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澳疫情已受控應恢復正常通關 劉紹滿

澳門經過近五個月來的第一波、第二波新冠疫情的「洗禮」, 特別自珠澳出入境口岸被「封關」至今,令整體經濟收益進入「解放前」或處於「冰封期」,且社會問題也不斷呈現。可幸目前粵澳兩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兩地已全面復工複產複學。粵澳兩地「一把手」近日雙方會面談亦到推動防疫合作及便利粵澳兩地通關的安排。社會最大的聲音就是期望儘快恢復正常通關,並認為現階段是有條件恢復通關措施,若內地有關方面再沿用現時的思維去處理珠澳通關,恐怕會給澳門經濟民生帶來嚴重影響,與大灣區的建設融入格格不入,更甚至會因疫情造成的社會問題,而影響澳門「一國兩制」事業的穩健。既然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粵澳兩地疫情已處於穩定可控的狀態,澳門超過六十天沒新增病例,且廣東省亦屬於低風險地區,特定人士通關已有個月多並沒有發生任何疫情個案,還有健康碼及核酸檢測的科學性的保障為基準,筆者認為有條恢復粵澳正常通關措施,加快推動兩地的經濟社會正常運作。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本澳旅遊業,博彩酒店旅遊業已基本「停頓」,其他各行各業都處「吊鹽水」或「倒閉」狀態,社會失業率亦不斷上升,社會民生問題不斷呈現。特別是本澳主要依靠博彩旅遊服務出口帶動,如今近乎「凍結」的客流,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對不少中小微企而言,這一波打擊確實致命。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在記招提到當疫情過後,盡快向內地爭取重開自由行,讓業界仍看見一絲希望,寄望疫情盡快過去。按目前形勢,希望內地可於六月重開港澳自由行,下半年賭收有望低位回升。而近日再有好消息,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前往廣州與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會面。賀特首並向廣東省當局介紹澳門近月來的疫情防控措施,並指出目前澳門疫情可防可控且防控情況理想。他指「特區政府將持續關注疫情發展,堅持不懈地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防控工作,鞏固疫情防控成果,並感謝廣東省政府對澳門防疫抗疫工作的支持。在會面中亦談到兩地通關事宜和推動防疫合作及便利通關的安排,相信兩地回復正常通關後,將有利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雖然是次雙方都不公佈具體通關的時間表,但是筆者相信「好事將近」,特別兩地疫情已受控,完全是有條件加快放寬通關措施,儘快恢復兩地居民生活、工作及學習與經貿的往來。

由於粵澳兩地疫情已明朗及處於可控的狀態,社會對粵澳兩地之間出入境限制通關的聲音不斷。尤其,自廣東省各項出入境管制措施實施以來,除幾類特定豁免人士外,大部分澳門居民入境廣東均需要集中隔離十四天,但仍然有不少居民因通關限制所造成的生活、工作、學習、看病等方面的種種不便。有意見認為,現時各項出入境管制措施已經實施四個多月,本澳許多企業面臨生存危機,粵澳兩地居民希望恢復正常通關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本澳已將近兩個月沒有新增新冠肺炎個案,且粵澳兩地已實現健康碼互認及核酸檢測結果互認的情況下,希望粵澳兩地政府加強溝通協調,逐步放寬通關措施,盡快取消十四日隔離的規定,實現粵澳兩地居民憑核酸檢測合格證明及健康碼綠碼即可正常通關,為企業脫困,為居民解憂。因應粵澳兩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加上復工及復課等狀況,現時已豁免粵澳兩地部分人士通關不用隔離十四天,但此部分人士畢竟是少數,尚有大部分本澳居民前往內地,需要進行十四天的隔離,除了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更阻礙了不少居民處理緊急事務,如進行緊急手術、奔喪等。過去疫情處於嚴峻階段,實施有關舉措以達到防控疫情擴散,確有其必要性,惟現時澳門已近兩個月未有新增個案,廣東省防控疫情工作也十分出色,可見有條件放寬。特別是,本澳已連續近六十天沒有新增確診個案,廣東省目前防疫情況亦較理想,兩地疫情在可控情況下,建議可先因應核檢能力和防疫條件逐漸放寬兩地通關,減少本澳經濟壓力,促進社區復甦,減低對有需要進出兩地而未能豁免隔離的居民所造成的影響。

可見,社會對恢復粵澳正常通關呼聲日益高漲,有意見並指出,粵澳兩地疫情防控措施顯著,希望粵澳兩地先行恢復正常通關,並視發展需要,逐步擴大出入境管制的豁免群體至更多城市,以應對全球新冠疫情防控新常態。並認為在可見的未來一段時期,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都無法完全消除,出入境防控措施不應一刀切,要平衡疫情防控及社會發展需要。因應疫情防控需要,珠澳兩地實施有限度通關近三個月,對需要跨境工作、求學的澳門居民影響尤甚,當中絕大部分都是無力承擔澳門高昂樓價的基層弱勢家庭。打造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是國家規劃好的政策,全面深化粵澳人文經濟往來十分重要。甚至有意見認為,現時澳門居民進入珠海不是以健康狀況為首要依據,而是以有沒有珠海居住證等為要件,實難理解。疫情未來會否反覆存在,專家目前均無定論,一旦疫情常態存在,內地有關方面再沿用現時的思維去處理珠澳通關,恐怕會給澳門經濟民生帶來嚴重影響,與大灣區的建設融入格格不入。也有聲音期望無論粵澳防疫或其他領域的協作機制,宜由中央領導作出更適切的協調和參與,廣東、珠海、澳門站在不同角度,對問題持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故宜由中央為確保「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戰略需要作出協調、傾斜。同時,因澳門已長時間沒有新增病例,應加快推動合理通關。有團體則呼籲粵澳兩地政府加強支援需要跨境生活的群體,並早日恢復正常通關,確保社會經濟文化各領域得以持續發展。

其實,因疫情突然爆發,內地日前作出通關管控措施是必要和可以理解,很多聲音認為管控措施應根據澳門疫情實況和珠澳的連體特點來決定。議員黃潔貞日前則認為,目前本澳居民有不少居住在鄰近的內地城市,或每天來往兩地工作,自新冠疫情後,兩地出入境措施不斷調整,隔離措施令跨境居民的工作生活受到影響。期望在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順應跨境居民訴求,可先行落實恢復鄰近內地城市的正常往來,讓這部分居民生活重回正軌。現時兩地疫情穩定,雖然近日香港再次出現本地感染個案,但港澳早在三月至今都有實施出入境限制措施,出入境旅客都需要進行十四天隔離。因此,香港新增病例不會提高本澳風險。再者,粵澳兩地健康碼已實現互認;兩地已有足夠核酸檢測能量,同時,跨境學童及持有珠海居住證等本澳居民、外僱已經放寬出入境管控,亦無出現異常,上述情況都反映兩地具備恢復通關的條件。在持續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工作基礎下,應逐步恢復兩地居民的生活與往來秩序,建議粵澳兩地政府加快協調有關通關事宜,先將現時珠澳兩地放寬七類特定人群,以及協助奔喪或就醫等情況的居民出入境政策,延伸至大灣區其他城市。下一步再落實恢復澳門與大灣區城市,以及內地低風險省市間的正常往來。議員梁孫旭建議粵澳兩地於疫情可控情況下加強協商,因應本澳及內地核檢能力和防疫條件逐漸放寬兩地通關,將會是兩地居民的「福音」。他認為即使兩地通關政策放寬,為防止輸入性個案和加強防疫,相信對所有出入境人士都會實施病毒核酸檢測。當局在汲取早前針對外僱及局部居民的核檢經驗,未來一旦通關政策放寬,預計接受檢測人數將大幅增加,相關部門在場地和檢測的安排上須做好事前準備,盡量減少對居民及旅客造成的不便。同時協調好工作量,避免前線人員承受過大的壓力。

澳門是一個旅遊城市,入境遊客對博彩業、相關中小微企、出口服務在澳門GDP和稅收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目前澳門某程度而言處於「孤城」狀態,各項出入境管制措施實施至今已經4個多月,令旅客人流絕跡,許多企業因此面臨生存危機,保居民就業的困難與日俱增,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況亦令人堪憂,逼切需要恢復粵港澳之間的便利通關,亟需尋求國家的支持以恢復基本生機。正如有學者所言的,有話說,「解鈴還需繫鈴人」,從疫情至今,市民認為澳門經濟和就業受到影響的原因就是疫情導致的關口不能暢通,此時,需要當局根據澳門已近六十天沒新增病例,以及珠海同樣多日沒有新增的現實,應要主動和廣東省甚至中央政府溝通,請求對澳珠口岸採取更加靈活的管理措施,並逐步有計劃有措施的實現復原,為澳門經濟的全面復甦,不讓就業人口失業,做好有效而與時俱進的鋪墊。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議員施家倫日前認為,各項出入境管制措施實施至今已經4個多月,許多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保居民就業的困難與日俱增,逼切需要恢復粵港澳之間的便利通關。澳門已經近兩月沒有出現確診病例,在核酸檢測合格前提下,珠澳各口岸要盡快面向澳門居民和國內低風險地區旅客開放,不應該綑綁粵港澳同步恢復通關在新冠肺炎疫苗和特效藥未研發成功和普及之前,人類只能與病毒共存,這將會是一段時間內的新常態。他認為必須圍繞「非常態下的新常態」,盡快建立起完善的常態化防疫策略和生活模式。他指出,常態化防疫策略最重要是科學嚴謹、實事求是、靈活高效,根據疫情風險程度及時做出動態調整,澳門已經近兩月沒有出現確診病例,粵澳之間的聯防聯控措施要加快適應目前的「新常態」,在核酸檢測合格前提下,各口岸要盡快面向澳門居民和國內低風險地區旅客開放,不應該綑綁粵港澳同步恢復通關。恢復粵澳通關涉及多個層級的溝通、粵澳防疫措施的協調乃至技術銜接,準備工作較複雜。日前行政長官帶領多位主要官員親赴廣州與粵方領導磋商,表明粵澳雙方正在努力推動恢復通關的工作,相信很快會有好消息傳來。

因此,當前,粵澳兩地的疫情基本穩定及可控,是時候儘快恢復粵澳兩地通關正常化了。雖然澳門政府為應對疫情,分別在3月和4月先後兩次修改財政預算,共涉及動用財政儲備超過500億澳門元,推出多項抗疫紓困措施,爭取「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紓困措施只能暫時「止血」,要實現經濟復蘇,開放人流是提振經濟的關鍵,正所謂「路通、財通」,只要能逐步恢復通關正常化,澳門的旅遊相關產業就能逐步走出穀底。特別是目前澳門採取的「嚴防輸入」的管控措施已經與內地形成「閉環管理」的現狀,以及澳門本地連續多日零確診的積極防控成果,現時粵澳兩地的核酸檢測及健康碼均可認真,有條件加快恢復粵澳兩地通關正常化。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兩地也應繼續做好相關有效的聯防聯控機制,保持防疫效果,促進兩地各項經濟活動儘快重回正軌復甦,對兩地社會經濟發展發揮「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