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為何比香港穩

在開始今天的主題前,先講述一個澳門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一二三事件。

1966年,當時中葡關係因為文化大革命而變得僵化並對峙起來,加上葡萄牙對澳門本土的統治皆一向以較高壓手段和對葡人有較大差別待遇、貪污風氣盛行之下,普遍市民早已對澳葡政府統治積怨頗深。受到內地左派勢力抬頭的影響下,澳門的左派群眾運動一時盛行。

當年4月,氹仔群眾出資擴建學校,在向工程局申請工程准照久未被批復的情況下,工人先自行搭棚施工。幾天後,工程局發現此處搭建工棚,遂派員前去盤問並制止,雙方發生衝突,造成數人受傷。中華商會派人去工程局理論,但隨即被逮捕,這就激起群眾的憤怒,此後總督府每天都有群眾抗議。

12月3日,衝突最終升級,員警動用機槍等殺傷性武器,最終造成人員傷亡,據官方統計,共有8人被打死,212人受傷,坊間則稱有11人被打死。

12月10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外事處奉命對澳門葡萄牙當局提出強烈抗議和4項要求,包括立即無條件接受澳門居民提出的要求,向中國賠禮、道歉,嚴懲主要肇事者,保證今後不允許中國國民黨勢力在澳門進行任何活動。

次年1月28日,總督嘉樂庇到澳門中華總商會禮堂,簽署《澳門政府對華人各界代表所提出的抗議書的答覆》。至此一二三事件告一段落。

一二三事件對澳門影響深遠,此後,澳門實際上已為中共所控制,澳葡政府除涉及葡人和土生葡人利益事項外,所有社會事務皆採取放任不理之態度,親北京領導人物、家族與其眾多之社團、商界和工會網路、其他個人勢力抬頭,全面控制澳門社會除澳葡政府勢力以外之各個方面的政治架構,直至近年澳門民主派勢力開始崛起,但親共社團幾十年來一直主導澳門社會。

雖然此後香港也有零星的群眾運動,但與澳門一二三事件相比,也不算什麼。

一二三事件也為1999年回歸後,澳門的穩定繁榮打下基礎,這也是澳門為何比香港更加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其他幾個因素也是奠定澳門穩定的基礎。

第一,葡萄牙對澳門的殖民方式與英國不同,1553年,葡萄牙行明政府那裏取得澳門的居住權,這不同於英國對香港的傳統殖民方式,葡萄牙與中國的關係反而更像房客與房東的關係,房東可以隨時讓房客走人,這使得葡澳政府對體制建立都屬於臨時性的,而英國在香港的治理體系中,建立了強大的文官體制。回歸後,澳門的城市治理反而變得更加容易被塑造。

第二,葡萄牙與英國對澳門與香港的用途有差別,葡萄牙始終將香港作為與中國和日本通商的貨物集散地,而英國將香港作為殖民遠東的前沿陣地,這也使得澳門與內的聯繫較為緊密。

第三,葡萄牙與英國的國力差距較大。在中英進行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時,英國政府曾經不甘心放棄香港,提出主權換治權,也就是主權歸中國,而英國可繼續治理香港,遭到中國政府的反對,最終英國放棄這一主張。此後葡萄牙政府放在眼裏,在中葡談判中也未提出過多的要求。

第四,由於澳門主要以博彩業為主,在回歸前,黑社會盛行,人民苦之已久,特別是97、98年,暴力犯罪到達頂峰,人民迫切盼望解放軍進駐澳門,從而改善治安環境,澳門群眾對回歸祖國是有期待的。而香港自由程度較高,經濟生活繁榮,在回歸前,由於對不確定性的擔憂,出現了一波移民潮,可見香港對回歸是有不同程度的擔憂。

第五,澳門對內地過度的依賴。以旅遊博彩為主的澳門,每年有數千萬,占澳門整年旅遊人數四分之三的人是內地人。澳門人深知回歸後收入的飛速增長與內地人息息相關,因此對內地人沒有大的排斥。再者澳門的水、電、食物等基本上全部來源於內地。再者,兩地基本法中,香港有雙非條款,即父母非香港居民,只要孩子在香港出生,即可入籍香港。而澳門必須父母一人為澳門人才可入籍,這使得香港人將房地產價格大漲、生活物資價格高昂歸咎於大內地人口的遷入。

第六,澳門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澳門繁榮的旅遊業正好與內地互補,不存在競爭關係。而香港作為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與上海存在明顯的競爭關係。在回歸前,香港明顯地位高於上海,但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上海的逐漸取代香港的航運中心的地位。滬港之爭也給香港人帶來心內落差。

這段時間香港似乎不太平靜,從6月9日,香港示威者以反對港府修例為名、發動第一次大規模示威遊行以來,香港亂局已進入到第七周。

而在這七周中,事態一步步發生惡化,暴力活動也在不斷升級:從襲擊員警,到攻擊路過的市民,到汙損國徽、挑戰中央權威,到挖人祖墳、砸其辦公室。

從回歸以來,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香港都刷足了存在感,國家對香港也是傾注了大量的資源,操碎了心。

而與香港隔海相望,同為特別行政區的澳門,似乎一直都是安安靜靜,從來沒鬧出過什麼大新聞。

同樣是一國兩制,為什麼這兩個地方差別這麼大?

低調的「乖孩子」澳門,在與大陸的互惠互利中,成了真正的「鑽石王老五」。

「派錢」政策得民心

其實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只要錢袋子過得去,就會安分守己。

別看澳門只有30多平方公里,還沒有上海一個區大,但是卻「富得流油」。

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18年,澳門人均GDP高達8.64萬美元,僅次於盧森堡和瑞士,排名世界第三。與1999年剛回歸時相比,增幅達到將近5倍。而香港的人均收入雖然也有4.6萬美元,但跟澳門比,差距相當大。

根據澳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澳門保持財政獨立,澳門財政收入全部由澳門自行支配,不上繳中央人民政府。

這意味著什麼呢?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可以自由支配所有的收入,慷慨地對老百姓「撒幣」。

查看2019年度澳門的施政報告,政府自己不留財,都給了老百姓。

2019年,對永久性居民每人發放10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6000元;養老金調升至3630元,敬老金維持9000元。

對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發放「學費援助」:幼兒及小學生維持4000元,初中學生維持6000元,高中學生維持9000元;按學年發放「學習用品津貼」:幼兒及小學生調升至2500元,中學生調升至3250元;按學年發放「膳食津貼」,每名學生調升至3800元。

繼續向永久性居民派發600元的醫療券;繼續對每一居住單位給予每月200元的電費補貼;繼續實施自來水用戶水費補貼;繼續推行長者、學生、殘疾人士及全民的車資優惠。(以上貨幣均指澳門元)

什麼公積金,帳戶啟動金,財富分享計畫,各種教育水電養老補助……在澳門,一個老人最起碼能一年領到六萬多澳門元,相當於五萬多人民幣,比內地一個普通青壯年勞動力的收入都高。

很多人說,澳門的GDP完全是靠博彩撐起來的,普通老百姓收入並沒有這麼誇張。虛高是事實,但澳門福利比香港以及大陸任何一個城市都高,也是事實。

澳門的小市民,拿著澳門的工資補助,坐趟車來珠海享受內地的物價,過得簡直不要太滋潤。

特首崔•世•安曾總結說:「澳門民眾普遍認識到澳門是處於國家主權下的、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區,因此,只有國家利益得到充分維護,特區利益才能獲得根本保障。」

歷任澳門特首一直都是澳門的名門望族之後,在施政方面都是明白人。

反觀香港,1997年,北京、上海、廣州的GDP之和都遠不及香港。如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GDP總量皆已超過香港,這讓一些不安分的香港人倍感失落。

與殖民國的關係

與香港人親英不同,澳門人並不待見葡萄牙人。

說起葡澳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16世紀,葡萄牙人以船遇風暴,貨物被水浸濕為由,要求借地晾曬貨物,用500兩白銀賄賂當地官員,自此便賴著不走。

清朝入關後,對於澳門仍舊採取收租政策。直到晚清,鴉片戰爭打響,局勢越來越混亂,葡萄牙人也蠢蠢欲動。

1845年,葡萄牙女王宣佈澳門為自由港,次年派人前來擴張租借。1849年,清朝徹底喪失在澳門的管理權,到1873年,澳門幾乎全部被葡萄牙人吞併。

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大清簽定《中葡和好通商條約》,這個條約在法律上承認了葡萄牙對澳門「永居管理」的權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唯一一個在法律上對澳門地位做出規定的條約。

其實葡萄牙也不是什麼強大的國家,自己本國的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歐盟。至於當時為什麼能割走澳門,完全是因為清政府太弱小。相比英國殖民香港,葡萄牙對於澳門的影響力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葡萄牙政府似乎也並不在意這塊殖民地,四百餘年在澳門幾乎是一事無成。回歸前,澳門黑社會橫行,社會治安極差,普通老百姓吃足了苦頭。

1966年,澳門爆發一二三事件,震驚世界。葡萄牙人在當地的影響力直線下降,華人逐漸控制澳門,澳門有了「半個解放區」之稱。

1975年,葡萄牙人欲將澳門還給中國,由於當時處於動盪時期,後拖到1986年,中國與葡萄牙才正式簽署《聯合聲明》,至此葡萄牙無條件放棄澳門。

和九七年才回歸的香港不同,歷史上澳門人一直愛國,一直接受中國教育。正式回歸前,澳門人民甚至盛情邀請解放軍提前進駐。

澳門當局和企業家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比如澳門賭王何鴻燊出資在井岡山建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讓他公司裏的員工到井岡山學習「井岡山精神」,咱也不知道都學了些什麼,反正他這麼幹了。

與內地的關係

如果你去過澳門,就會發現,站在高處隨便一抬頭,看見的都是珠海的大樓;在媽閣廟之類的地方,一不小心就能搜到內地手機信號。

澳門人喜歡一早過關去珠海買菜,一大半公車終點站開往關閘,也有很多澳門年輕人住在珠海,白天再回澳門上班;澳門大學也搬到了珠海橫琴島。

澳門和珠海的聯繫,遠比香港和深圳之間緊密。

澳門人逛街理頭髮什麼的都會想到去珠海,相比之下,很多香港人或許只有買樓包二奶或是大保健才會想到深圳。

由於有大陸這個超級龐大的市場,澳門的經濟發展飛速。

大陸每年有大量人口湧入澳門旅遊購物,2018年,澳門入境遊客數量突破3500萬。如此龐大的遊客規模,對於當地酒店、餐飲、購物、博彩產業帶來的拉動效果可想而知。港珠澳跨海大橋通車後,或許能夠為澳門帶來更大的商機。

這裏的經濟大頭是博彩業,早就超過拉斯維加斯成為全球第一賭城。遊客們去了澳門,幾乎都會豪賭一把。

只要博彩一天在內地不合法,那麼澳門的產業就具有獨特性,不可替代性。

澳門的大陸移民不多,但遊客很多,資源沒有被佔用,可以安穩地依靠博彩,又有旅遊進賬,沒有鬧事的理由。

澳門投大陸以桃,大陸報澳門以李。

自2006年起,所有澳門原產地貨物進入大陸全面實施零關稅;服務貿易方面,大陸對澳門在40多個領域採取383項特殊開放措施,並繼而在2009年實現澳門與大陸服務貿易完全自由化,反觀香港,則是多年在原地踏步還抱怨不斷。

澳門民眾把早日建成港珠澳大橋視為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但在有些狹隘的港人眼裏,港珠澳大橋成了「一方控制另兩方」的「政.控.工.程」。

人口少,體量小

澳門並非一直風平浪靜,2014年,澳門爆發了自回歸以來最大的一場遊行。

澳門政府曾向立法會提交一份關於離任官員保障制度的草案,建議立法設立特首及9名主要官員的福利制度,即特首離任後可取得相等于月薪七成的長俸,主要官員離任則可獲得額外的補償,相當於任職月份乘以月薪的14%至30%。

法案又建議特首在任期內可享有刑事豁免權。若以現任特首為例,他曾擔任社會文化司長10年,可獲700多萬元離任補償,離任特首時另可領取每月約18.9萬元「長俸」。

7000多名澳門人因此參加「反離補.反特權」遊行,表示對法案的不滿,要求公開諮詢。

最後政府妥協,撤回了議案。

在這之後,澳門再也沒有出現過大的新聞。

長久以來,澳門民眾相對比較安分,這或許也與澳門人口有關。2018年,澳門總人口為66.74萬,還不如內地一個比較大的縣人口多,激不起多大水花。

想想看,澳門福利多也是因為人少,政府才承擔的起,澳門人也就專心focus在過日子上,不折騰不鬧騰。

香港和澳門的區別,或許一開始從兩支歌就能看出。一首《東方之珠》唱出的是香港的驕傲,而一首《七子之歌》,唱出的是澳門對祖國的依戀。

對比這先後回歸的兩兄弟,之後截然不同的發展境遇,真讓人唏噓不已。

第七,作為旅遊業發達,人口數較少的澳門,政府的福利相當豐厚,除了我們都知道的派糖,即發現金外,澳門對年輕人住房就業也相當重視,與新加坡一樣,公租房可以保障大部分人的住房問題。而香港人口較多,人口密度大,房價高的離譜,這使得年輕人買不到房,或者與父母擠在一起,這些人正好把怨氣發洩到中央政府身上。有個明顯的現象,水貨客在兩地的不同形象,足以說明。葡萄牙人自己積極去做水貨客,賺取傭金;而香港人不屑於水貨客,甚至對內地水貨客極其厭惡。

(好多意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