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總幹弗:中國為世界創造了「機會之窗」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如今是中國人最關注的國際組織負責人。這一陣子,他幾乎毎天都會談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和世衛組織的應對措施。從他的措辭、語氣乃至表情中,人們分析著疫情走向,也感受世界對中國的態度。

信任中國,最擔憂薄弱國家

對譚德塞來說,戰「疫」在2019年12月31日正式打響。這一天,世衛組織獲悉在武漢發現了由一種新病毒引起的肺炎病例。譚德塞後來說,疫情的發現「歸功于中國建立的專用于識別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系統」。

2020年1月7日,中方確認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隨後測定並分享了基因序列信息,為迅速研發診斷工具作出了貢獻。譚德塞形容中國「在創紀錄的時間內識別出病原體並立即進行分享」,多次感謝中方的合作精神和透明度。

隨著疫情的進展,世衛組織足否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成為焦點。1月22日深夜,譚德塞在新冠肺炎突發事件委員會發言稱,這是「仍在演變的複雜疫情」,中國詳細、深入介紹了情況,他與中國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多次直接交談,中方的所有措施都極為重要。「我極為慎重。只有在適當考慮所有證據的情況下,才會作出決定。」次日,他表示暫時不宣佈這是全球突發衛生事件,並承認委員會對此存在意見分歧。他說,世衛組織的風險評估結果是,此疫情在中國具有很高風險,在區域和全球屬於高風險。但他也強調,很多情況還不清楚,包括病毒的來源,傳播的難易程度,臨床特徵或嚴重性等。

1月28日,譚德塞在北京與習近平主席會面,還會見了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和國家衛他委主任馬曉偉。譚德塞介紹此行情況時說:「習近平主席對疫情的詳盡了解以及他親自參與應對工作,令我感到非常鼓舞,印象深刻。我認為,這是非常少有的領導力。用習近平主席的話來說,他們採取的措施不僅對中國有利,而且對世界其他地區也是有益的。」譚德塞說,阻止病毒的傳播是世衛組織的當務之急。他和中方討論了武漢等地的防疫措施,以及如何進一步研究病毒、共享數據和生物材料。他還提到一個病例:一名中國女性從上海到德國從事公務,其父母在她出國前從武漢到上海探望了她。她抵達德國時沒有症狀,回國前發病,回到中國後病毒檢測顯示她和父母均呈陽性。中國政府立即通知了德國,隨即德國採取了行動。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依靠科學,在證據基礎上做出理性的決定。」

1月30日,譚德塞宣佈此次新冠肺炎的全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他說:「我們不知道,如果這種病毒在一個衛生系統薄弱的國家蔓延,將會造成怎樣的危害。我們現在必須行動起來,協助各國防範這種可能性。」他也強調,這一宣佈的主要緣由「不在於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而在於其他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這一宣佈不是對中國的不信任投票。相反,世衛組織繼續對中國控制疫情的能力抱有信心。他還提出了七條建議,第一條就是沒有理由採取不必要的措施干涉國際旅行和貿易。世衛組織不建議限制貿易和人員流動。其他建議還包括支持衛生系統薄弱的國家,加快疫苗、治療方法和診斷工具的開發,抵制謠言和錯誤信息的傳播等。他說,此時此刻需要的是事實而非恐懼,是科學而非謠言,是團結而非汙名化。

來自非洲的公共衛生鬥士

譚德塞如此關注疫情對「薄弱國家」的衝擊,這與他的背景有關。這位55歲的公共衛生專家和外交家來自埃塞俄比亞。1986年,他從當地大學畢業後;曾在衛生.部工作了一段時間,隨後留學英國,獲得了傳染病免疫學專業碩士學位和社區衛生專業博士學位,還在丹麥血吸蟲病實驗室和瑞典默奧大學研究過流行病學。1999年,他因對埃北部兒瘧疾發病率的研究,獲得美國熱帶醫學和衛生學會頒發的年度青年研究員稱號。

2000年譚德塞獲得博士學位時,埃塞俄比亞作為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急需醫學人才。他很快被任命為提格雷州衛生部門負責人。在他的努力下,當地大部分醫院、診所通了電,接入了互聯網,工作人員增加了50%,兒童麻疹疫苗接種率接近100%,當地艾滋病發病率下降超過1/5,腦膜炎病患減少近70%,七成居民能在離家10公里以內看上病。這些成就,讓他在2005年當上了埃塞俄比亞衛生部長,領導著衛生部系統20多萬工作人員。當時,他僅30歲。

譚德塞的理想是用有限的資源服務盡可能多的人。「全民健康覆蓋」是他在衛生部長7年任上的願景。他注意到,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可負擔、合理、公平的衛生健康體制,建成了全球建大規模的基本醫療保障網,醫改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經驗值得借鑒。後來他說,自己曾仔細研究過中國初級保健衛生模式,對保基本、強基層、連機制的做法很讚賞。他也積極改革埃塞俄比亞衛生部門,採用新業務流程,實施平衡記分卡,加強了規劃與問責,改革涵蓋從人力、藥品供應、信息管理到疫情防範的方方面面。在他任上,埃塞俄比亞建起了3500個醫療中心和1.6萬個醫療點,增加了3.8萬名衛生工作者,並擴大了醫療保險覆蓋面。2011年,他因在公共衛生領域的貢獻而獲得吉米和羅莎琳•卡特人道主義獎,是首位獲此獎的非美國人。2012年,他被倫敦衛生與熱帶醫藥學院授予榮譽研究員,並入選《連線》雜誌「將改變世界的50人」榜單。

就在這一年,譚德塞當上了埃塞俄比亞外交部長。他領導了「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議程」的談判工作,193個國家承諾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資金。譚德塞還是「全球基金」和「遏制瘧疾夥伴關係」組織主席,為這兩個組織籌集到了創紀錄的資金。

2017年,譚德塞當選為世衛組織第一位來自非洲的總幹事。他的當選,被認為有利於讓世衛工作更貼近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允其有助於遏制艾滋病、肺結核、瘧疾等傳染病在非洲的蔓延。當年,世衛組織發佈的《世界瘧疾報告》顯示,2016年瘧疾發病率較上一年有所回升,90%的瘧疾病例和91%的瘧疾死亡發生在非洲。

2016年,瘧疾奪去了44.5萬人的生命。譚德塞表示,瘧疾降低生產力,削弱經濟增長,而全民醫保是確保所有社區都能獲得相關醫療服務的最佳途徑。他也表示,中國的科技創新有助於抗瘧鬥爭,比如以青蒿素類為主的複合療法就被世衛組織推薦為抗瘧首選方案。

在長期的工作中,譚德塞瞭解中國醫務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奉獻精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說:「我向中國的醫護人員,特別是在湖北省的醫護人員致敬。你們在巨大壓力之下,不僅在照顧患者,還在為針對新冠肺炎的科學分析搜集數據。全世界感激你們為找到最好的治療辦法和防止病毒蔓延所作的努力。」

「中國扎扎實實的做法應該得到稱讚」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嚴峻形勢,身為公共衛生專家的譚德塞冷靜而專業地應對著。

2月5日,世衛組織宣佈推出2月至4月的防範和應對計劃,以防止疫情的進一步擴大,並保護衛生系統薄弱的國家。譚德塞說,自己最大的擔憂是,目前有些國家沒有檢測系統,即使病毒出現也無法發現感染者。因此,迫切需要支持薄弱的衛生系統。

2月6日,世衛組織宣佈將舉行圍繞新冠肺炎防治的全球研究和創新論壇,邀請科學家們査明知識缺口,確定研究重點,加速提供最急迫的科學信息和醫療產品。譚德塞說:「利用科學的力量控制疫情極為重要。我們需要儘快解決一些問題和開發出工具。世衛組織正群策群力,發揮重大協調作用,努力彙聚科學界力量,確定研究重點並加快進展。」

2月11日,為期兩天、由全球400多名科學家參加的論壇正式召開,商量研發路線圖。譚德塞說,開發疫苗和療法是研究議程的一項要內容,但需要時間。第一個疫苗可能在18個月後才能投入使用。所以,今天必須全力使用現有各種武器對付這一病毒。而現在可以采用許多基本公共衛生干預措施預防感染。

當時,中國境內因新冠肺炎死亡者已經過千,在中國以外有24個國家出現數百病例。譚德塞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報了情況,決定調動整個聯合國系統的力量抗擊疫情。由世衛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邁克•瑞安領導的聯合國危機管理小組當日成立,以通盤協凋聯合國系統的應對行動。

也是這一天,譚德塞宣佈將新冠肺炎正式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英文縮寫COVID-19,其中CO代表Corona(冠狀),VI代表Virus(病秦),D代表Disease(疾病),19指發現此病的2019年。他強調,根據世衛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商定的命名指南,要找到「既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又容易發音,並且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正確的命名很重要,可以防止使用不準確或汙名化的名稱,還提供了今後任何冠狀病毒疫情的標準命名格式。

譚德塞更是有感而發:甲型H1N1流感曾被稱作豬流感,造成埃及屠宰了境內全部的豬。其實,這種流感病毒是由人而非豬傳播。「中東呼吸綜合征」這一命名含有地區信息,也帶來了地域歧視。現在有人用「中國病毒」「武漢病毒」來稱呼新型冠狀病毒,因此世衛組織的正名來得很及時。

此時,有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無視中國抗擊疫情的巨大努力,借疫情無端攻擊中國。譚德塞表示,將科學政治化沒有任何幫助,疾病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他說,中國迅速分離出病毒,進行基因測序,立即同世衛組織分享,有助於其他國家研發病毒測試工具,發現感染者。中國採取了大規模措施,包括武漢「封城」,以阻止疫情擴散。這都是在幫助其他國家防疫。他坦言,世衛組織讚揚中國舉動的時候有很多壓力,但正因為有壓力,才不能隱瞞事實。「中國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要求我們讚揚。這就是事實。我們都持同樣的觀點,因為中國扎扎實實的做法應該得到稱讚。」

譚德塞特別強調「機會之窗」,並稱新冠病毒為「頭號公敵」。「我們要對全世界說,應認真把握面前的機會之窗。這個機會是中國在武漢和其他城市採取的嚴峻措施提供的。但我不認為這種狀態會持續很久。所以,我們必須利用這一『機會之窗』。我們必須同仇敵愾,戰勝這一共同的敵人(病毒)。」

(邊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