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誰來建?

面對科技革命周期調整、新冠疫情流行帶來的挑戰,發力新基建擴大有效投資是既定方向,但新基建的內涵外延正不斷變化,直接「大水漫灌」可能幷不如「精准滴灌」有效。

新基建必須要投,但錢從哪里來,成爲啓動新基建直接面臨的問題。

綜合這些年來上海、深圳、武漢、合肥、蘇州等城市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資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經驗得失,新基建最終要靠政府、科研院所、各類市場主體「一起出錢、一起出力」,關鍵則在於儘快構築起「新基建生態」,形成「一起投」的良好氛圍。

投資渠道之爭

新基建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專業要求高,普遍共識是不能像過去一樣「閉著眼睛投」,而圍繞如何投,當前大致有以下三種觀點。

大多數觀點認爲,財政資金仍將是新基建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比如,財政部提出「壓縮政府經常性支出」「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通過壓减政府維持自身運轉的規模、增加資金使用的效率,來爲基建投資提供更充沛的資金。

但要看到,2019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23.89萬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達到9.14萬億元。按照預測,未來新基建的規模大約是25萬億~50萬億元,財政資金仍要當好「主攻」。

因此,有觀點提出,可以考慮突破赤字率3%的限制,額外增加投向新基建的資金。但要看到,2019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共有19萬億元,增速回調到3.8%,收支平衡已經面臨很大壓力,加之新基建公益性要低於傳統基建,財政投資走這條路,便要有新意。

第二種觀點是,新基建的錢從地方債來。2014年財政改革以來,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地方債籌集資金。由此,地方債一躍成爲了地方政府重要的資金來源。最近,不少省份紛紛將新基建列入專項債投資清單,債務規模大幅擴容。有統計顯示,2020年地方專項債規模預計達到3.5萬億元。

但要看到,除了個別省份市外,當前不少地方政府的債務水平已經「水漲船高」,2019年底,全國地方債餘額2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約等於GDP的56%~70%,債務規模再擴張的空間有限,加上疫情衝擊,各種開支用度大幅增加,新基建主要依靠債務支持的壓力不小。

還有不少人持第三種觀點:新基建要靠市場化運作,依靠社會資本、民營企業等來投。供給側改革以來,隨著我國基建內涵變化,企業開始立足基建與産業化結合,在通信、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通過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形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爲適應需求變化,不少互聯網頭部企業也紛紛布局新基建,比如阿裏提出未來3年投資2000億元,用於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要看到,儘管這類新基建在基建投資規模中的占比在逐漸提升,但總體貢獻仍然較小,且落地有待時日。由於新基建前期技術研發支出大,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可觀的財務收益,市場主體投資往往容易陷入「熱情很大、呼聲很高、落地很難」的困境。由於缺乏有效引導,從觀望到落地參與成爲關鍵梗阻。

構築生態圈是前提

放眼國內外,大型信息、創新、科技基礎設施投資一直是個難題。研發投入大、難以産業化、公益性與産業屬性界定模糊等,對財政、金融機構、融資方式、市場主體等均提出了不同要求。疫情發生以來,隨著各方面對新基建概念、範圍、目標認識越來越明晰,「錢從哪里來」的答案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近日,國家發改委提出將加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頂層設計。這很關鍵。不論是短期穩經濟、中期促轉型,還是長期謀創新,都離不開新基建,但新基建不是個「筐」。從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信息領域,到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領域,再到納米、生物醫藥、碳化矽等科技領域,僅憑政府、企業、用戶一己之力注定難以破局,讓任何一方承擔主要投資責任,都會面臨不小的風險與挑戰。

正確打開方式或許是:針對某一特定領域新型基礎設施集中攻堅突破,跳出單純的「基建思維」或「産業思維」,不再就基建談基建,就産業談産業,而是通過二者的貫通,讓政府引導多家科研院所、市場主體,組建形成特定新型基礎設施領域的一個個「發展聯盟」——政府財政支持引導,龍頭企業牽頭主導,參與合作的主體均可使用政府和主導企業提供的關鍵技術、設施或工藝,但必須負責完成關鍵環節之外的投資,共同推動實現産業化或批量應用。

具體路徑是:政府對龍頭企業進行財政資助或减稅,但企業必須將所得資金與科研院所一道,用於支持人才建設、設備和工藝研發,研發成果可以供合作企業進行産業化。蘇州工業園區政府出資引導構築的納米産業生態圈、美國紐約州投資構建碳化矽製造工藝合作聯盟等,都屬於這一類型的典型探索。

變「要誰投」爲「跟誰投」

千頭萬緒需要直搗中軍,千難萬難貴在打好主攻。在可預見的未來,新基建的出發點和落脚點都在於要催生出新一輪的主導科學技術突破,帶領全球經濟走出衰退,進入新的繁榮周期。

因此,基於戰略意識、國家意識和危機意識,要在明確投資方向的基礎上,摒弃「賺快錢、高收益」時代常見的「投什麽、要誰投」的傳統概念,摒弃「放開市場准入、吸引社會資本」的簡單藥方。

在實際操作中,應重點以創新爲目標、以政府爲引導、以市場爲主體,遵循市場運作規則的「整體設計」,通過構築生態圈,輔以試點示範、合規指引等方式,切實推進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協同跟進,激發出「我要跟你投」的活力,推動實現基礎設施、技術創新、融合應用的共同發力狀態。

(潘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