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億中國人的糧食是怎樣解決的

眼見方為實。打開你的谷歌地球,從天上看看中國大地上到底在發生什麼。

「海鮮農場」

我們的第一站是福建省的沿海地區。福建甯德港(東經119°57’45.2″,北緯26°43’02.8″)。把地圖放大一點,可以看到海面上漂著上百萬個房子和網箱。

從浙江到廣東,這段1000多英里的海岸線上,你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網箱。那是中國的”海鮮農場”。

與其出海捕野生海鮮,不如在同一個地方養海鮮。這樣一來,花較少的精力就能養出魚、蝦、蟹、龍蝦、貝類等,掙的錢還多。

中國農民不只海水養殖,任何開闊的水域,水庫、河流、湖泊都能養水產品。

想像一下,每個網箱養幾十條魚或螃蟹,加在一起是多大的規模。

那中國的海鮮消費量是多少呢?

據估計每年全球海鮮消費總量1.44億噸,中國是最大的海鮮消費國,以6500萬噸占全球總量的45%,接下去是歐盟(1300萬噸)、日本(740萬噸)、美國(710萬噸)和印度(480萬噸)。

中國和印度人口差不多,但中國的海鮮消費量是印度的12倍——儘管印度的地理條件更理想,位於漁業資源豐富的熱帶,兩面圍繞著溫暖的海洋。

在中國每年消費的6500萬噸海鮮裏,只有1500萬噸是捕撈的,其餘5000萬噸都來自水產養殖農場。而日本90%的海鮮都來自捕撈。多虧了海鮮養殖,普通中國百姓可以買到便宜的海鮮,日常三餐可以吃得起海鮮。

桑基魚塘

下一站是長江、太湖和錢塘江一帶的洪泛平原:浙江湖州南潯(東經120°09’02.9″,北緯30°46’14.5″)。

豐富的淡水資源帶來了河流上游大量的養分,使這個地區成為養育1億人口的魚米之鄉。這也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它比較類似孟加拉國、印度西孟加拉邦和越南西貢的洪泛平原。

與另外那些人口稠密的洪泛平原相比,中國人做了什麼不尋常的事呢?

與種植水稻相比,養殖水產品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致富更快。拉近一點,你會看到這裏有上百萬個魚塘。

除了魚塘,你還可以看到周圍種了很多樹這些樹是桑樹,是用來養蠶的。兩千年來,這片地區的中國人發展出許多高度複雜且可持續的農業生態系統。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桑基魚塘。

在完全不知道「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的情況下,中國農民利用這個魚-桑-蠶組成的生態系統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如今,這個系統發展成對同一片土地的多次循環利用:

要在魚塘裏養更多魚,你得有增氧泵才行。它能向水裏注入空氣,使魚有足夠的氧氣維持呼吸。因此,每個魚塘中間增加了增氧泵。

要在每個魚塘裏安裝增氧泵,就必須處處通電。怎麼向增氧泵供電呢?當然是太陽能電池板。

從谷歌地圖上你可以看到,太陽能供電的魚塘已經開始替代桑基魚塘。湖州的部分地區已經裝上了太陽能電池板。

在地方政府的推動和專家的幫助下,農民和漁民開始學習最先進的太陽能技術和可持續發展技術。

中國地方政府為什麼對推廣高科技這麼上心?因為官員晉升和政績掛鈎。光伏魚塘完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所以有利於地方官員晉升。

從這一點你就可以理解中國為何能生產全球84%的絲綢、66%的淡水魚,太陽能發電量占全球總量25.8%。在浙江和江蘇的農村地區,人們幾乎每天都吃魚。有人說這是他們腦子聰明的秘訣。

另一種生態循環是蓮藕和養魚。

在某些魚塘裏,你可以同時種菜,其中最常見的是種蓮藕。中國每年蓮藕產量達11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90%,出口量占全球60%。不光中國人愛吃藕,韓國、日本、越南也是進口蓮藕的大戶。

第三種生態循環是芥菜_蜜蜂-魚蝦。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來種油菜。農民們冬天從河床上把養分含量高的淤泥挖出來堆在岸邊,然後在這種泥裏種不同的作物,比如油菜或芋頭,不用施化肥。

蔬菜水果大棚

接下來要去的是山東平原:山東省壽光市(東經118°44’14.7″,北緯36°44’15.9″)。

放大一點,我們就能在平原上找到上百萬個「閃光」的小屋。看看周圍,它們無處不在。

這是什麼?原來是控制溫度濕度的蔬菜水果大棚。

大棚裏,不管什麼季節都能做到蔬菜水果一年多熟。這意味著蔬菜水果產量比傳統農田高出幾倍。

比方說,大棚裏種萵筍,從播種到收割需要52天,這樣一年可以種七輪,效率高了七倍。

所以,大棚種植在有限空間內極大提高了農作物產量,這對中國人而言簡直太棒了。為了推廣這種方法,華北地區地方政府要求農民從農村合作銀行貸款搭建大棚。此外,還要求農民在大棚內安裝物聯網監控系統。通過再教育培訓,農民們學會了用手機監控溫室內部環境參數,比如二氧化碳濃度、光線強度、土壤溫度等等。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蔬果產量和消費量在7億噸左右,是世界總量的40%。印度大部分國民是素食者,可耕地面積大於中國,但全國蔬果產量是1.8億噸,中國是它的3.8倍。秘訣就是大棚種植。

有了大棚蔬菜,中國人享用的蔬菜品種比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價格還更便宜。查詢維基百科就會發現,除了熱帶特產以外,中國每一種蔬菜產量幾乎都是世界第一,而且跟第二名拉開的差距還不小。許多東亞特有的蔬菜甚至都沒有上榜,比如韭菜。

與蔬菜類似,中國除熱帶水果外的各種水果產量幾乎都是世界第一,遠超第二名。

西藏也有大棚:西藏拉薩(東經91°09’18.6″,北緯29°41’52.3″)。把谷歌地球移到西藏任何城鎮,都能看到大棚。

政府讓藏民在青藏高原上建了很多大棚,藏民們在大棚裏種番茄種得不亦樂乎。過去十年西藏蔬菜價格下降90%,不用再從鄰省運了。多數西藏人終於吃得起西瓜了。歷史上多數藏人只吃犛牛肉、奶、乳製品和麵食。在那樣的惡劣氣候條件下什麼都種不出來。只有喇嘛才吃得起蔬菜。現在中國政府讓大家都吃得上蔬菜水果了。

沙漠裏的綠色農田

可克達拉是北疆的一個縣級市,西邊是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地區:新疆伊犁可克達拉(東經80°35’21.5″,北緯43°43’51.2″)。

在谷歌地圖上明顯看出,中國一側的綠色農田更多,哈薩克斯坦一側基本就是荒原。

其實這裏的土地很貧瘠,土壤酸性太高,水資源太少,種不了什麼農作物。只能指望雪山上冰川融化時流下來的水。對哈薩克斯坦人來說,這樣的種植業成本太高,而且本身審場也不大。所以哈薩克斯坦人決定乾脆啥也不種。

中國這一側呢,所有荒地都被一支特別的政府組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給耕種了。現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了一個管轄260萬員工和農民的國企,裏面有漢族人也有維吾爾族人。因為有了如此龐大的規模,邊際運營成本下降,而且跟內地廣大市場直接對接。

過去30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每年都派農業學生去以色列學習沙漠氣候條件下最先進的農業技術。這些學生回到中國後把滴灌法等先進技術付諸實踐。當技術條件成熟可以市場應用時,他們把新開墾的土地賣給當地各族農民,或直接請他們加入合作社。

滴灌法可以大大減少用水量,從而節約成本。在以色列和中國本土技術的幫助下,新疆的荒地成了高產的沃土。

那他們在這些新開辟的土地上種什麼呢?番茄、辣椒、瓜果、葡萄和棉花。這些作物都比麥子利潤高。

新疆有充沛的日照和涼爽的夜晚,這使作物更加甘甜可口,買到內地和國外市場上的價格也就更高。中國消費者喜歡買新疆水果,因為它就是更好吃。

新疆的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高到產量國內市場已經消化不了了。為了不讓維吾爾農民吃價格下跌的虧,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依賴「自由市場」,而是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渠道,把農產品高價賣到國外去。

如果國內市場不需要這些農產品呢?中國向美國學習,向國際商貿夥伴提要求,讓它們買。中國領導人去哪個國家,都爭取簽自貿協議,讓它們買中國產品。

不信嗎?接下來便是證據。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東經86°36’15.4」,北緯42°18’36.1″)的沙漠裏,種著無數的番茄。

你吃意大利面、土耳其烤肉或薯條的時候,可能就在吃新疆番茄。中國每年番茄產量達5630萬噸,出口量占全球1/3。其中1400萬噸來自新疆。從全球最大的番茄醬生產商就能看出來:中糧集團(第2)、新疆中基實業(第3)、內蒙富源農產品(第6)、亨氏(第7)、新疆天業(第15)。

這些公司基本都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分銷商,這部分利潤多數返還給了新疆農民。

除了番茄和辣椒,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葡萄產國,產量占全球i.1%,最好的葡萄來自新疆吐魯番。

中國可以喂飽中國人

最後,聊聊水稻、小麥和玉米等主要作物。這是最重要的糧食,因為不只人要吃,還是豬、雞、牛等產肉產奶的禽類畜類的飼料。

我們來比較一下全球最大的糧食產區吧:可耕地(千平方公里):中國1086、印度1579、歐盟1091、美國1631;大米(百萬噸):中國208.1、印度169.5、歐盟3.1、美國9.2;小麥(百萬噸):中國134.3、印度98.5、歐盟150.2、美國47.3;玉米(百萬噸):中國257.3、印度26.0、歐盟60.9、美國366.2……

可以看出,中國總體上是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但對14億人口而言,這個量足夠讓人「吃得飽」,但離「吃得好」、人均糧食消耗量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中國可耕地面積不足以支持讓14億人都”吃得好”,而且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可耕地面積還在減少。

中國寶貴的土地資源是怎麼使用的呢?下一站我們訪問華北平原。這是中國大部分農作物的產地:河北省邢臺市(東經114°55’20.8″,北緯37°35’54.1″).

這片平原上隨便選個地方,比如四線城市邢臺,這是個有700萬人的「小」城市。

這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實際上綠色的是農田,白色的點是村莊,每個村大約500人。比較大的白色區域是鎮,人口從1萬到10萬不等。

可以看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掙了錢,他們開始在原來的農田上蓋房子,綠色的田野會越來越少。據估計,中國每年減少的可耕地面積在3000平方公里左右。這些農田變成了白色的混凝土。長期這樣下去將造成災難,因此中國政府在極力控制規管土地使用。但這種「城鎮化」的勢頭巨大,管理起來難度相當高。

從建國之初開始,可耕地資源匱乏的現實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就組織群眾開墾山地。這樣的例子太多,就以黃土高原為例吧。64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其實不適合種植農作物。但如果你放大看看,就會發現所有山谷、山坡都被開闢成了可耕地。從天上往下看,類似植物根須的地方便是農田。再靠近一點,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山丘都被改造成了梯田。

可人們發現,梯田太多會導致土地退化,雨季會發生泥石流等災難。從1999年開始,中國意識到開闢太多農田不會顯著提高產量,卻會引發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所以發起了「退耕還林」運動。

儘管退耕還林工程減少了中國的可耕地面積,儘管存在土地退化現象,但在大規模投資農業技術的幫助下,農業生產效率仍然得到了提升,國內糧食產量仍然在增長。其中一項技術是耐鹽鹼水稻,使農民可以在鹽鹼地裏種出水稻來。

儘管國內農作物產量提升,但中國仍然沒有實現大米、小麥和玉米的自給自足,大約10%的糧食還是得靠從世界其他地區進口。但其實這部分進口糧食多數不是直接供人食用的。

一部分是用來釀制啤酒和白酒。從2006年起,中國便成為了全球第一大啤酒生產國,每年產量達4654萬千升,是美國產量的兩倍有餘。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4.9%的速度增長。除了進口小麥,中國的啤酒花也大部分靠從德國和美國進口。中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烈酒生產國。多數中國人喝不慣威士忌和伏特加,而比較青睞味道更芬芳濃郁的白酒。中國每年的白酒產量大約在1360萬千升左右,比西方人喝的烈酒多得多。這還沒有把私人釀的米酒算進去。

一部分是用來飼養生牲畜。中國從美國和巴西進口的玉米有一部分被拿來做豬飼料,當然也有的用於雞、牛等禽類畜類的養殖。

中國可以喂飽中國人,而且不是讓人吃米麵等主食填飽肚子。中國與大多數發達國家相比,美食品種更多、價格更低。對社會上的窮人來說也是—樣。這是我去過歐洲、美國、日本等許多地方之後的感受。

(智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