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教育由義務過渡到強制 15年免費教育全球罕見

澳門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才著手進入教育的立法和改革,卻大有「迎頭趕上」並「後來者居上」的氣魄,特別在回歸以後,行政當局積極參與教育發展事務,參照各福利國的例子,對涵蓋各教育領域的項目進行資助,上至十五年的免費教育,下至幼兒「牛奶計畫」,大大增加了政府對教育事業的參與、承擔和話語權。

從2007年起,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落實推行涵蓋了幼兒、小學和中學的十五年免費教育,這在全球尚屬少數。按照規定,年齡介乎3~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都須接受義務教育。

澳門免費教育的發展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由「義務」過渡至「強制」。二是力求遵循教育均等的公平原則,例如均等學習及成功機會。三是實行有傾斜的補償措施,特別是對經濟有困難家庭和身心有問題的學生予以特別輔助。四是對公立學校和加入免費學校系統的私立學校實行全免政策,對於尚未加入免費教育系統的學校予以學費津貼補助。

藍皮書認為,雖然今天的澳門教育仍是以私立學校為主,私立學校占到學校總數的約86%。但作為教育公平最核心的價值,基礎教育的推展和落實得到了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物力對師資和學生予以支援,特別是對私立學校就讀學生的學費資助,對落實「公共教育」以保障人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澳門經立法會通過的《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重新確立了澳門第二波教育改革的指導思路。其一就是將教育服務的內涵擴大,打破過去教育只局限於學校系統的傳統,採取學校、家庭與社會配合的「大教育觀」,同時著眼於推進終身學習的「持續教育」。另一思路是調整學制,將原來的「小學教育預備班」改為「幼稚教育第三年」,為幼稚教育作出符合教育原理的定位,並將爭議多年的高中學制確立為三年,構建完成澳門教育本土化前提下努力與國際化趨勢相一致的教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