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中美貿易 當中獲得多少好處

美國升級貿易摩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從中國來看,美國固然可以把關稅加到極限水準,但是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非常有限。首先,絕大多數輸美產品都非常適合內銷,中國正處於消費升級時期,快速擴張的龐大市場會消化其中很大一部分,而不會對現有消費者產生「擠出效應」。其次,市場多元化取得很大進展,「一帶一路」倡議正在見到成效,美國之外的市場歡迎更多中國產品。第三,相當一部分還會出口到美國,有的是因為找不到替代品,有的是因為美國進口商願意分攤加征關稅成本。第四,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要一定比例的生產轉移到海外,會加快中國的高品質發展。 第五,中國金融市場去年已經受到過度影響,目前的韌性顯著增強,進一步衝擊規模不會太大。

從美國來看,其自身將受到幾乎相同力度的打擊,對中國的出口將會萎縮,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一部分高科技公司的收入將會下降,美國消費者和進口商將支付很高成本,中低收入階層特別是農民和藍領工人實際損失的福利更多。美國有龐大的海外資產和負債,比任何國家都更依賴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貿易戰勢必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震盪和低迷。

從邏輯上看,美國加征關說目標是要減少美中貿易逆差,但是由於中國的反制,它的直接結果很不確定,加上其他因素很可能效果甚微,甚至適得其反。首先,將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列入制裁名單,明確禁止美國企業出售產品和技術,等於是直接增加逆差。其次,發動貿易戰震驚國際金融市場,人民幣匯率快速走貶,美國政府馬上又擔心關稅的作用被抵消。第三,大幅加征關稅會推高物價水準。第四,遏制住中國對美出口,空缺必然由其他經濟體的產品彌補,逆差總額並不能減少。從歷史來看,美國與其他後發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爭端已有40多年的歷史,200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最大的逆差國,目前,印度、越南、印尼、菲律賓、孟加拉等國增長勢頭良好,正在加速推動和改變世界商品和服務貿易格局,美國逆差不會減少。

美國事實上從對華貿易逆差中獲得極大好處

單從統計資料看,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金額和占比都很大,似乎吃虧,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美國實際上得到了多方面的極大好處。美國從中美經貿往來中得到的好處,相當於從一頭牛身上剝下來很多張皮。

一是美國的進口商及跨國公司拿到貿易差額中的絕大部分利潤,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逆差將近60%來自外商投資企業,其中相當部分是美資企業,銷售這些產品最終形成美國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美資企業全球海外銷售總額增長的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市場。中美貿易不平衡中61%來自加工貿易,在實際價值分配中,中國真正得到的增加值很少。

二是美國消費者通過中美貿易獲取巨大的「消費者剩餘」。據統計,美國市場零售商品中四分之一左右從中國進口,例如,沃爾瑪售賣的產品中26%直接來自中國。中國物美價廉的產品源源不斷輸入美國,降低了美國家庭的生活成本,提升了福利水準。

三是美國輸往中國的產品和服務都是中國發揮價格支撐的領域。例如,糧食、能源、飛機、晶片等大宗商品,如果沒有中國的大量採購,其價格決不是今天的水準。

四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出現「高消費,低通脹」奇跡,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超過歐美日總和的中國,增加了全球消費品供給。

五是美國獲得廉價資本回流。中國貿易順差積累的資本,以購買美國國債的資產方式支撐著美國的消費和投資。截止去年年底,中國有7.3(萬)億美元的資產,其中一半以上以美元形態存在,使得美國市場資金成本極低,為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六是美國長期佔有中國巨額儲蓄資源。中國人民勤勞節儉,即使在月薪十幾美元和幾十美元的時候,也會省出一點錢存款。中國的國民儲蓄率一直處於較高水準。美國對中國巨大的經常帳戶赤字,意味著美國同等規模的體系,美國金融體系中直接融資占比很高,存款創造效應低。美國的廣義貨幣和現金增長緩慢,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鮮明的對照,足以解釋美國經濟金融的新秘密:美國甚至連印製和發行美元的費用也節省了很多。

指責「中國偷竊美國技術」是現代強權邏輯

中國四十年前開始引進外資,境外投資者從中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實際使用外資約2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對華投資800億美元。目前形成的資產1500億美元。這些建立在企業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沒有一個專案合同是中國政府強制外方簽訂的,現在美國突然指責中國的法律是「強制獲取外商知識產權」,甚至使用「偷竊」這樣的字眼,這是對中國人民的侮辱。

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有十多個世紀科學技術領先於全世界,我們的無形資產給整個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過無與倫比的貢獻。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直接促成了歐洲的資本主義興起。沒有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就沒有現在的美國。現在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當然也無可厚非。

翻開歷史可以看到歐美工業化時期,各國相互之間的技術模仿和抄襲曾經十分普遍,一些企業不擇手段地獲取先進技術,這是特定發展階段的產物。每個發達國家都經過規範知識產權保護的過程,但是每個國家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艱苦探索取得新突破,為技術進步作出新貢獻。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都不是靠偷竊取得的,都是靠本國人民辛勤勞動,努力奮鬥得來的。

以市場換技術,或者以技術換市場,本來是西方國家發明的,基於公平原則的交易是市場認可的。歐美國家一直標榜自由貿易,聲稱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現在看來美國根本沒有兌現自己承諾的意願。

發達國家一直通過技術轉移獲得巨大收益,通過專利特許經營等方式,發達國家的許多科學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獲取了高額利潤,其中一部分利潤又成為了新的研究開發資本,使發達國家的技術進步形成了良性迴圈。除此之外,很多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得到了檢驗,這些國家的技術人員對改進和完善技術作出了巨大貢獻,推動了發達國家技術水準的進一步提升。

美國借知識產權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對中國的指責完全沒有依據。如今的中國已是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堅定維護者和積極建設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法蘭西斯•高銳讚揚「中國已成為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的典範」。僅僅在幾年前美國政府、機構和政要都公開肯定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取得巨大進步。這一切難道一夜間就改變了嗎?

歷史早已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靠制裁和封鎖不僅不能阻止一個國家的科技和經濟發展,反而會激發其自主研發的決心,加快其技術進步的速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受到各方封鎖和禁運,在一窮二白非常困難的環境下,依然製造出「兩彈一星」,中國逐步躋身世界科技大國行列。

中國不存在所謂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近年來,國際上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結果,這種說法毫無根據。

事實上,中國的經濟成分已呈現出日益明顯的多樣化特徵,國有企業的市場份額一直在持續下降。加上政府經濟活動,國有經濟在GDP中的占比不足40%,國有企業中很多也在境內外上市,實際上是股份制企業,百分之百的純國有企業已經極少。大型國有企業中,也有大量子公司控制權已讓度給民營企業,即使是中央國有企業,相互之間也處於競爭之中。20多年前軍工企業改革時,每個行業都分成兩家以上的公司。

當前,民營和外資幾乎可以進入所有行業、所有領域,沒有任何限制和壁壘。無論是軌道交通,還是裝備製造、能源原材料都可以看到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聲影。我們堅持競爭中性原則,強調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鼓勵他們既競爭又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的多贏局面。中國的產業政策、信貸政策是指導性的,不是指令性的,各項政策的落地要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原則,因時因地制宜,沒有搞一刀切。發佈這種指導性政策也是各個國家普遍採用的方法,如美國的「出口倍增計畫」、歐盟的「工業復興戰略」等。

金融業也形成了多樣化的格局,我國金融機構有國有控股也有民營化外資控股,上市機構和農信社還有自然人參股。目前我國4588家銀行業機構中民營機構控股的超過3000家,170家中資保險公司多數為民營控股,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也多數是民營為主。即便是五大銀行,社會股權占比平均達到30%,有的甚至超過40%。特別需要指出中國五大銀行的市場份額現在只有37%,與英美等國家前五大銀行的市場份額的占比很接近。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科技,在中國發展迅速,應該廣泛,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對於民營互聯網企業採取了審慎、包容的態度,營造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國有控股的大型銀行從一開始就採取了競爭合作的態度,比如十幾年前,支付寶便是在建設銀行的支付合作下,誕生、成長、壯大。如今所有金融科技公司都與大中型銀行結成了合作夥伴關係,其他銀行也大力發展金融科技,與科技公司在資金籌集、帳戶開例、支付結算、普惠金融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合作,相互取長補短,效果十分顯著。

堅定不移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

金融業開放是大勢所趨,不會停頓,更不會倒退。2012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2018年中國進口和出口已占全球10.8%和12.8%,全球超過一半的國家將中國視為最大貿易夥伴。相對於商品貿易,我國服務業開放程度相對滯後,金融是服務業的重要領域,為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必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2018年,我國宣佈了15條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措施,今年5月份又宣佈了12條新的對外開放的措施,目前正陸續落地實施,效果良好。未來開放的空間還很大,目前外資占中國A股市場市的比重只有2%,占中國債券市場的比重也只有2.9%,外資銀行資產占全部商業銀行的比重為1.6%,外資保險公司占比為5.8%,都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我們特別歡迎那些擁有良好市場聲譽和信用記錄,在風險管控、信用評級、消費金融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等方面具有特色和專長的外資機構進入中國,豐富市場主體,創新金融產品,激發市場活力。

當然,擴大金融開放的同時,金融風險的傳染性和複雜性也會增大。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防控好金融風險特別重要。要特別警惕境外資金的大進大出和「熱錢」炒作,堅決避免出現房地產和金融資產的過度泡沫。

中國發展要立足做好自己內部的事情

沒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夠主導中國的國家命運,中華民族必須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能不能走的更加穩健,關鍵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意味著首先要有效應對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內部挑戰,特別是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均衡和創新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

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月18%,預計到202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對經濟社會各方面帶來深刻影響,除了勞動人口減少、儲蓄率降低,不利於長期經濟發展外,我國養老、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也將面臨嚴峻挑戰。

我國環境污染仍然還很嚴重,每年由於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成千上萬億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總書記一再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雖然污染治理成本成高,但是涉及全國人民利益,等不得也慢不得。必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的手段緊盯問題焦點,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收入分配不合理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改革開放後我國地區、城鄉行業群體間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集中。雖然計算方面仍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我們的基尼係數維持較高水準, 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此外,還有超過千萬的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仍然很艱巨。

我國不同地區發展差別也很明顯。東部與西部、南部與北部地方之間還存在明顯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一些老工業去和資源性城市面臨經濟持續發展的沉重壓力。更嚴重的是出現了人口淨減少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好,將十分不利於我國產業的合理調整和轉型升級,不利於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水準。

創新能力不足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這些年我們對科技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投入規模不斷加大,但效果還不就理想,突出問題是教育、科研等方面還存在不少體制機制障礙。創新科技成果的轉換應用存在「瓶頸」,一些核心技術還存在「卡脖子」現象,嚴重制約經濟從高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

對於上述問題,必須多管齊下,多措並舉,下大力氣予以解決。金融業在這些方面大有作為,我想這也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

(郭樹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