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香港

如何解決住房之痛、就業之傷、經濟之困等,事關香港未來

2019年無疑會成為香港歷史上需要書寫的一年。迄今4個多月的暴力活動和非法集會將香港多年沉屙暴露無遺——住房問題的嚴重程營令人警醒,經濟增長是否乏力引發廣泛爭論,青年一代的出路受到普遍關注。和輿論場上的高度關注相呼應的,是香港政府在層出不窮的暴力擾亂下仍然堅定尋找「解藥」的態度。

就在本刊發往全國各地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1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在立法會會議上發表2019年的施政報告。我們無法提前預知這份報告的重點,但梳理特區政府在回歸後的21份施政報告,不難尋找其為解決香港困境所作的努力。

住房之痛,刺痛民生根基

香港房價高居全球第一。國際物業顧問世邦魏理仕(CBRE)今年4月發表的報告再次證實了這一狀況,香港平均樓價達120萬美元,位居全球榜首。香港年輕人常常自嘲「給地產商打一世工」。

住房,這柄高懸在香港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無比危險。回歸以來,歷任特首都曾將緩解住房矛盾作為施政重點。

1997年7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上,剛剛宣皙就職的首任特首董建華發表演講時動情地說道:「我知道大家共同關心的是什麼,大家逼切希望解決的又是什麼。我相信,大家正期待我先從你們最關心的經濟問題、教育問題,以及房屋和老年人福利等民生問題,講述香港的未來發展。」

1997年之前的10年,香港樓價漲了10倍,買房成為投資行為,香港經濟與地產深度捆綁。這是香港發展和民生的最大難題,董建華沒有回避:「我們正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以及高通脹對香港競爭力的威脅,因此必須保持警覺,不能有絲毫鬆懈;此外,市民逼切的房屋需求,經濟轉型帶來的就業困難,以及人口增長與老齡化引發的社會問題,也必須慎重處理,認真對付。香港繁華之下的隱憂,考驗著我們前進的決心和勇氣。」當年10月,他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八萬五計畫」: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八萬五千個;在十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把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三年。

計畫出臺之初廣受好評。但1997年的亞洲,各經濟體正被金融風暴席捲,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做空泰國賺得盆滿缽滿後,將目標轉向剛剛回歸的香港。董建華的施政報告發表還不到兩周,外國資本開始瘋狂做空香港,港股暴跌,港幣匯率受到衝擊。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很快波及房地產,到1998年,香港房價和上一年相比已經「腰斬」。這一始料未及的衝擊令「八萬五計畫」飽受批評,批評者認為大量土地和房屋的入市給寒冬中的樓市雪上加霜。為穩定香港經濟,增強市民信心,「八萬五計畫」在之後幾年並沒有完全按照規劃執行,實際上已經提前退場。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顧敏康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採訪時剖析得更為深入:「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香港的資本主義社會到底怎麼發展,是走福利國家的萊茵模式,還是走雷根主義和柴契爾主義的新美國模式,或者是再創造一個模式?香港各方沒有好好討論。香港的資本主義現在是大資本家大地產商壟斷,導致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很大。這是香港最深層次的問題,住房問題也因此變得嚴重。所以在社會結構、制度結構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八萬五計畫』無法堅持下去,既得利益者,包括大資本家大地產商和已經置業的中產階級,不會讓這一類政策順利實施,也就根本不存在『八萬五要是堅持到今天』的假設。」

儘管問題複雜,但歷任特首並沒有放棄努力。2012年,梁振英出任特首,提出的第一個重要政策就是「港人港地」,有計劃地增加土地供應和房屋供應。2013年,他發表自己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一開始就坦陳對住房政策的理念:「住屋供應短缺一日不解決,我們就不得不限制外來需求和壓抑炒賣需求。」這種「不得不」與香港商業社會歷來奉行的自由經濟並不一致,卻是香港社會的最大呼聲,可見住房問題對市民的困擾有多大。彼時,特區政府已經實施了一系列短中期政策,包括設立買家印花稅和提高額外印花稅、「港人港地」計畫、增加土地供應、興建青年宿舍等。同時成立了「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研究制訂長遠的房屋策略。

2017年,林鄭月娥出任特首。當年10月,她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稱「民生方面重中之重是滿足香港市民對住屋的需求」。她承認「房屋問題是最嚴峻、最棘手、最複雜的」,但同時表示有信心改善這一局面,「今日房屋供不應求、樓價飆升,既有週邊的因素,也有種種內部成因。本屆政府有決心並會盡最大努力去扭轉這局面。」她在延續過往政策的基礎上,還推出了幫助市民購買自住房的「港人首次置業先導計畫」、增加過渡性住房的「要有光」和「社會房屋共用計畫」等。

今年夏天,非法遊行和暴力行為不斷升級後,也有諸多聲音建議從民生的根源入手,儘快採取措施緩解住房矛盾。9月15日,香港民建聯高調要求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增建公營房屋,並直指閒置農地。9月25日,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鄭裕彤家族宣佈,將與非盈利機構「要有光」合作,以象徵性的1港元租金,捐出28000平方尺地皮興建社會屋,其旗下新世界集團還將持續加碼,合計撥出300萬平方尺農地,用來舒緩基層居住壓力。

香港地政總署則發佈公告,明確告知市民將以「特惠補償」的方式,收回784幅約68公頃的私人土地以及被9個墳墓所佔用的約752.8平方米的土地。

就業之傷,傷及無辜家庭

10月7日,國慶長假的最後一天,深圳市民周陽結束假期回國時取道香港。晚上8時多,途經屯門,周陽有些驚訝,不同於往日的車水馬龍,商鋪都關了門,路上幾乎沒有行人。同一時間,元朗、將軍澳、彌敦道等地有蒙面蟁徒肆意破壞公共設施,甚至打砸店鋪、毆打不同政見者。正是這些暴力行徑導致一些店鋪提前歇業,餐飲、零售、酒店等行業甚至出現了一波突如其來的倒閉潮。』

《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6日的評論文章中有一組資料:7月香港本地零售業銷售總額急遽下跌11.4%,創近3年半以來最大跌幅,8月零售業銷售總額同比下降50%;香港採購經理指數由7月的43.8下跌至8月的40.8,為2009年2月以來新低,處於10多年來的最差水準;8月上旬訪港旅客急跌近三成,當月第四周的旅客數字比

去年同期少45%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工作機會的消失。而每一個工作機會,都關係到具體的家庭。特區政府和市民多年來為提髙就業而做出的努力正在被蒙面暴徒一點點拆解。根據《港澳研究》今年第二期發表的《2018年香港經濟形勢報告》,香港2018年的平均失業率為2.8%,處於回歸以來的最低水準,國際競爭力排名得到進一步鞏固。達到這樣的水準絕非易事。

22年前,特區政府已經看到當時香港人口正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新增人口的就業需要提前預判,范建年提出「循著創造就業機會為主的思路,繼續推行和加強職業培訓計畫」。

但在1997年和1998年遭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劇烈衝擊後,香港失業率接近5%,就業的壓力一點也不比住房壓力小。藍建華在1998年的施政報告中花了較大篇幅詳述人才培訓計畫,包括撥款5億港元為失業人士開辦培訓,建立教育和培訓晉級體制,實施就業選配計畫等。不過,香港經濟當時元氣大傷,就業不容樂觀,1999年失業率上升到6.2%。特區政府進一步採取了加快推進大規模基建工程、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支援等方式,以求經濟復蘇,增加就業。

那是一段艱難的日子。董建華在宣讀1999年的施政報告時一度動情:「我會經常想起到各區巡視時探訪過的住戶,以及在巴士和地鐵車廂裏交談過的市民;我會經常記起一家五口是怎樣擠迫在一個細小的居住空間;我會記得住在北角的一位新移民,收入微薄,要起早摸黑到很遠的地方上班;我還會想起一個個晚上到夜校刻苦攻讀的青年。通過這許多交談,我深感香港市民的可貴品德。他們不管目前處境如何艱難,仍然懷理想和希望,努力奮鬥,為自己和子女改善生活。事實上,香港確是充滿機會的地方。許多背景和他們相似的成功人士,都是憑自己的拼勁而取得輝煌成就。這就是香港的成功故事。」

這是香港故事,更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的每一句歌詞都寫下了香港人拼搏奮鬥的心境:「人生總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獅子山精神和特區政府的積極舉措一起,最終將香港帶出了困境。就業環境的改善可以說卓有成效,展翅青見計畫、中年就業計畫、就業展才能計畫等都已經實施超過10年,最終將香港的失業率帶到了2018年2.8%的低點,是回歸以來這一資料首次低於3%。就業情況良好,也就意味著勞工市場情況偏緊,大部分主要行業的工資及收入有了可觀的實質增長。《2018年香港經濟形勢報告》中的資料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就業人口名義平均薪金指數同比上升4.0%,實際平均薪金增長1.6%;第四季度名義平均薪金指數同比上升3.7%,實質平均薪金同比上升1.1%。

在這些資料發佈時,林鄭月娥也對香港經濟充滿信心。媒體報導她在今年2月出席活動時,曾表示香港整體經濟表現理想,特區政府要鞏固經濟基礎,把握機遇,為香港經濟提供新動力。然而,今年6月以來發生的暴力行為和非法遊行正在破壞香港的就業環境。香港大學近期發佈的研究報告稱,零售、住宿、餐飲行業合計失業率顯著上升至4.6%。顧敏康提議:「面對就業,面對青年的困惑,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制定政策鼓勵人才的流動,通過教育和宣傳讓青年加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融入內地。」他認為:「大灣區已經實現一小時生活圈,有眼光有遠見的青年完全可以在大灣區工作。香港也無需擔心失去競爭力,依託大灣區,香港更能保持自己的優勢。」

轉型之困,困住香港未來

隨著香港局勢被全球關注,各界關於香港經濟的分析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分歧。有人唱衰,認為香港經濟被地產綁架,被寡頭控制,衰落無可避免;有人樂觀,認為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自由貿易港的地位無可替代,必能完成轉型。儘管輿論場上的聲音莫衷一是,但其實早在今年的暴力事件發生之前,經濟學界已經對香港經濟的轉型路徑、轉型困難有一定共識。

新千年開始到現在,香港一直處在第三次經濟轉型中。前兩次轉型分別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末期、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香港成功地從轉口貿易的節點城市轉變為工業化的集中地,又發展為以金融、旅遊為核心的服務業集聚地。兩次轉型後,香港在1997年成為經濟發達地區。但巔峰往往包含危機,當時香港經濟已出現大屋泡沫,存在著產業單一、創新不足、受外部環境影響太大等問題。

在亞洲金融危機中,香港一度被逼至牆角。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國際投機資本連續四次對香港金融市場發動攻擊,恒生指數一路狂瀉,從1997年8月14日的16497高點跌落至6660低點,香港面臨開埠以來最沉重的打擊。在香港最危險的時刻,中央支持特區政府出手救市。從1998年8月18日到28日,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1180億港元購入33只恒生指數成份股,占當時外匯基金資產大約18%。《中國經濟週刊》在回顧這場金融戰時,引用了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的回憶:「我們根感激朱鎔基總理公開表示:『只要香港有需要,中央政府會提供儲備,幫助對抗投機者。』在此非常時刻,中央承諾支持無疑是強大後盾,提振我們的信心和士氣。」在信奉「大市場、小政府」的香港社會,港府承擔了很大壓力才能放棄「零干預政策」,動用外匯儲備干預股市與期市。

經此一役,香港的第三次經濟轉型勢在必行。2001年,董建華在此前推行改革的基礎上下了更大的決心。他在發表施政報告時談道:「經濟的結構性調整,是源於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以及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帶來知識經濟的新時代。我們的國家在世界上迅速崛起,既帶來許多新商機,又產生新挑戰。這些大趨勢,迫使我們的經濟結構非調整不可。」「過去數+年,香港數度轉型:由一個平凡的轉口港,變為提供廉價勞力的輕工業製造基地,再發展為今天舉世知名的金融、貿易和服務業中心。如今,形勢迫使香港再一次轉型。這是全社會面對的新挑戰。」「今次轉型由幾個趨勢交匯而成,問題異常複雜。」他在金融和房屋政策上做出很多調整,試圖給香港經濟鬆綁,擺脫對金融和地產的高度依賴;同時在振興科技方面發力,選定白石角發展科學園、九龍塘興建科技中心,撥款支持科技創新等。

但經濟轉型的過程尤為艱難。2003年11月,董建華在一次演講中感慨:「我們始料未及的,是經濟上重重挑戰。」從金融風暴到2003年”非典」襲港,再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外部環境的挑戰頻頻。今天,內地人士赴港難免會有一種時空的停滯感:移動支付少而又少,銀行取錢仍是主流;互聯網創新難覓影蹤,衣食住行生活點滴因循舊日;「下一個風口」這種趨勢性的思考不是中環精英的主要關注,浄快錢和炒字訣依然流行……

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特區政府的角色變化。

在前兩次經濟轉型中,香港的自由經濟、政府不干預政策發揮了很多作用,這使得香港一直奉行「大市場、小政府」思路。但時移世易,面對外部環境的劇烈鏈蕩,第三次轉型無法在「不干預」中完成。董建華在2003年談及「政府角色」日1就明確指出:「今次席捲全球的經濟轉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政府所起的獨特作用。不論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促使貿易夥伴進一步開放市場,還是帶動知識經濟堀起的科技教育發展,各地政府都充當了推動角色。」因此,特區政府在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營商環境、保護生態等方面均出臺政策引導。

然而,來自傳統、制度和既得勢力的阻燒給經濟轉型增加了複雜性。正如林鄭月娥在2017年發表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的:「我們欠缺的,似乎不是增加土地的建議,而是整體社會對這些選項的利弊、取捨和優次的共識。但繼續的反復爭拗、議而不決,加上造地需時,只會令香港的土地供應更加緊絀,市民渴望的置業安居更遙遙無期。」儘管說的是土地政策,其實在其他經濟轉型銀項上,「反復爭拗」「議而不決」也頻頻發生。近幾年,這種爭拗更被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變成「為反而反」的政治鬧劇,逬一步阻礙了香港經濟的轉型升級。就在今年8月,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記者會上表示,政府將2019年的香港經濟全年實質增長率預測下調至0%到1%,此前這一預測為2%到3%。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齊鵬飛在201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就直指香港「泛政治化」「泛民粹化」的危害:「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完成對於國家和民族認同的『人心回歸』,他們將『一國』與『兩制』割裂開來,只講尊重『兩制』的差異、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支持香港積極開展對外交往,而避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發揮內地堅強後盾作用、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他們中間『逢特區政府必反、逢中央政府必反』的極端反對派,不僅在政治領域一直策動和推進使香港和內地有效隔離和絕緣的、旨在最後奪取香港管治權的所謂『真民主運動』,而且在經濟領域也一直策動和推進旨在『去內地化』『去中國化,的所謂『自淨』『自救』運動。這一切行為直接衝擊和破壞了特區政府『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逬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的不懈努力。」如今看來,這段講述有如預言。深陷在暴力風波中的香港,需要刮骨療毒,解局自救。

(張丹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