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榮的犧牲細節: 扣動扳機槍沒響 被敵人擊中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這句中國最著名的黑話,因傳奇英雄楊子榮而為幾代人所熟稔。楊子榮確4其人。小說《林海雪原》開篇第一句,作者曲波寫道:「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英雄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真實的楊子榮,在生擒「座山雕」之後不久,犧牲於一次規模不大的剿匪戰鬥。

孤身闖關東,會用黑話的「夥頭軍」

楊子榮生方山東省牟平縣城關公社(今寧海鎮)嵎岬河村,原名楊宗貴。在解放戰爭時期牟平縣入伍軍人登記表裏,楊宗貴的記載是1945年9月參軍,人伍時28歲。

嵎岬河村距離牟平城6公里,是個丘陵起伏的山村,十分貧困。1917年1月28日,楊宗貴就出生在這裏。像那個年代很多貧苦無依的山東人一樣,闖關東是一家人的謀生出路。4歲時,楊宗貴跟著父母第一次到遼史安東。父親當泥瓦匠,母親撿破爛,帶著五個孩子難求溫飽。最後,一家人只能分開。父親和姐姐留在安東,母親拉扯著另外幾個孩子回家務農。

1931年,14歲的楊宗貴去安東尋找親人,偏趕上「九一八」事變。動盪亂世,孤身一人的他在東北各地闖蕩,當過碼頭搬運工、背纖的船工、給大戶人家護過院、當過礦工……這些底層行業,多受控於江湖幫派,或與土匪黑道多有勾連。耳濡目染下,楊宗貴對黑幫、土匪的黑話、行規乃至思維模式都非常熟悉。這為他日後成為偵察兵,化裝成土匪神形兼備,能用黑話與土匪長篇對答打下了基礎。

1943年,在鞍山礦區當礦工的楊宗貴因與日偽監工發生衝突,將對方打一頓後逃回老家。在家務農的他並不「安分」,加人了民兵組織參與抗日活動。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正式入伍,加入八路軍膠東軍區海軍支隊。這支部隊並非海軍。1944年,一群日偽統治下的青年海軍學員在劉公島起義,加人八路軍,山東軍區授予這支部隊「海軍支隊」獨特番號。1945年9月,部隊在膠東牟平等地擴編徵兵,補充500名新戰士,楊宗貴就是其中之一。

擴編後,海軍支隊很快奉命出關,挺進東北。此時楊宗貴已改名楊子榮。1946年初,部隊首長覺得這個新兵「年齡不小、軍齡不長」,就把他編在牡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一班——炊事班。此時的楊子榮,看上去就是個稀鬆平常、嘻嘻哈哈的「夥頭軍」,與一般人印象中的英雄挨不上邊。但他很快在炊事班外,展現了自己的傳奇本領。

杏林對勸降,改當偵察兵

1946年初,牡丹江軍區二團剛剛組建,接受的第一次戰鬥任務是剿匪。清末後,東北土匪活動日益猖獗。時值中國最苦難、動盪的亂世,東北物產富饒,卻又地廣人稀、「天高皇帝遠」,成土匪滋生的「良好土壤」。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後,偽滿統治時期,東北土匪更加氾濫。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為搶在共產黨之前控制東北,在主力部隊到達東北前,派遣大批特務進入東北各地,拉攏各種幫會土匪,封官許願。這就是《林海雪原》中「特派員」的由來。這些特派員收編各地土匪、偽滿殘餘,組成所謂「地下軍」「先遣軍」「忠義政國軍」等。一時間,東北土匪勢力急劇膨脹。據不完全統計,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在東北組織的匪偽系統就有16個,土匪總人數大約25萬人之眾。

東北戰場是解放戰爭的重之重,解放軍要和數十萬國民黨進行戰略決戰,剿匪就是大決戰的「第二戰場」。1946年3月,牡丹江軍區二團開始牡丹江北部地區剿匪戰役,杏林村之戰是整個作戰行動中最大的一次戰鬥,而杏林村勸降則是楊子榮傳奇事蹟之一,知名度僅次於「智取威虎山」。這在不少電影中都有體現。但真實的杏林村勸降與不少媒體宣揚或者電影中的情節相去甚遠,當時楊子榮並不是在「突擊班」,沖在第一線。

當時杏林村被一股號稱「36團」的土匪佔據。他們在杏林村周圍壘了兩米多高的土圍子,村四角建了炮樓,圍子外面挖有三四米寬的域溝,設置路障,生生把杏林村改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牡丹江軍區二團從3月23日早晨開始進攻,但直到中午也沒能沖進村子。如果繼續強攻,必是一場血戰。

這時,牡丹江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王希克提出勸降土匪,避免更多犧牲。王希克和杏林村的守敵頭目有過接觸。我軍部隊出關剛到牡丹江地區時,他們曾表達投誠之意,但土匪不講信用,國民黨「特派員」官銜一許,他們便馬上轉向。

現在,土匪被二團圍成甕中之鼈,王希克準備寫信曉以利害,讓他們投降。坐鎮指揮戰鬥的牡丹江軍區司令員李荊璞也覺得可行,但由誰送信好呢?王希克把信寫好,交給二團副政委,也就是後來《林海雪原》小說的創作者曲波,讓他找人送信。七連離曲波最近,連長巒紹家接過信沖全連喊:「誰敢給敵人送信去,站出來!」話音未落,坎事班的楊子榮站了出來。

曲波讓楊子榮送信時在槍刺刀上挑著白布,結果沒找到白布,只好用白毛巾代替。白毛巾表示沒有敵意。曲波又讓七連長安排一挺機槍,跟著楊子榮到最前沿的掩體,槍口始終對著杏林村。機槍最終沒有用上。楊子榮進村不久後,就領著幾個匪首出來繳槍投降了。

關於楊子榮在杏林村與匪首的對話細節已不可考。但僅憑送信入匪巣這一點,他就了「孤膽英雄」的稱號。此戰後,他被授予特等功,入團偵察排,改當偵察兵。

生擒「座山雕」,後犧牲於剿匪戰鬥

眾所周知,生擒「座山雕」是楊子榮戰鬥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章。關於這一段,1947年2月19日《東北日報》刊登《以少勝多創造範例,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的消息,其中寫道牡丹江分區某團戰鬥模範楊子榮等六位同志……勇敢深入匪巢,一舉將蔣記東北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座山雕’張樂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戰鬥中摧毀敵匪窩棚,並繳獲步槍六支,子彈六百四十發,糧食千餘斤。」可是,誰也想不到,生擒「座山雕」半個月後,楊子榮竟意外犧牲了。

1947年2月22日,牡丹江軍區二團得到情報,一個名叫鄭三炮的土匪在鬧枝溝一帶活動。團裏決定由已是偵察排長的楊子榮帶兩個偵察班、一個機槍班展開清剿行動。當時,牡丹江地區大股土匪均被消滅,只剩部分逃跑殘匪尚待肅清。像鄭三炮這樣從幾次剿匪戰鬥中脫逃的漏網之魚,既狡猾又頑固,不容易對付。時任二團副政委的曲波便向軍區請示親自參戰指揮,隨楊子榮和小分隊進山。

一行人從海林出發,經夾皮溝到鬧枝溝時已是晚上,落腳到一位打皮子(狩獵皮貨動物)老人的窩棚休息。老人指出土匪活動的大致範圍。23日天剛亮,剿匪小分隊在一個山坡上找到土匪藏匿的窩棚。窩棚裏聚集了包恬鄭三炮在內的7名不同來路的殘匪,有人身上帶著傷。

幾個土匪早已是驚弓之鳥,小分隊逼近時踩在雪地上的輕微聲讓鄭三炮緊張起來,他讓一名土匪出門査看。屋內的說話聲也讓小分隊警惕,馬上隱蔽。那名土匪開門探頭,沒發現情況,準備關上門退回去。就在門關上的瞬間,楊子榮一躍而起,帶頭沖向窩棚,一腳將門踹開。剿匪小分隊成員孫大德、魏成友緊隨身後,大喊:「不許動!舉起手來!」

屋內土匪一陣大亂,傳來拉槍栓的聲音。楊子榮扣動扳機,槍沒響。孫大德的槍從楊子榮身邊指向屋裏,他扣動扳機,也沒響。土匪的槍卻響了。楊子榮胸部連中三槍,他血流滿身倒在門旁。大家悲憤至極,所有機槍、步槍一齊向窩棚內開火。7名土匪,5死1傷1逃(1968年被抓獲),憤怒的戰士最後點火把窩棚燒了。楊子榮卻已停止呼吸。

楊子榮和孫大德的槍為什麼都沒打響?據魏成友回憶,前一晚借宿窩棚,戰士們作戰前準備,檢査槍械,有戰士想擦槍,因行軍走得急,沒帶槍油,打皮子老人就給了一些野豬油——山裏獵戶就用它擦槍。魏成友說:「擦過的槍都沒打響,沒有擦過的槍都打響了,究竟是用野豬油擦槍的原因,還是槍械故障,這麼長時間也無法考證,那時冬天都在零下40多攝氏度。」

1947年2月23日,是楊子榮犧牲的日子。那場戰鬥也是牡丹江軍區二團在海林的最後一次戰鬥,牡丹江地區剿匪鬥爭至此結束。楊子榮犧牲後,東北軍區授予他「特級偵察英雄」稱號,他生前所在排被命名為「楊子榮排」。牡丹江軍區二團此後編入東北野戰軍一縱,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萬歲軍」38軍。楊子榮的犧牲細節:

扣動扳機槍沒響 被敵人擊中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這句中國最著名的黑話,因傳奇英雄楊子榮而為幾代人所熟稔。楊子榮確4其人。小說《林海雪原》開篇第一句,作者曲波寫道:「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英雄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真實的楊子榮,在生擒「座山雕」之後不久,犧牲於一次規模不大的剿匪戰鬥。

孤身闖關東,會用黑話的「夥頭軍」

楊子榮生方山東省牟平縣城關公社(今寧海鎮)嵎岬河村,原名楊宗貴。在解放戰爭時期牟平縣入伍軍人登記表裏,楊宗貴的記載是1945年9月參軍,人伍時28歲。

嵎岬河村距離牟平城6公里,是個丘陵起伏的山村,十分貧困。1917年1月28日,楊宗貴就出生在這裏。像那個年代很多貧苦無依的山東人一樣,闖關東是一家人的謀生出路。4歲時,楊宗貴跟著父母第一次到遼史安東。父親當泥瓦匠,母親撿破爛,帶著五個孩子難求溫飽。最後,一家人只能分開。父親和姐姐留在安東,母親拉扯著另外幾個孩子回家務農。

1931年,14歲的楊宗貴去安東尋找親人,偏趕上「九一八」事變。動盪亂世,孤身一人的他在東北各地闖蕩,當過碼頭搬運工、背纖的船工、給大戶人家護過院、當過礦工……這些底層行業,多受控於江湖幫派,或與土匪黑道多有勾連。耳濡目染下,楊宗貴對黑幫、土匪的黑話、行規乃至思維模式都非常熟悉。這為他日後成為偵察兵,化裝成土匪神形兼備,能用黑話與土匪長篇對答打下了基礎。

1943年,在鞍山礦區當礦工的楊宗貴因與日偽監工發生衝突,將對方打一頓後逃回老家。在家務農的他並不「安分」,加人了民兵組織參與抗日活動。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正式入伍,加入八路軍膠東軍區海軍支隊。這支部隊並非海軍。1944年,一群日偽統治下的青年海軍學員在劉公島起義,加人八路軍,山東軍區授予這支部隊「海軍支隊」獨特番號。1945年9月,部隊在膠東牟平等地擴編徵兵,補充500名新戰士,楊宗貴就是其中之一。

擴編後,海軍支隊很快奉命出關,挺進東北。此時楊宗貴已改名楊子榮。1946年初,部隊首長覺得這個新兵「年齡不小、軍齡不長」,就把他編在牡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一班——炊事班。此時的楊子榮,看上去就是個稀鬆平常、嘻嘻哈哈的「夥頭軍」,與一般人印象中的英雄挨不上邊。但他很快在炊事班外,展現了自己的傳奇本領。

杏林對勸降,改當偵察兵

1946年初,牡丹江軍區二團剛剛組建,接受的第一次戰鬥任務是剿匪。清末後,東北土匪活動日益猖獗。時值中國最苦難、動盪的亂世,東北物產富饒,卻又地廣人稀、「天高皇帝遠」,成土匪滋生的「良好土壤」。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後,偽滿統治時期,東北土匪更加氾濫。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為搶在共產黨之前控制東北,在主力部隊到達東北前,派遣大批特務進入東北各地,拉攏各種幫會土匪,封官許願。這就是《林海雪原》中「特派員」的由來。這些特派員收編各地土匪、偽滿殘餘,組成所謂「地下軍」「先遣軍」「忠義政國軍」等。一時間,東北土匪勢力急劇膨脹。據不完全統計,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在東北組織的匪偽系統就有16個,土匪總人數大約25萬人之眾。

東北戰場是解放戰爭的重之重,解放軍要和數十萬國民黨進行戰略決戰,剿匪就是大決戰的「第二戰場」。1946年3月,牡丹江軍區二團開始牡丹江北部地區剿匪戰役,杏林村之戰是整個作戰行動中最大的一次戰鬥,而杏林村勸降則是楊子榮傳奇事蹟之一,知名度僅次於「智取威虎山」。這在不少電影中都有體現。但真實的杏林村勸降與不少媒體宣揚或者電影中的情節相去甚遠,當時楊子榮並不是在「突擊班」,沖在第一線。

當時杏林村被一股號稱「36團」的土匪佔據。他們在杏林村周圍壘了兩米多高的土圍子,村四角建了炮樓,圍子外面挖有三四米寬的域溝,設置路障,生生把杏林村改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牡丹江軍區二團從3月23日早晨開始進攻,但直到中午也沒能沖進村子。如果繼續強攻,必是一場血戰。

這時,牡丹江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王希克提出勸降土匪,避免更多犧牲。王希克和杏林村的守敵頭目有過接觸。我軍部隊出關剛到牡丹江地區時,他們曾表達投誠之意,但土匪不講信用,國民黨「特派員」官銜一許,他們便馬上轉向。

現在,土匪被二團圍成甕中之鼈,王希克準備寫信曉以利害,讓他們投降。坐鎮指揮戰鬥的牡丹江軍區司令員李荊璞也覺得可行,但由誰送信好呢?王希克把信寫好,交給二團副政委,也就是後來《林海雪原》小說的創作者曲波,讓他找人送信。七連離曲波最近,連長巒紹家接過信沖全連喊:「誰敢給敵人送信去,站出來!」話音未落,坎事班的楊子榮站了出來。

曲波讓楊子榮送信時在槍刺刀上挑著白布,結果沒找到白布,只好用白毛巾代替。白毛巾表示沒有敵意。曲波又讓七連長安排一挺機槍,跟著楊子榮到最前沿的掩體,槍口始終對著杏林村。機槍最終沒有用上。楊子榮進村不久後,就領著幾個匪首出來繳槍投降了。

關於楊子榮在杏林村與匪首的對話細節已不可考。但僅憑送信入匪巣這一點,他就了「孤膽英雄」的稱號。此戰後,他被授予特等功,入團偵察排,改當偵察兵。

生擒「座山雕」,後犧牲於剿匪戰鬥

眾所周知,生擒「座山雕」是楊子榮戰鬥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章。關於這一段,1947年2月19日《東北日報》刊登《以少勝多創造範例,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的消息,其中寫道牡丹江分區某團戰鬥模範楊子榮等六位同志……勇敢深入匪巢,一舉將蔣記東北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座山雕’張樂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戰鬥中摧毀敵匪窩棚,並繳獲步槍六支,子彈六百四十發,糧食千餘斤。」可是,誰也想不到,生擒「座山雕」半個月後,楊子榮竟意外犧牲了。

1947年2月22日,牡丹江軍區二團得到情報,一個名叫鄭三炮的土匪在鬧枝溝一帶活動。團裏決定由已是偵察排長的楊子榮帶兩個偵察班、一個機槍班展開清剿行動。當時,牡丹江地區大股土匪均被消滅,只剩部分逃跑殘匪尚待肅清。像鄭三炮這樣從幾次剿匪戰鬥中脫逃的漏網之魚,既狡猾又頑固,不容易對付。時任二團副政委的曲波便向軍區請示親自參戰指揮,隨楊子榮和小分隊進山。

一行人從海林出發,經夾皮溝到鬧枝溝時已是晚上,落腳到一位打皮子(狩獵皮貨動物)老人的窩棚休息。老人指出土匪活動的大致範圍。23日天剛亮,剿匪小分隊在一個山坡上找到土匪藏匿的窩棚。窩棚裏聚集了包恬鄭三炮在內的7名不同來路的殘匪,有人身上帶著傷。

幾個土匪早已是驚弓之鳥,小分隊逼近時踩在雪地上的輕微聲讓鄭三炮緊張起來,他讓一名土匪出門査看。屋內的說話聲也讓小分隊警惕,馬上隱蔽。那名土匪開門探頭,沒發現情況,準備關上門退回去。就在門關上的瞬間,楊子榮一躍而起,帶頭沖向窩棚,一腳將門踹開。剿匪小分隊成員孫大德、魏成友緊隨身後,大喊:「不許動!舉起手來!」

屋內土匪一陣大亂,傳來拉槍栓的聲音。楊子榮扣動扳機,槍沒響。孫大德的槍從楊子榮身邊指向屋裏,他扣動扳機,也沒響。土匪的槍卻響了。楊子榮胸部連中三槍,他血流滿身倒在門旁。大家悲憤至極,所有機槍、步槍一齊向窩棚內開火。7名土匪,5死1傷1逃(1968年被抓獲),憤怒的戰士最後點火把窩棚燒了。楊子榮卻已停止呼吸。

楊子榮和孫大德的槍為什麼都沒打響?據魏成友回憶,前一晚借宿窩棚,戰士們作戰前準備,檢査槍械,有戰士想擦槍,因行軍走得急,沒帶槍油,打皮子老人就給了一些野豬油——山裏獵戶就用它擦槍。魏成友說:「擦過的槍都沒打響,沒有擦過的槍都打響了,究竟是用野豬油擦槍的原因,還是槍械故障,這麼長時間也無法考證,那時冬天都在零下40多攝氏度。」

1947年2月23日,是楊子榮犧牲的日子。那場戰鬥也是牡丹江軍區二團在海林的最後一次戰鬥,牡丹江地區剿匪鬥爭至此結束。楊子榮犧牲後,東北軍區授予他「特級偵察英雄」稱號,他生前所在排被命名為「楊子榮排」。牡丹江軍區二團此後編入東北野戰軍一縱,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萬歲軍」38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