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瑜臨急打「凍省」悲情牌?

還有兩天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大選和第十屆「立委」選舉就要進行投票了。三組正副「總統」候選人和各位「立委」候選人,還有提出「不分區立委」參選名單的各政黨,都進行最後衝刺。不但是「總統」選情熾熱,而且「立委」選情也是熱灼,就連那些沒有「總統」候選人作「母雞」帶動「不分區立委」「小雞」選情的十幾個小政黨,也鬥個不亦樂乎。他們之目標,當然首先就是希望其政黨票能夠跨過百分之五得票率的「門檻」,獲得分配「不分區立委」議席,及四年後的「總統」大選,可以直接推薦「總統」提名人,而無需進行公民連署,即使是自己沒有合適的人選,也可手持「門票」待價而沽;退而求其次是跨過百分之三得票率的第二道「門檻」,可以在此屆「立法院」的四年任期內,每年領取每票五十元的政黨選舉補助金,政黨日常黨務活動經費也就有了著落;再其次是爭取跨過百分之二的第三道「門檻」,下次「立委」選舉就可以直接提名「不分區立委」參選名單,而無須預先提名十名「區域立委」參選人。更不濟,倘能跨過百分之一的最後一道「門檻」,收取政治獻金可以享受免稅優惠。

而就在此選情鬥個「七彩」的關鍵時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昨日卻很「冷靜」,突然談到了人們已經基本淡忘的「凍省」問題。他在到南投縣竹山紫南宮參拜時表示,今天回到南投內心有很多感觸,當年若不是「凍省」,台灣今天不會變成如此,國民黨應重新好好思考,當時貿然「凍省」無配套,打亂整個台灣行政體系,所以呼籲國民黨,重新找回一個為人民做事的團隊,就像蔣經國當年勤下鄉解決問題,創造台灣經濟奇蹟,但現在國民黨領導人是否有如此條件,令人懷疑。

表面上,宋楚瑜是因為回到了當年台灣省政府的所在地——南投縣,而對當年的「凍省」有感而發,其實他是緬懷當年「宋省長」的威風和盛況,而對今日自己及一手創建也曾輝煌的親民黨,卻「淪落」到如斯天地,滋生強烈的委屈感及不平感。甚至擔心,親民黨就像「凍省」那樣,在今次選舉之後,也將會被「凍結冷藏」起來。

實際上,在今次選舉中,最尷尬的是宋楚瑜本人及親民黨。遙想當年,在台灣省長選舉時,宋楚瑜「一夫當關,四夫莫敵」,面對民進黨陳唐山和新黨朱高正氣勢洶洶的來犯,穩如泰山,奪下了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民選台灣省長,氣勢如虹。而在二零零零年的「總統」大選中,宋楚瑜的民調一直領先在前,如果不是李登輝暗中操縱拋出「興票案」,而宋楚瑜初期的危機應對措施也失當,當年的「總統」就是宋楚瑜而不是陳水扁,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史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史就將會重寫。後來宋楚瑜成立親民黨,更是拿下了六十五個議席(當時「立委」總議席為二百二十五席),在「立法院」內縱橫馳騁。雖然後來「家道中落」,但在四年前的「總統」大選中,宋楚瑜仍能拿下一百五十七萬票,奪得百分之十二點八三的得票率,及百分之六點五二的政黨票得票率,活得分配三個「不分區立委」議席,可以成立黨團,在「立法院」內發揮關鍵的少數作用,及每年領取數千萬元政黨選舉補助金。更讓親民黨人津津樂道的是,親民黨可以將其手中持有的「總統」大選提名「門票」待價而沽,搞到王金平心痒痒,一度柯文哲也提要,而心中無比暢快。

但僅過了四年,雖然有郭台銘助陣,無論是宋楚瑜本人的「總統」選情,還是親民黨的「區域立委」和「不分區立委」選情,都並不樂觀。一方面,民眾黨的成立扯走親民黨的部份政黨票票源,另一方面,上次「總統」大選,宋楚瑜是與徐欣瑩合作,並得到妙天禪師的幫助,但今次徐欣另行自立門戶,因而盛情不再。實際上,再四年前亦即二零一二年的「總統」大選,宋楚瑜單打獨鬥,只得三十六萬九千多票,得票率為百分之二點七七,因為未能跨過百分之五的「門檻」,而被沒收一千五百萬元的選舉保證金。現在雖有郭台加盟,會起到一定的「補台」作用,但卻仍然抵消不了父負面因素的戕害。何況,郭台銘也是「一腳踏兩船」,柯文哲正在設法拉攏他與自己「同框」,為民眾黨的「立委」候選人站台拉票。在親民黨有可能無法為他提供四年後參選「總統門票」之下,民眾黨仍可是一條退路,儘管柯文哲本人有意自己使用這張「門票」,但時勢是會發生變化的。倘郭台銘果然回過頭來為民眾黨「立委」站台,親民黨「立委」選情就將更是「凍過水」了。

至此,就不由宋楚瑜不得不想起當年「凍省」的委屈。本來,李登輝與宋楚瑜情同父子,可能會將他扶持為「接班人」。但當時國民黨講求輩份的老傳統仍在,李登輝必須先行扶持輩份更高的連戰,要宋楚瑜「你等回」(按:當年流傳一個政治笑話,蔣經國病危時,高層官員問他,接班人是誰?蔣經國說「你等回」,亦即還要慎重思考一下,誰知他的浙江口音濃重,被聽成「李登輝」,幕僚們即「照辦」)。但宋楚瑜急功近利,頻頻「炮打中央」尤其是時任「行政院長」的連戰,而讓李登輝萌生「葉利欽效應」的戒備心,因而種下了「凍省」的惡果。

實際上,當時除台北市、高雄市兩個「院轄市」,及只管轄金門縣、連江縣(即馬祖島,其實連江縣最大面積是在大陸福建省的連江縣)的福建省之外,都是屬於台灣省的土地,佔全台灣地區的百分之九十八,對李登輝構成類似「葉利欽效應」的威脅。對此,宋楚瑜也有隱約之感,因而在一九九六年的首任民選「總統」進行競選時,宋楚瑜擔心李登輝在台灣省行政區域內所得的選票,不如他自己一年多前台灣省長選舉時所獲選票,因而拼命為李登輝輔選,與選民握手握到手腫,失去認知,連當夫人陳萬水走近來時也當作是普通項選民握手,還拜託投票給李登輝。結果,李登輝在台灣省轄區內所得的四百八十九萬零八百九十票,比他自己在台灣省長選舉時所得的四百七十二萬六千零十二票稍多一些,這才讓宋楚瑜鬆了一口氣。

但正是這個「葉利欽效應」,加上宋楚瑜頻頻「炮打中央」,才導致李登輝要「凍省」。當然,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就是李登輝要籍著「廢省」搞「台獨」,徹底去除「台灣省」的標識,讓「台灣省是中國不可分離一部分」的宣示失去「依據」。但「廢省」必須「修憲」,刪去「固有疆域」的提法,李登輝還不敢於如此,就籍著第四次「修憲」,增添「凍省」的條文,宋楚瑜當即宣布辭去台灣省長機務。前年賴清德任「行政院長」,進一步將台灣省「虛級化」,現在台灣省已經不復存在。

宋楚瑜現在提起「凍省」,可能是要幾次籍此來喚醒人們對他當年「宋省長」政績的回憶。但「俱往矣」,二十多年過去了,熟悉他「宋省長」政績的人都垂垂老矣,當年跟隨他的省府官員都是一時之選的行政精英,後來也跟隨他成立親民黨,但現在都已各散東西,難以成軍,否則親民黨就不會有今日之困。因此,宋楚瑜再打「凍省」的悲情牌,可能效果不大,並反折射其情以何堪?

(發自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