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赴寧夏考察 謀脫貧衝刺著力點

【中新社北京6月11日電】2020年全國兩會結束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首次國內考察,選擇距北京千里之外的寧夏。

觀察認爲,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進入衝刺階段,習近平此次考察意在由“點”及“面”,由當下到未來,謀劃脫貧大事,一方面爲衝刺階段掃除難點、盲點、堵點,明確著力點,另一方面爲貧困地區脫貧後如何高質量發展厘清方向,注入信心。

這是20多年間,習近平第四次赴寧夏考察。公開報道顯示,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第一次來到曾經“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被那裏的貧困狀態所震撼。他主導實施坡地改梯田、打井窖、吊莊移民等扶貧措施,改變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命運。

2008年、2016年,習近平又先後兩次到寧夏考察。2016年考察期間,他曾說這樣一番話:“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

此次全國兩會結束後不久,習近平直奔西北,考察的第一站便是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目前還有20戶50人未脫貧的生態移民村。

在村扶貧車間院內,習近平指出,興辦扶貧車間目的是扶貧,要堅持扶貧性質,向困難群衆傾斜,多招收困難群衆就業。

在村民家裏,習近平詢問還有什麽困難、對今後的日子有什麽打算,他强調“鄉親們搬遷後,更好生活還在後頭”。

在聽取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後,習近平强調,要堅决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一鼓作氣、盡銳出戰,確保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戴焰軍認爲,現在距打贏脫貧攻堅戰“交卷”期僅剩半年時間,習近平親赴“督戰”,一方面釋出針對突出問題要“精準”施策,另一方面表明在收官階段“全力以赴”的態度,儘管當前受到疫情影響,仍要“盡銳出戰”,兌現承諾。

外界注意到,習近平考察行程中,還專門前往多個民族共同居住的社區。習近平說:“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我們都是携手幷進。這體現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也體現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常健告訴中新社記者,過去70年,各族民衆在國家建設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的是“一個民族也沒有少”;70年後,中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民族携手共同邁進全面小康,總書記强調“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表達出不會丟下一個貧困民衆的執政情懷,這會更加凝結各族人民的信心與動力,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畫下最大同心圓。

有學者認爲,習近平在寧夏發表講話時,不僅強調“現在”怎麼做——“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更明晰“未來”如何做——“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要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保持現有政策總體穩定,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習近平說。

今年3月6日,習近平在决戰决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就曾强調,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是次會議,習近平指出,要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减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總的要有利於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有利於實施精準幫扶,促進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戴焰軍分析,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實爲貧困地區在脫貧後謀劃出一張高質量發展藍圖——不僅立足當下,更為謀劃長遠。

在弘德村的扶貧車間,習近平指出,企業參與興辦扶貧車間,體現了先富帶後富,很有意義。

在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習近平强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鄉親們持續獲益……

在受訪學者看來,跨越20多年光陰,習近平在一個特殊時期遠赴寧夏,深入農村、社區、防洪工程、農業産業園區等調研,就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决戰脫貧攻堅等做出最新部署安排。如果將這次寧夏行放置一個“雙决”的歷史背景下觀察,通過“决戰”,啃下硬骨頭,將爲前行的中國注入信心,繼續按既定節奏,做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