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促進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第五任行政長官候任人賀一誠時,在高度肯定在何厚鏵、崔世安兩位行政長官帶領下,澳門特區政府團結社會各界人士,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定維護憲法和基本法權威,傳承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觀,促進澳門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後,勉勵賀一誠胸懷大局、站高望遠,準確把握澳門實際情況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團結帶領澳門特區新一屆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協同奮進,變革創新,認真謀劃澳門的長遠發展,續寫「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新篇章!

澳門特區的成就,讓習近平主席理直氣壯地宣言: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這不但是對香港特區有著督促的作用,而且在根據台灣地區的實際情況,擬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也具有豐富的現實參考作用。

因此,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就成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一個重要座標。而從香港目前的事態看,由於民生持續改善不但未能達標,而且還出現嚴重缺失,因而導致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礎受到內外反動勢力的破壞。而且更嚴峻的是,參加暴力行為者,已經向被視為「社會穩定器」的中產專業階層蔓延發展,其中有的還是如飛機駕駛員、工程師等,甚至是中級公務員。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於「居大不易」的問題。回歸後二十二年,薪金水平沒有多大提高,大學生入職的薪金在一萬五千元至二萬元之間徘徊,與我國台灣地區的「二十二K」一樣。但與此同時,樓價已經急升二十多倍,香港已經成為全球供樓負擔最高的城市。為此,當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之後,新華社立即轉向,發表了「報憂不報喜」的揭露香港貧富極端懸殊的調查報告稿件,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居住困難。《環球時報》老總胡錫進也親自採訪了「劏房」住戶,其困境真令他不可置信。也正因為如此,當被謔稱為「李家的城」的李嘉誠,要求特區政府對暴徒「網開一面」,並稱他們是「未來主人翁」時,就遭到網友開罵。因為造成這樣的困境,與這些地產業「大鱷」密切相關。回歸後每一位行政長官尋求開發更多的土地解決居住問題時,卻都遭到地產「大鱷」的狙擊,甚至設法以各種方式迫使其下台。提出「八萬五」的董建華如此,參與「八萬五」的梁振英也是如此。而當林鄭月娥提出填海計劃後不久,就因為《逃犯條例》而受到衝擊。

理想正常的社會,應當是「橄欖型」。普遍富裕者佔大多數,絕對貧窮者和暴富者為兩個極端的極少數。但現狀卻是相反,呈現「啞鈴型」或「M型」,中產沒落成為少數,極端貧窮(以是否具有較為舒適的居住條件為標準)和暴富者各佔多數。社會不平等,貧窮懸殊,堅尼指數高企,是導致部分青少年對前景絕望的社會因素。當有內外反動勢力煽動時,他們就以「攬炒」心態進行破壞,就是因為沒有看到希望。

澳門幸運,除了有愛國愛澳的社會基礎之外,就是拜賭牌開放之賜,許多原先生活在最底層的居民,進入賭場工作後收入顯著提高,也帶動社會薪酬普遍提高。雖然仍有極少數的極端貧困者,但特區政府的社會福利制度,如「最低維生指數津貼」和「殘疾津貼」等,予以彌補。雖然也有暴富者,但樂於做社會善事。盡管社會尚未形成豐滿的「橄欖型」,但也不至出現嚴重的「M型」現象。

但居住問題仍然存在。青年人大學畢業後就到了適婚年齡,甚至在求學時就已經談戀愛。不要說這是人類高等文明精神生活中的愛情,就說是最基本的人類繁延生息的要求。但由於住房問題,不少青年人不敢結婚,結了婚也不敢生育兒女。這也是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還有教養成本高,及雙職工缺乏時間陪伴等原因)。如果不是有人口移入的「機械增長率」彌補,澳門的「人口增長率」可能會是負數,尤其是在澳門已經進入老齡期社會的前景之下。

此前有人說,老一輩住的是間板房,要求青年人不要奢望過高。如果是「憶苦思甜」,教誨青年人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話,那還是有其道理。但倘是對青年人的實質要求也是如此,那就是「社會停滯不前」了,還何談什麼繁榮穩定?習近平在十八屆一中全會當選為總書記,率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委員會見中外記者時的講話,就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其中的「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要素之一。因此,自「十八大」以來,全國上下都朝著包括「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在內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奮鬥。澳門特區也不能例外。

澳門回歸後,也在住房方面作了許多努力。尤其是在「反離補」一役後,明白到大部分參與者,未必認同組織者的政治理念,但平時對「上樓難」、「上流難」憋了一肚子氣,以此為發洩口爆發了出來。於是,下定狠心解決「上樓難」的問題,以崔世安在競選第四任行政長官時,通過行政會決定,修改新城填海區A區的規劃,撥地興建公屋。另外,加快有條件的公屋計劃的施工,目前已有多個項目如石排灣、青洲坊等入伙,而舊電廠及望廈等公屋計劃也有正在興建中。

其實,除社會房屋是完全由政府出資之外,經濟房屋在實質上並非是花費了納稅人的金錢,只是「暫時墊資」興建而已。在出售後就收回成本,資金回籠。這是好事,只是土地匱缺,除了新城填海區A區之外,希望能在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中,適當填海,騰出部份土地,繼續興建公屋。都市更生也是一條可行的路子,現在內地的「城中村」或舊城區改建,就頗為成功;台灣地區也有成功的經驗,都值得參考,應加快步伐。這是符合習近平主席希望全國人民都能享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的指標的。不過,對有歷史價值的舊城區,還是適宜保留。其實,現在有不少個人遊旅遊者,就喜愛在舊城區拍照「打龍」。當然,其中有些區域已經劃入「澳門歷史城區」的保護範疇,更應珍惜愛護。

另一個受到土地匱缺因素制約的範疇,是中小微企。本來,澳門在回歸前就是中小微企的世界。除了「澳娛」等之外,都是如此。即使是賀一誠的「賀田工業公司」較有規模,也是中型企業。而自從賭牌開放,尤其是以出口加工業為主的中型企業外移之後,新生代博企等大型企業對中小微企就產生了擠兌效應,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缺乏人力資源,舖租飆升,導致不少具有澳門特色的小食紛紛消失。對此,特區政府做大量工作,制定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中央政府希望能幫助澳門克服困難,向橫琴提供「比特區還特」的優惠政策,以讓澳門中小微企進駐,但遺憾曾經設置了較高的「門檻」而致卻步;中央政府又向澳門劃撥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澳門中聯辦主動聯絡協調中資企業,採購中小微企的產品,也解決了部分問題。

但由於土地仍然匱缺,使得中央政府的「CEPA」優惠,未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因為澳門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什麼製造工業,亦即能夠享受「零關稅」的產品不多。今後如何扶持中小微企,仍需下大苦功。雖然它們的繳稅額和產出總量不如博企,但卻消化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因此澳門的就業率較高,這也是人心穩定的主要原因,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