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提名競爭激烈

國民黨「總統」黨內初選已決出韓國瑜,而韓國瑜也須在七月二十八日的「全代會」召開前確定其「副總統」搭擋人選;各選舉區「區域立委」參選人也正在陸續透過初選或徵召決定,都是要趕及在「全代會」上授旗造勢。緊接著要決定的,就是「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雖然國民黨中央已經初步確定,「不分區立委」名單將不會遷就「全代會」,而是要「細火慢燉」,在「中選會」接受提名名單前才最後確定,但這幾天已經嗅到黨內各種勢力激烈競爭的焦味。

其實,早在去年八月十九日召開的「全代會」,就已經為「不分區立委」提名展開博弈。當時國民黨由於處於在野狀態,而且「韓流」尚未刮起,對國民黨能否在二零二零年實現重新執政並無足夠的信心,在馬政府的成百上千政務官及公營企業老董處於「政治失業」狀態下,「不分區立委」就是不少精英人士祈求政治出路的最佳去處。但奈何僧多粥少,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的「安全名單」位置,大約在十四至十六位之間,因而呈現「搶爆頭」現象。由此,在「全代會」黨代表提交的六項聯署提案中,就有兩項提案是劍指二零二零年「不分區立委」提名,盼藉由修改相關規定,讓「不分區立委」能真正發揮戰力,促進人才甄補。分別由中央委員許長輝領銜和中常委曾文培領銜提出的修改「不分區立委」提名辦法,都建議「不分區立委」只能擔任一屆,任內還要成立服務處,並不得拒絕黨徵召參選區域公職。許長輝的提案還提出,現行黨主席提名「不分區立委」後,由中央委員以行使「不同意權」負面表列方式審核,只要不同意全票數未過半,被提名人就通過提名,不符民主原則,應改採如一般人民團體選舉的「同意權行使,讓被同意提名者更具民主程式正當性。這兩個提案。都顯示黨代表對某些「不分區立委」的表現極為不滿,尤其是針對時任黨主席的朱立倫,專為王金平修改「不分區立委」僅能連任一次內規,以及當屆政治組「不分區立委」拒絕黨徵召參選縣市長卻未辭「不分區立委」職。

而在此前一年多「全代會」上,朱立倫為了穩住王金平,主導修改「不分區立委」提名辦法,規定「不分區立委」且任「立法院長」者,由過去的「得提名連任二屆」,修改為「連任不限屆數」。這就使得已經循「不分區」當選「立委的「立法院長」王金平,可以續任「不分區立委」。

但現在王金平已經不是「立法院長」,因而不能再受此一條款的優惠。而且,他已連續出任三屆「不分區立委」,也不會意思再要求黨中央為他一人而再次修訂「不分區立委」的提名辦法了。

尤其是今次為了避免國民黨分裂,確保能夠緊緊抓住「討厭民進黨」氛圍仍在的難得機會,實現「總統」及「立委」大選大翻身,因而有不少黨代表建議,將參加國民黨「總統」黨內初選落敗的郭台銘、朱立倫以至周錫瑋張亞中等都納入「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

至於王金平,則處於尷尬狀態。因為他沒有正式參加「總統」初選,因而該項特別條例即使是能夠獲得通過,王金平也不能受惠。而由於「立委」選舉是實行「單一選區兩票制」,每一選舉區只有一個應選名額,而王金平因為擔任「立法院長」多年,疏於原選區經營,倘是返回高雄市參選「區域立委」,根本不可能當選。因此,王金平的如意算盤,還是等待韓國瑜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而民調驟降,自己就好取而代之。但似乎即使是果真發生「換柱二零版」,也輪不到王金平。

千算萬算的王金平,現在才驀然發覺自己極有可能會陷入兩頭落空的危險。因此,這幾天的語調似是降低了下來,而且是有將注意力集中在「不分區立委」的趨向。他現在是採取兩頭討好的手法,他針對最近傳出黨內瘋搶「不分區立委」提名的情況,提出「權威建議,既強調「這是黨主席的權利」,又表示「但主席若能參考韓國瑜的意見的話,也有利於選務的推動」。可能是希望吳敦義「再給一次機會」,並希望曾經受恩於王金平的韓國瑜,能夠回饋王金平。不過,「全代會」是否願意再為王金平修改一次黨內規例?看來黨代表們未必會賣帳。

何況,吳敦義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本來,吳敦義前年參選黨主席,就是為了以黨主席之名參選「總統」。但奈何自己的民調一直上不去,尤其是在「韓流」要拱韓國瑜參選「總統」之後,感覺自己根本不可能贏得「總統」黨內初選,才發出不選的明確信息。但卻有意轉戰「立法院,將自己列明「不分區立委」第一名,倘國民黨議席過半,「立法院長」就篤定是自己的。吳敦義曾任「立委」,對議事程序嫻熟,要當「立法院長」算是能夠適任。而且在打響「黨主席保衛戰」,刪除黨章中「總統」兼任黨主席的條款後,由黨主席兼任「立法院長」,雖然「吃相難看」,但畢竟可以使得「立法院」黨團能夠貫徹黨的意志。

馬英九也來摻一腳,提交幾位「馬系」人士名單,要求將之名列「不分區立委」名單。其中一位是現任國民黨副主席兼秘書長的曾永權。由於他曾任「立法院」副院長,也曾任「總統府」秘書長,既熟悉「立法院」議事程序,也了解總統府」運作,因而是較為適當的人選。但要看吳敦義是否願意「禮讓」。

「立委」分為「區域立委」與「全國不分區及僑選立委」、「原住民立委」三種。其中「區域立委」和「原住民立委」都是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必須實際投入地方選戰,選戰打得很辛苦,而且未必保證能贏。而「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則是不用直接參選,而是憑藉自己所在政黨的得票率而決定是否當選,因而又稱「政黨票立委」。在過去實行「聯立制」時,「立委」選舉只有一張選票,以某政黨所有候選人的總得票率,來計算該黨的「不分區立委」分配名額及政黨選舉補助金。改為類似「並立制」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後,政黨票的得票率不再跟隨「區域立委」,而是由另一張「政黨票」的得票率,來計算該政黨所獲分配「不分區立委」名額及政黨選舉補助金的數額,因而也叫「政黨票」。

「不分區立委」制度的設計原意,在於「區域立委」必須投入地方選戰,因此在競選主軸與選民服務上,會偏向地方利益為主.,所以需要有能夠代表政黨,,從整體大方向考量的「立委.」,不投入地方選戰,以便於跟地方勢力及利益脫鉤。.而且,也是針對「區域立委」的專業知識尤其是立法技能偏弱,甚至有黑社會角頭靠賄選混進「立法院」,導致立法品質欠佳,因而就以「不分區立委」來補強之。實際上,各政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參選人,大多不但是清流人士,而且更是各方面專業的專家。這些人具有專業而不擅長選舉,也有因為是弱勢階層需要保障等等因素,而設計出「不分區立委」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