一舉一動瞭若指掌。一旦魏賽爾貝格和盤托出,對特朗普而言,「潘朵拉盒子」大概也真的就打開了。

如此關頭,人們不禁想到前總統克林頓。雖說當年他也是桃色醜聞纏身,因與女實習生萊溫斯基有染而險遭彈劾,但其政績尤其是經濟成績沒得說。克林頓在執政期間創下了美國歷史上經濟繁榮最長的紀錄,不僅讓美國巨額財政赤字變為盈餘,而且推動「新經濟」迅猛發展,讓美國在資訊革命和互聯網產業浪潮中再拔頭籌。

富有個人魅力的克林頓打敗了政壇宿將老布希,於1993年1月20日宣誓成為美國第四十二任總統。這位美國草根出身的總統,在就職演講中發出嚮亮的誓言:「今天,我們一起慶祝美國複興這個謎一樣的事情。這個儀式在隆冬舉行,但是我們今天在這裏所說的話和展現出的新面貌,將促使春天早日到來。」

一上任就落實北美自貿協定

年富力強的克林頓不僅給美國政壇帶來一股朝氣蓬勃的新風,還雄心勃勃地要在全球化進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記。他說:「全球市場的崛起削弱了各國政府控制自身經濟的能力。這個問題的答案既不是自由放任,也不是保護主義,而是第三種方式:制定新的國際規則和制度,以確保全球化能與更高的生活水準、保障勞工權利和環境保護同步進行。」他認為,美國領導層「應該談判具體的多邊協議以應對特定的環境威脅,而不是限制貿易」。

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就體現了克林頓的這一思考。這個貿易區最早源自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美加自由貿易區,1992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領導人又經過長期磋商,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並遞交各自的立法機構批準。

雖然協定是老布希時期簽署的,但克林頓的積極推動是北美自貿區最終落實的重要原因。早在總統競選辯論時,克林頓就擺明瞭自己的立場。當時老布希表示,自由貿易可以增加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在經濟衰退時期,更需要擴大出口來振興經濟,更需要自貿協定。而克林頓說:「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做到重新教育和訓練失業的美國工人,那麼(自貿協定)利大於弊。」克林頓上臺後,美國國會受到勞工和環保組織的壓力,後者稱該協定會導致美國失業率上升、產業空心化。克林頓則在國會發表演講,陳述協定的好處,又與墨加兩國進行勞工和環境等附加協定談判,最終使協定獲批,並於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北美自貿協定是世界上第一個由一個發展中國家(墨西哥)與兩個發達國家(美國和加拿大)簽署的自貿協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示範效應,大大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北美自貿區成員國綜合國力和市場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經濟上的互補性較強。自貿區成立後第一個十年,成員國之間的貨物貿易額增長迅速,三邊貿易額從1993年的3060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6210億美元。這個協定幫助企業重組其北美大陸供應鏈,使美國的汽車製造等行業更具全球競爭力。發展中國家墨西哥也受益明顯。1993年至2002年,墨西哥對美加的出口額都翻了一番,在美國貿易中的比重也大幅度提高。可以說,三國都從北美自貿區獲利豐厚。

值得一提的是,雷根、老布希時代曾推出美國對外貿易的兩大變革:一是重心由「自由貿易」轉向「公平貿易」,以「公平貿易」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二是由多邊主義轉向雙邊主義,以雙邊促多邊。克林頓並沒有完全否定雷根、老布希的政策,但又有所區別。他強調要提高本國競爭力,把擴大出口視為提高美國工人工資、振興美國經濟的必由之路。為打開國際市場,他不惜揮舞「制裁」大棒,但也積極實施「國家出口戰略」。1993年,克林頓確定了半導體、電腦、通信、環境保護、咨詢軟件工業及服務業等六大重點出口產業,通過減少出口管制、開拓新興市場、提供貿易融資、設立中小企業出口協助中心等方式,有力推動了美國外貿發展。1992年到1996年,美國出口總額年均增長率6.2%,高於全球5%的平均速度。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絕對是共贏」

克林頓推動了全球範圍內降低關稅壁壘。他的財長勞倫斯•薩默斯後來說:「克林頓時期談判完成的關稅減讓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就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減稅。」

自由貿易理論是西方國家自由競爭時期的產物。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認為,自由貿易是各個文明都能經濟發達的原因。亞當•斯密說,增加貿易是埃及﹑希臘等地中海文化體蓬勃興旺的原因,也是中國繁榮的原因。二戰以後,在西方主導下推出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明文規定降低關稅和消除非關稅壁壘,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美國憲法規定,不可對商業活動設置任何阻礙,這適用於美國所有的州。所以,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實體。但在實際執行中,美國政府歷來是在有利於自身的領域實行自由貿易,不利於己的領域則採取貿易保護。 

克林頓上臺後,積極推動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最後於1994年4月簽署最終協議。烏拉圭回合談判取得了三大成果:一是強化了多邊體制,加強了爭端解決機制。二是進一步改善了貨物和服務業市場準入的條件,關稅水準進一步下降。三是建立了世界貿易組織。對建立世貿組織,美國起初反對,最終作了讓步。1995年1月1日,也就是克林頓執政中期,世貿組織正式開始運作,其基本原則是通過實施市場開放、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等原則,來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

由於歷史和政治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能順利成為關貿總協定成員。1986年,中國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隨後展開了一輪又一輪艱苦談判。克林頓執政期間,看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持積極態度。1995年7月,世貿組織接納中國為觀察員,中國也努力爭取盡早加入世貿組織。1999年,朱鎔基總理訪問華盛頓,親自同美方談判,但隨後發生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中美關系趨冷,中國入世遇挫。數月後,雙方談判再次啓動,最終於1999年11月15日簽署了雙邊協議,使入世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談判的最終成功鋪平了道路。2000年5月,美國眾議院批準了與中國建立永久性正常貿易夥伴關系協議。2000年9月,美國參議院批準該協議。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克林頓曾經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演講,向國會和公眾闡明與中國建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對美國的好處。他說,如果投票反對與中國建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美國將失去就業機會,因為美國在歐洲、亞洲和其他地方的競爭對手「將占領我們本來可以服務的中國市場」。「我們必須再次理解說‘不’的後果:如果我們不把我們的產品賣給中國,他人就會介入,接下來的20年裏,我們會不斷反問自己,為什麼我們會在這個大千世界裏,把我們協商好的利益交給別人。」

克林頓是有遠見的。中國入世,中美貿易得到了長足發展。中國貨物進口總額從2001年的2400多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9萬億美元,同期中國服務貿易進口從393億美元增至4676億美元,年均增長16.7%。2017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30%。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絕對是共贏,不僅是中國贏了,美國贏了,歐洲贏了,發展中國家都贏了。

對一些人認為「美國吃了虧」的看法,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表示,這是「我們自身的問題造成的」。中國入世後,美國在很多方面沒有改進,未能提高貿易競爭力。「對美國來講不能說輸,而是我們沒有能夠像中國一樣抓住機會」。

發展「新經濟」提升美國競爭力

克林頓執政時期,基本實現零通脹下的充分就業,而更深刻的變化來自增長機制——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動力。通過技術創新,用新供應來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來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這被稱為「新經濟」。按照《商業週刊》的解釋,「新經濟」是一種以資訊革命和全球市場為基礎,面向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克林頓在1995年的國情諮文中表示,美國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證美國人民在全球經濟中取得成功。他認為,應對競爭的方法不是搞貿易保護主義,而是提高美國自身的競爭力。他擯棄了帶來滯脹的「雷根經濟學」,提出了力主變革的一攬子經濟複興計劃,採取更為實用的做法,不僅吸收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的高招,同時採納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的精華。全新的「克林頓經濟學」取代了「雷根經濟學」,既反對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對過度幹預的政府。

當政第一年,克林頓在國會以微弱優勢通過了一項財政預算計劃,大幅增加美國最富階層稅收,削減政府部門開支,大幅增加低薪階層的退稅。隨後,一系列幹預經濟的政策出臺,增加政府投資,增加公共服務,為中下層民眾創造就業機會,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對高收入家庭增稅,提高最低工資,改革醫療保險制度,等等。

有專家總結,克林頓時期的經濟政策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財政政策,大力消減財政赤字,實施有增有減的財政政策,通過增加投資推動經濟轉型。這大大增強了人們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刺激了投資市場的繁榮。二是實行穩定連續的貨幣政策,堅決制止通貨膨脹,保證經濟在低通脹水準下持久增長,保障美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三是貿易政策,加強經濟外交,實行以開拓國外市場為核心的貿易政策並且擴大出口。貿易增長大大帶動了經濟繁榮。四是技術政策,由間接促進產業技術發展轉向直接發展產業技術。在他任上,實施了國家資訊基礎設施行動計劃、全球電子商務框架等戰略,有力地引導了資訊產業的成長。

克林頓當政8年,最亮眼的政績就是經濟。在他執政期間,美國經濟始終保持擴張和繁榮,創下了新紀錄。以1997年為例,當時美國經濟增長率達到3.9%,失業率由1992年的7.3%降至4.7%,為24年來的最低,通脹率由1992年的2.9%降至1.7%,財政赤字從1992年的2900億美元降至220億美元。道瓊斯指數則一路狂飆,到1998年底已突破9000點大關。整個美國的經濟呈現低通脹與高增長並存的局勢,與上世紀80年代的滯脹形成了鮮明對比。更為可貴的是美國企業利潤大增。一大批效益遠超傳統企業的高科技企業如蘋果、康柏、戴爾、英特爾、微軟等脫穎而出,生物工程技術也蓬勃發展,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不斷出現,在基因研究和人類基因研究上也實現了重大突破。

克林頓通過發展「新經濟」,確保了美國的科技和經濟強國地位,讓美國人的自信心倍增。難怪有民意調查顯示,在美國人心目中最受歡迎的總統第一是林肯,其次是雷根,克林頓居第三,而在在世總統中,克林頓最受歡迎。

(張國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