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菜單」裡有什麼?

民以食爲天,治大國亦如烹小鮮。

中國人的食物裏,常常包含著鮮美的滋味和情感的故事。比如2013年,習近平來到一家包子鋪,要了二兩猪肉大葱包子、一份炒肝、一份拌芥菜,自己買單、端盤子、取包子,帶火了「主席套餐」。這就是一頓親民飯。

可把我吃香了」——習近平愛吃百姓飯

習近平是陝西富平人,又在梁家河插過隊,所以最經常吃的是麵食。

1973年,延川縣委抽調習近平到趙家河大隊駐點。習近平在趙家河吃的第一頓飯,是在聶瑞蘭大嫂家吃的熱湯麵。當時,每戶一年才分到幾斤白麵,聶瑞蘭一直沒捨得吃。習近平來了,她就把這些白麵拿出來,給他煮熱湯麵吃,還打了一個鶏蛋。

習近平走後,聶瑞蘭才發現碗底下壓了一斤二兩糧票和三毛錢。這可超過了熱湯麵幾倍的價值。

除了白麵金貴,那個年代,大米也不經常能吃上。

習近平插隊時和李印堂關係很好。他在銅川當工人,有一次回家,帶回來一兩斤大米。李印堂母親把這大米細細地洗乾淨,蒸了一鍋噴香的白米飯,讓他趁熱趕緊給習近平送去。這是習近平插隊七年吃過的唯一一碗白米飯,他激動地說:「可把我吃香了!」

2015年,習近平回到梁家河,看到梁家河生活條件更好了,白米飯也早已不是稀罕物。吃飯時間,習近平和當年的「小夥伴們」圍坐在一起,那天的午飯,有油糕、羊肉、鶏肉、酸菜、餄餎、南瓜……都是地道的陝北農家飯。他還用那大海碗,吃了滿滿一大碗羊肉。吃完以後,他說:「咱們這羊肉還有沒有了?我離開咱梁家河這麽多年了,走到哪里也沒吃到過這麽香的羊肉。」

不僅在梁家河,習近平在各地任職時,吃老百姓的「土飯」都吃得很香。

在寧德時,習近平有一次去福安縣的阪中佘族村調研。佘族待人最高的禮節是吃「糯米榯」,就是大米煮熟,合著花生、芝麻一起做成團,取個「時來運轉」的好兆頭,吃的時候要用手抓。怕他不習慣,別人要給他拿一雙筷子,他說:「那怎麽行?人家用手抓,我們也用手抓,你拿了筷子不是讓人家覺得,你當官的吃東西都和老百姓不一樣麽。」說著他就也跟大家一樣盤腿坐在那裏,抓起一塊,放進嘴裏,還連連向佘族的群衆竪大拇指,說很好吃。

「就這些啊,多了就沒有了。」——習近平飲食很樸素

習近平愛吃「土飯」,因爲他自己的生活就很樸素,這還要從他的家庭說起。

王幼輝是習近平在正定的老同事。一次他去北京開會,習近平留他在家裏吃飯。「我倒想嘗嘗副總理家的飯是什麽味道。」王幼輝想。當時習近平對服務員說:「告訴厨房,今天有客人來了,多加……」說到這兒,他心裏又想肯定是吩咐多加兩個菜,結果習近平說的是:「……多加一副碗筷。」

吃飯時,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也在家。飯上來了,是陝西的米粉面,「吃起來酸溜溜的」。飯後習近平讓他舀一碗湯喝。他一看那個鍋裏,是鶏湯,但是湯燉得非常淡,沒什麽味道。他心想,這頓飯吃得可真簡單啊!

王幼輝到省裏工作後又回正定看習近平。習近平就自己掏錢買了兩個罐頭,又抓了兩把米,放在一個很小的鋁鍋裏蒸米飯。最後蒸出來就是每人一碗飯。習近平說:「就這些啊,多了就沒有了。」沒有湯,他們就一人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在外工作不在家吃的時候,習近平最常去的地方是食堂,但是有時誤了飯點,也有可能吃不上,只能自己隨便做做。

有一次,習近平剛從鄉下趕回來,食堂只剩一點菜,饅頭徹底凉了,也沒有湯了。他就打了一個菜和兩個饅頭,就坐在那兒吃了起來。還自己做了一碗「湯」,其實就是倒了一大碗熱水,往裏面放了一點點醬油。

正定縣委和縣政府也搞過「小灶」,其實就是騰出一間空房,擺上桌子椅子,讓領導們在屋裏吃飯,讓服務員把飯菜給他們端過來。習近平去了一次,就再也沒去,以後還都拿飯票和大家一起排隊。別人問他,他只是淡淡地說:「咱們都是一起工作的同志,我爲什麽非要到那兒去吃。」

習近平在正定時,因爲工作忙,他也經常來不及到食堂吃飯。要是食堂關門了,就到外邊買一點兒。如果是冬天,拿回來也就凉了。凉飯也沒有的話,他就在辦公室吃點餅乾、罐頭。有時候連方便食品也沒有,他就餓一頓。

長期下來,習近平就得了胃病。醫生檢查之後,說他這個情况必須得住院。他一共住了4天院,也沒休息,還在病房裏開會、安排工作。

後來他去厦門條件好一點了,工作也更加忙碌,秘書還是給他買過很多「快熟面」(方便麵)。

習近平2012年考察河北阜平時的晚餐菜單,4菜1湯(紅燒土鶏塊、阜平燴菜、五花肉炒蒜苔、拍蒜茼蒿、冬瓜丸子湯)。

習近平在飲食上的這種樸素一直延續到現在。

2014年,習近平專程來到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出席在這裏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午飯依舊樸素:紅米飯、南瓜湯、觀音菜、炒烟笋……當年滋養了工農紅軍的粗糧野菜,也擺上了習近平和會議代表的餐桌。

同年,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設家宴款待連戰伉儷。由於兩人都是陝西老鄉,習近平特別準備了陝西泡饃、肉夾饃以及biangbiang面。

「我把飯錢交了」——習近平刹住公款吃喝

不論在哪里吃飯,習近平一定會惦記把飯錢交了。

一次,習近平去正定西兆通公社聽取彙報,還是在食堂吃的飯。吃飯的「桌子」,是公社院裏的一塊水泥瓦,下面支著幾塊磚頭。沒有椅子,他們就蹲在那兒吃,一邊吃一邊喝白開水。吃完,習近平說:「我把飯錢交了。」當時吃了兩個饅頭是8分錢,炒白菜是1毛錢,一共1毛8分錢。習近平如數交了飯錢。

2014年,習近平重訪蘭考,午飯吃的蘭考大刀面,開封小籠包和白米飯,還有四菜一湯:乾煸菜花、中原大燴菜、紅燒羊肉、香菇燒牛肉和冬瓜排骨湯。飯後,習近平依然如數交了飯錢。

2014年,習近平在蘭考考察時的餐費收據,按照當時的收費標準和用餐次數交納了餐費,合計160元整。

如果有朋友來了,習近平也很少到招待所請他們吃飯,即使有也都是自己掏錢。大多數時候,他都是買幾個罐頭和菜在他辦公室招待這些朋友。如果趕上周末,還會和朋友喝兩杯酒。也有的時候,他只是去食堂打兩個菜,但肯定也會自掏腰包。

正定縣委規定,不允許用公款招待客人。但《正定翻身記》刊登出來以後,記者來得多了,吃飯問題就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他說:「記者確實是‘客人’,這沒錯,但他們下來可是幹工作的。應該讓他們吃頓便飯。」

大家都覺得習近平說得有道理。習書記又規定了三條招待準則:第一,禮貌待人。第二,不能浪費。第三,工作餐只允許一人陪客,其他領導幹部、工作人員,誰也不能陪同。開始請記者一人吃一碗水餃。後來又改爲吃正定的一些小吃,像餄餎面、豆腐腦、燒餅等,既便宜又可口。

如果他陪同外面來的客人吃飯,連他自己那份,帶客人那份,全都是他掏錢,而且不要還不行。不該公家出的錢,他向來是「斤斤計較」。

當時在全國還沒有先例,正定搞的這項工作有開創性。習近平又做出規定,機關幹部、事業單位幹部不准用公款吃喝,單位之間也不准互相宴請。

後來在寧德基層調研,他也是按慣例吃食堂、交伙食費,每次由秘書和當地結賬,每半個月他再和秘書集中「結算」一次。一頓午飯基本就是吃碗麵條,如果菜做多了,他不吃,還會提出批評,讓他們拿下去。

1989年3月,他牽頭制定了《關於地委、行署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的若干規定》,主要包括12條,其中一條就是下基層不准大吃大喝,要嚴格要求按接待標準辦伙食,按規定繳納伙食費。

這種節約精神在習近平日後的治國理政中也有所體現。

2013年,他在對《網民呼籲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材料中批示:各級黨政軍機關、事業單位,各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各級領導幹部,都要率先垂範,嚴格執行公務接待制度,嚴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堅決杜絕公款浪費現象。

習近平的「菜單」裏都有什麽?無非是些家常菜。但這些菜裏,我們看到了習近平爲民的初心、簡樸的衷心和廉潔的決心。

(司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