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建「旅遊氣泡」宜早不宜遲 鄒玖勝

澳門已連續兩個月沒有新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要求早日恢復通關呼聲越來越多。日前終迎來好消息,部分合資格的澳門居民可免隔離入境珠海,反映粵澳兩地的出入境限制正有序逐步放寬,對澳門居民、企業都是好消息。惟澳門作為開放型經濟體,亟需旅客支持。經濟回復,需自由行、旅行團相關政策措施重啟,政府有必要及早研究建立「旅遊氣泡」,在常態防疫、抗疫下逐步重啟旅遊業。

據瞭解,旅遊博彩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澳門歷年財政收入的80%以上來自旅遊博彩業,40%以上的就業人口分佈在博彩及其關聯產業,近年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出的亮點產業都是以博彩業為核心上下左右的衍生產業鏈。由於小微和單一的博彩旅遊產業結構,澳門經濟資源、消費人群和服務市場高度外向依賴,特別是內地。內地是澳門旅遊博彩業最大的客源地,回歸20年來,澳門遊客總量增長400%,其中70%客源來自內地。例如2019年全年有超過3940.6萬旅客入境澳門,比2018年的3580萬上升約10%。當中以內地旅客占大多數,約有2800萬人次。由於對內地的客源依賴,內地經濟環境變化、出入境政策調整等,都會對澳門經濟造成較大影響。而2002-2003年SARS期間,澳門剛剛開放賭權,新的博彩場所還在興建中,內地尚未推出赴港澳個人遊政策,澳門旅遊業尚未形成對內地遊客的依賴,因此影響不大。此次疫情爆發,內地採取了較嚴的人員流動管控舉措,暫停簽發內地居民赴港澳旅遊簽注(包括團隊遊和個人遊),等同於澳門的經濟命脈被暫時掐斷,此舉對澳門經濟影響極大。以春節長假期間為例,以往均是澳門旅遊博彩及相關行業興旺營業的黃金時段。如2019年春節黃金周內地赴澳旅遊人數超過120萬,國慶黃金周內地赴澳旅遊人數超過90萬。而今年由於疫情,澳門新春黃金周整體出入境人數同比下降61.3%,整個澳門人煙稀少,旅遊博彩場所空蕩冷清,損失慘重。而單就旅遊業方面,今年第一季入境旅客同比減少百分之六十八點九至三百二十一萬九千一百七十人次,旅客總消費(不包括博彩)按年減少百分之七十點四至五十點一億澳門元,人均消費下跌百分之四點八至一千五百五十五元,旅遊相關行業如履薄冰。

為助受疫情重創的旅遊業復甦,政府早前公佈將分階段推出措施,支持本地旅行社業界,強化澳門安全宜遊形象。按照計劃,第一階段啟動支持澳門本地業界及海內外預熱宣傳計劃;第二階段將根據疫情的發展,在部分地區的出入境政策恢復後展開宣傳工作,向過夜旅客提供免費半天遊;第三階段視國際市場的恢復情況制定復蘇預案,重點推出對航空、海運、跨境陸路巴士等交通網絡上的優惠措施。相關計劃具有前瞻性,未來將有助吸引旅客來澳,但仍需要配合開放出入境政策。

因此,除了上述三個階段的旅遊復蘇計劃,特區政府目前也在與旅遊業界溝通,構思澳門本地遊和橫琴遊,助力提振經濟,例如會推出舊城特色老舖遊、文化歷史遊、世遺景點遊、民生體驗遊等,並會延伸至路氹及橫琴。「本地遊」項目以不同主題作賣點吸引市民,既可滿足不同群體市民的需要,又能刺激旅遊內需,更可增進居民對本澳歷史文化的認識和鄉土情懷的熱愛。日前在社交平臺瘋傳一則「澳門人撐澳門人」消息,內容指為緩解旅遊業受疫情影響,政府推出資助請澳門人免費遊澳門、嘆午餐,活動將在六月中至九月底進行,每名本地人受資助二百八十元。而據導遊業界透露,業界對此計劃積極響應,早前政府呼籲有意帶團的導遊,到相關網站作登記,目前已有約七至八百人登記。預料六月底或七月初開始帶團,日薪為八百至一千二百元不等,計劃將持續三個月。報名導遊眾多,且以滾動式帶團,即有可能三個月只能輪到一次。雖則「有好過無」,但終究幫助不大。現時暫定居民只有兩次參團機會,略感不足。經初步統計,澳門有逾六十萬人合資格報名參團,若減去長者、嬰幼兒、國外留學及工作等人士,連同居民參團意願,三個月共有廿萬人報團已非常理想,但相信目標不易達成。現時一切仍未公佈,相關事宜還有調整空間。雖說該內容與最終版本存在差距,但目前從網絡的反響看似乎會有市場。

有智庫人士就表示,政府推出及開展本地遊資助項目,可謂「及時雨」,能夠在恢復正常通關未明朗的當下,逐步幫扶本地旅遊業界打通「新出路」。本澳居民近月礙於疫情無法遠遊,紛紛前往路氹遠足或深度遊,呼吸新鮮空氣,亦多了機會探索本澳風貌人情,令不少名勝成為新「打卡」熱點。相信政府今次推出本地遊計劃對本澳居民有一定吸引力,建議當局設計旅遊路線時能夠結合現有的論區行賞步行及巴士路線,揀選一些區內有特色,具備故事、趣味和歷史等景點,讓居民通過計劃重新認識自己居住的社區和城市,加深認識和熱愛本土文化,增強對本澳歸屬感。

具體來說,要讓居民參與本地遊活動,必須多想多做,細化步行路線。一般的橫向導賞作用有限,業界於正式出團時,對專職導遊作短期培訓,強化對本地歷史文化尤其世遺知識的認知。在組織暢遊路線方面,宜突出「新、奇、異」三大特點,即開發新的路線、突出奇特之處、跟以往不相同,讓居民打破刻板印象,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綜合提升吸引力。以世遺大三巴牌坊為例,除向居民介紹這幢地標建築的歷史外,更應多層面、多角度闡述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乃至典故等,導賞過程兼融歷史性與趣味性,切忌照本宣科。又以世遺鄭家大屋為例,解構建築特色外,更要深度講述與鄭觀應有關的事跡、人生觀及價值觀等,讓居民尤其小朋友如同置身於戶外學堂,有所啟益。

同時,疫情令公衆更重視健康及生態,當局可順勢推出生態遊、綠色旅遊路線,開拓多元旅遊,為旅遊業界提供一條新出路,未來亦可朝著這方面規劃配套,亦可結合橫琴、珠海等鄰近城市的生態資源,擴大琴澳、粵澳區域旅遊互動合作,促進本澳綠色經濟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其實,多年以來,本地遊都不被重視,一方面是地方細,景點見慣見熟,欠吸引力,另一方面本澳內需不足,與其推本地遊,倒不如爭取旅客生意。無可否認,本澳旅遊資源有待深挖,每逢周末、節假日,居民、外僱傾向離澳消費;訪澳旅客則不外乎博彩、購物、飲食,平均逗留僅一天多。作為歷史文化小城,本地居民「外流」,外地旅客則「快閃」。以前旅客源源不絕湧到澳門消費,包括旅遊業在內的各行各業不愁無客,企業無需思考如何引客,已有大量旅客上門,更不會仔細研究旅遊產品,導致服務、產品品質日漸下降。如今山窮水盡,卻是審視自身旅遊資源的良機,重新檢討包裝,優化一成不變的旅遊產品。

雖然目前暫且未能評估本地遊的效益如何,但澳門作為開放型經濟體,長時間依靠本地遊拉動內需怕是難以為繼。而在新冠肺炎未有疫苗及特效治療方法下,全球旅遊業、航空業難以重返疫情前水準,但考慮到城市需要、經濟發展,政府有需要在防疫、抗疫前提下,有序開放邊檢口岸,讓旅遊逐步復甦,早日適應疫情新常態。

其實,最近有一個概念正逐漸受到矚目,一個結合疫情程度相仿國家,建立旅遊區域的想法,這個概念叫做「旅遊氣泡」。個別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進展的國家,已著手思考如何有效防疫地重啟旅遊業,澳洲、新西蘭正商討構建「旅遊氣泡」,互相開放邊境讓旅客到訪;泰國也正在研究有關措施,據傳媒報道,「旅遊氣泡」名單包括內地、港澳地區等。中國與南韓也已經開始實施,給商務人士專用的快速通關方案。就像區域性的貿易協定,比雙邊的貿易協定有效率,旅遊氣泡範圍越大,它的經濟效益也就越大。根據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資料,有機構研究預估未來將出現兩大旅遊氣泡,覆蓋現在正在形成的小型旅遊氣泡。第一個旅遊氣泡位於亞太地區,包含了像是日本與紐西蘭等,每百萬人只有不到10人確診的國家。第二個旅遊氣泡位於歐洲,這個氣泡的感染標準比較寬鬆,每百萬人有不到100人確診。歐洲氣泡包含了德國,並且橫跨波羅地海與亞得裡亞海。亞太氣泡因為涵蓋日本與中國,將占全球GDP的27%,歐洲氣泡則占8%。一個衡量旅遊氣泡經濟價值的標準,是它們的貿易整合程度,也就是經濟互補的程度。在亞太氣泡中,這些國家平均51%的貿易是與氣泡中的國家進行,在歐洲氣泡中,這個數字是41%。小國能夠透過與大國貿易,而從中獲利最多。而未來這種旅遊氣泡估計會越來越多。

所以,隨著本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進展,澳門除考慮粵港通關外,也要主動與周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進展的國家或地區,及早商討構建「旅遊氣泡」,在常態防疫、抗疫下逐步重啟旅遊業,提振企業信心。

有學者就提出,澳門首階段要重開粵港關口,讓三地合資格、有核酸檢測證明的居民往返流動,加強三地人員、經貿往來,有助澳門經濟復甦。與此同時,政府需要仿傚外地做法,及早主動與其他疫情防控取得進展的國家或地區,探討共建「旅遊氣泡」可行性,逐步提振航空業、旅遊業需求,讓企業看見前景,穩住發展信心,同時保住居民就業,否則作為旅遊城市的澳門,長期沒有客源,企業看不到前景,結業是遲早問題。

疫情未解決前,旅遊業、航空業需求將會被壓抑,特別是中長線旅遊。要知道,全球人流在去年達到高峰,全球航班次數達46億。但在今年4月,航空業只載到4700萬名乘客,這種程度的人員流動,就彷彿是回到了1978年一樣。人流凍結惡化了全球經濟、貿易關係陷入困難、生意被打亂、旅遊業遭到重挫。因此政府想要重建國際連結,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而疫情爆發以來,國際上已有多家航空公司破產或申請破產保護,對疫後復甦帶來不確定性。因航空業不僅是運輸工具,更帶來商務客、一般旅客,也是物流貨運主要運輸途徑之一,對多個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謂牽一髮動全身,各地政府投入钜額資金支援航空業發展有其必要性。

未來一年旅遊業料以短線遊、區域旅遊為主,澳門作為區域內短線旅遊目的地,反而較為有利,關鍵在於政府要及早把握時機,主動構建「旅遊氣泡」,同時推出措施鼓勵航空公司保留澳門航線,結合常態化防疫措施,在防疫抗疫前提下突圍出擊,全方位加快旅遊業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