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大灣區發展東風提升獲得感 鄒玖勝

中央日前再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十五項惠及澳門的新措施,涵蓋購房、就業、消費、教育、理財、資格互認、專業發展等,相關措施體現中央對澳門的關心及支持,為包括青年在內的本澳居民提供了乘灣區發展東風提升獲得感的機遇。

據瞭解,由於灣區不同城市之間在規則、制度、生活習慣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尤其現在涉及澳人關心的養老、醫療、教育、就業等議題,令部分打算到大灣區發展或生活的居民仍在觀望。而為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政策制訂的實惠,在日前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後,中央政府決定將再度推出一系列共十五項惠及港澳的政策措施,分為兩大類,一是惠及全澳居民的政策,二是扶持專業界別的政策措施。惠及全體居民的政策有六項,焦點是便利港澳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將豁免港澳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所需的在本地居住、學習或工作年限證明,以及繳納個人所得稅及社保條件,港澳居民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二是支持港澳居民在內地便捷使用移動電子支付。鼓勵及支持商業銀行、支付機構、中國銀聯和網聯等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支付環境建設,在已經推動實施的銀聯港澳版“雲閃付”APP和微信(香港)電子錢包、支付寶(香港)電子錢包的基礎上,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電子錢包運營商和境外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合作開展移動支付應用。同時,將按照“成熟一家”、“上線一家”、“推廣一批”的工作思路,推動跨境移動支付項目在全國範圍內的廣泛應用。

三是保障在粵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教育。完善港澳兒童入園政策,保障港澳居民或居民隨遷子女按規定享受居住地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城鎮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優先滿足包括港澳居民在內的該小區居民適齡兒童就近入園;支持各地設立港澳子弟幼兒園(或港澳兒童班),積極創設條件提供寄宿服務;完善以居住證明為主要依據的港澳居民或其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落實港澳居民子女按當地隨遷子女有關政策參加中考,入讀高中階段學校。

四是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研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居民通過港澳銀行購買港澳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以及港澳居民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

五是為持有港澳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外國人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提供停留、居留便利。對持有港澳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外國人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創新創業,以及持有港澳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洽談商務創新創業,以及持有港澳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洽談商務、任職工作的,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可簽發二至五年以內的相應種類的簽證或居留許可。

六是進一步放寬藥品和醫療器械准入限制。允許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開業的指定醫療機構(港澳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主體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以獨資、合資或者合作等方式設置)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使用臨床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採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由廣東省實施審批。

另外九項措施是扶持專業界別,包括:進一步放寬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的限制,取消兩地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港澳方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的限制,允許港澳律師同時受聘於最多三個內地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顧問,並將聘用由核准改為備案管理,不再進行年度註冊;對具有香港協會(學會)會員資格的香港建築師、結構工程師與內地相應協會(學會)會員資格互認;擴大港澳專業資格人士執業優惠政策實施範圍,通過互認或考試取得內地建築及相關工程等領域專業資格的港澳專業人士的相關優惠措施擴展至內地全境;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地區)建設,在便利人員、資金、貨物、資訊等要素流動方面配套制定出枱支持政策;對進境動物源性生物材料實行通關便利,壓縮滿足條件的進境無特定病原體(SPF)鼠隔離期。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的限制;給予保險監管優待政策,內地保險公司分保至符合條件的港澳保險公司時,適用較寬鬆的信用風險要求;取消港澳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保險公估機構的有關年限限制,允許港澳保險公估機構在內地投資設立的保險公估人提供保險公估服務;支持港澳債券市場發展。放寬對內地保險公司或大型企業為發行巨災債券而委託仲介機構在港澳設立的SPI(特殊目的的保險公司)在評級、資本金、償付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支持有意願的內地保險公司在港澳市場發行巨災債券。

新措施公佈後得到澳門社會各界的正面評價,其中全國政協常委、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表示,新優惠措施不但進一步便利澳門居民在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就業和居住,更會加強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等便捷流通,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早日一體成形,對澳門的繁榮穩定具有長遠意義。這些優惠政策惠及澳門不同階層市民,除了包括便利金融、法律、建築等澳門專業人士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政策措施,還有惠及普通市民的新舉措,如便利澳門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買房屋、支持港澳居民在內地便捷使用移動電子支付、保障在粵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教育等。這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澳門居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支持,為現時在粵生活工作的澳門居民帶來更多便利,也為有意進入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生活的澳門居民家庭排除後顧之憂,為澳門年輕人提供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新優惠措施有助深入落實大灣區內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街總理事長吳小麗認為,現時推出的惠澳措施涵蓋購房、消費、教育、理財、醫療、專業發展及特色金融等,除有效改善昔日的種種問題,提高他們在澳門以外的灣區地方生活及工作意慾,亦為澳門與灣區的經濟往來合作創設良好的基礎。深信隨著大灣區發展,交通將越來越便利,澳門人走訪灣區甚至在灣區生活、養老將越來越普遍,故需加快做好澳門在灣區內的社會服務,服務居住在灣區的澳門居民。

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認為,新推的措施是一大突破,尤其是金融領域,方便居民開戶、綁定銀行卡及購買金融產品等。雖然這些措施對澳短期內不會起到很大幫助,但對於本澳日後發展特色金融必能有所推動。站在企業營商角度,這些措施將來得以落實後,將能為企業壯膽,特別是中小企走入大灣區巿場,除了令金融產品的選擇更多元化,也令企業、居民的資金出路方向擴大,可作更多種類的投資。他相信中央其他的優惠政策會循序漸進,期望下次會針對人員、車輛的互通取得突破,進一步推動同城化進程。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中央從國家發展全局和“兩個建設好”的戰略高度支持港澳與廣東這塊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在共融中實現共建共用共贏的重大決策部署,不只限於經濟領域,還涵蓋科技以及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各個領域,為澳門突破發展瓶頸提供了極其難得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港澳+珠三角九市)占全國國土面積不到1%,人口數量不足全國總人口的5%,但其經濟總量卻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2%,經濟規模已經相當於全球第11大經濟體,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隨著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澳門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自身30餘平方公里的土地,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7000萬人口必將是澳門發展的更大市場和空間,“灣區經濟”內在聚合力所產生的規模效應和乘數效用將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大灣區的廣袤土地不僅會成為澳門企業家創新創業的沃土熱土,也必將成為廣大澳門居民安居樂業和澳門青年向上流動、更好發展的共同家園。正如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分析強調,澳門博彩業“一業獨大”,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知易行難。囿於地域、經濟結構和體量、市場空間等條件,澳門僅靠自身力量難以解決這些影響社會穩定和長遠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需要澳門各界人士與時俱進,轉變觀念,調整心態,破除“內地化”“邊緣化”等迷思,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藉助內地廣闊的市場、強勁的發展態勢,為自身發展拓展新空間,增添新動力,借力破解經濟民生難題。因此,正因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成果可以更多惠及民眾,才奠定了大灣區建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佈以來,澳門特區政府按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的指導精神,重視加強對全社會圍繞“規劃綱要”宣傳和解讀,積極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二○一九年工作要點》提出的各項工作任務,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政府按照“規劃綱要”文本的發展定位、目標方向做了細緻的研究,完成編寫“澳門五年發展規劃附件”,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與《澳門五年發展規劃》和特區政府的各項施政工作緊密對接,有助於形成合力,研究推出配合大灣區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完成大灣區的各項既定目標。

特區政府加大力度宣傳推介“規劃綱要”和灣區各兄弟城市的發展特色,鼓勵和支持澳門同胞融入大灣區建設。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在灣區各兄弟城市共同努力,各項便利澳門居民在內地工作、學習、就業、創業和發展的優惠政策陸續推出並落實,為澳門參與大灣區發展建設注入了新的動能。

當然,未來特區政府仍需要有針對性的宣講及解釋工作,否則再好的政策措施,也未能有效落地。早有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建議,考慮在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層面下設立相應的專責小組,就相關事務的協調處理定期會商和跟進具體個案,進而形成相應的指導檔。涉及澳門與大灣區城市更多的政策措施越出越多,有關建立專責機制協調工作,具有迫切性。而除中央給予的惠澳措施,本澳宜應發掘自身獨特的優勢,堅持自身發展定位,抓住三地融合發展的歷史機遇進行發展,方可尋找到城市自身出路。長遠有必要完善自身建設,增強公共治理能力,提升公共行政效率,優化公共服務質素等,做到善治善政。一方面要持續完善既定的工作機制,如健全公共諮詢機制,建立民意溝通管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基建互聯互通,提高民生服務供給,通過實實在在改善澳門普通市民的生活福祉,使澳門居民特別是年輕人產生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