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經濟社會秩序逐漸恢復面面觀

昨日是三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特區政府所有公共部門全面恢復恢復正常辦公及對外服務,以娛樂場所也恢復營業為標誌,各行各業也復工復業,馬路上公交及私人車輛也是車水馬龍,並開始出現疫情之前常見的「塞車」現象。儘管各級學校尚未復課,但市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秩序已經逐漸恢復正常。對此,海峽兩岸的新華社、中央社專門發出電訊稿進行正面報導,台灣地區的多家媒體也予以報導,語調中不乏祝賀的善意。

遺憾的是,台灣當局仍對澳門採取「歧視」態度。昨日多家主要的大學開學,卻有一千多名澳門學生,因為台灣當局的一紙「暫緩」入境禁令,而仍然未能前往台灣返學上課。澳門已經連續二十七日沒有發現確診病例,接近連續兩個「十四天」的隔離觀察期,應是較為安全;相反台灣地區仍持續有新的病症被確診,相對於澳門來說,反而還較不安全。此不公平不公正現象,說輕了是對港澳和內地「一刀切」,並非科學精準的施政;說重了就是「劣幣驅逐良幣」,以自己的疫情中度風險來「抵制」澳門的疫情低度風險。

實際上,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的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分區分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標準,對湖北省、北京市以外的地方依據疫情嚴重程度,以縣級為單位劃分為低風險地區、中風險地區和高風險地區三類。凡是無確診病例或連續十四天無新增確診病例為低風險地區;十四天內有新增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不超過五十宗,或累計確診病例超過五十宗,十四天內未發生聚集性疫情為中風險地區;累計病例超過五十宗,十四天內有聚集性疫情發生為高風險地區。因此,澳門是屬於低風險地區,而台灣地區是屬於中風險地區。

而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對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的指令,低風險地區

實施「外防輸入」的策略,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取消道路通行限制,幫助企業解決用工、原材料、資金設備等方面的困擾和問題,不得對企業復工復產設置條件,不得以審批、備案等形式為藉口,拖延企業復工復產的時間。因此,澳門特區政府作出的各項復工復業決定,不但是符合澳門抗疫工作的實際情況,而且也符合中央政府的標準及指令。

其實,不但是澳門已經連續二十七天沒有發現新確診病例,而且在內地,除武漢之外,即使是在湖北省的其他地區,新發現確診病例也已大為降低,只有個位數。湖北省以外各省區的總數也都只個位數,亦即大多數省區的新確診病例數是「零」。即使是在武漢,現在的新確診病例也是在疑似病例中發現,而疑似病例的「存量」只剩下三百多例,只要再過幾天,疑似病例的「存量」都「消化」掉(或是確診或是排除)之後,應是新確診病例也逐漸減少了。這除了是天氣轉暖的客觀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以舉國之力開展抗疫鬥爭,這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世界衛生組織對某些國家的疫情,能否像中國那樣將至遏制下來及在境內,沒有信心,就是這些國家缺乏中國這樣的管用的制度及運轉效率。

在內地的疫情得到基本遏止,曾經是被廣東省抗疫指揮部評定為高風險地區的珠海市,也已連續多天沒有發現新確診個案,因而珠海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前日印發「分區分級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決定餐飲服務單位及居民服務經營場所可有序恢復堂食及復業。因此,澳門的全面復工復業,已經具備足夠條件。

當然,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封閉港澳碼頭,在客觀上避免了香港的帶「毒」者輕易來澳(理論上仍可經港珠澳大橋或其他口岸來澳,但不如港澳碼頭方便),因而也可算是「因禍得福」。何況,倘港澳碼頭在疫情肆虐之時仍然開通,澳門總不能對按國家標準是屬於「高風險地區」的香港來客,也實施「醫學檢驗」措施,以免香港反對派趁機說三道四。不過,由於港澳碼頭的封閉,導致澳門的經濟損失,尤其是對澳人心理的傷害,是巨大的。行政長官賀一誠的一句:「我也是看新聞才知道」,其憤懣心情可想而知。

特區政府堅決執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對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低風險地區實施『外防輸入』的策略,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的指令,一方面除了是繼續「變相禁止」湖北省人士入境之外,在口岸對來自高風險的旅客實施醫學檢測措施,並對來自外國的疫區的旅客實行隔離十四天的措施,以切實地「外防輸入」,為澳門本地復工復業提供安全保障,而且也沒有屈從於「封關」的民粹;另一方面則是切實地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特區政府所有公共部門全面恢復恢復正常辦公及對外服務,各行各業也陸續復工復業。

但低風險並不等於是無風險,還須繼續「嚴防死守」。當然,既然是復工復業,就不可能再要求人們都繼續留在家中。現在特區政府的做法是,採取「外防輸入」的策略,等於是將居家隔離「廣義化」,亦即將全澳門境內視為「家」,對澳門以外進行「隔離」,這就為復工復業提供了安全保障。否則,仍然要人們繼續傳統式的「居家隔離」,復工復業就難以實現。

而且,由於澳門的工業比例較低,消費及服務行業比例較高,如果都繼續「居家隔離」,不出來消費,復工復業就沒有意義。因而必須先搞好內部消費, 但由於一個月沒有開工,部份不是「捧鐵飯碗」照常受薪者,可能會「食谷種」甚至「坐吃山空」,會有「慳啲使」的想法,消費意欲不強。為了刺激消費,特區政府的「抗疫消費券」如果籌備成熟,似是適宜提前實施,在刺激人們的消費意欲的同時帶動更多的消費。因為有一些手頭較為寬裕的市民,可能會在使用消費券時,「加額」消費亦即超逾每日三百元的消費上限。

當然,現在與全面恢復社會樣態相比,還有距離,比如大中小學校的復課仍是未知數。政府的構思是,在本澳及廣東省均沒有新型冠狀病毒新增確診個案連續十四天,且珠海市和中山市均宣布復課的條件下,教青局將提前十四天宣佈非高等教育學校復課。現在澳門已經接近連續兩個「十四天」沒有新確診病例個案,但廣東省仍有零星個案發生;珠海也已經連續多日沒有新症發現,而且復工率也逐漸升高,很多大型基建都已上馬,但學校仍未有復課,這都是澳門並非「可操之於我」的,仍得耐心等待,可能要等到四月底。

相信,特區政府現在正在防疫與恢復經濟「兩手抓」。而恢復經濟這一「手」,除了目前正在公開進行的對中小微企採取紓困措施之外,可能還正在不動聲息地進行賀一誠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的撰寫。雖然「出師不利」,遇到新冠肺炎襲擊,許多已經構思好的理念被打亂,必須重新建構,但更不能氣餒,相反還應進一步思考「開源」的方法,以減少對博彩行業的依賴,這是一個契機。

「開源」,本欄曾建議實施「土地財政」。其實這是回歸前港英府就已經作為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繼續沿襲。據說朱鎔基在上海市任職時,時任土地測量師的梁振英就向他作了介紹。朱鎔基出任總理後,在推行分稅制的同時,也全面推動「土地財政」。因此,澳門特區也是可以考慮的。雖然今年的財政赤字不可避免,但也宜充份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赤字額/率降至最低,以盡量切合《澳門基本法》第一百零五條「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