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導彈危機始末

始而不以為意,突然大吃一驚

據臺灣軍方「國防部情報研究中心」2006年解密的資料稱,1993年中國二炮部隊在江西樂平組建第一個戰術彈道導彈旅,此後幾年間,相繼在福建永安、江西賴州、廣東梅州、浙江金華組建4個導彈旅。除二炮部隊外,中國陸軍也在福建仙遊組建了一個地對地戰術彈道導彈旅。

根據上述資料,金華、永安、梅州、仙遊部署的是射程600公里的「東風-11」型(有資料說只有300公里),而樂平、贛州則為「東風-15」型,射程800公里(有資料說只有600公裏)。兩種地對地戰術導彈都可以隨車機動,前出到廣東、福建沿海發射,射程可覆蓋臺灣全境。

據稱臺灣情報部門很早就得知大陸地對地戰術導彈的發展情况,但最初並未放在心上。1996年以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裝備落後、海軍水面部隊對臺灣海軍並無優勢、戰術空軍裝備甚至遠不如臺灣的軍隊。儘管擁有核優勢,但臺灣方面普遍相信,大陸不會用核武器對付臺灣。而戰術彈道導彈的精度,當時被認為很低,誤差圓半徑達600多米。如果使用常規彈頭,對臺灣軍事目標威脅不大,因此對大陸戰術導彈的部署持輕視態度。當年的台「國防部長」唐飛就曾公開表示,彈道導彈沒什麽可怕,「飛彈又不能占領陣地。」

1995年初,台軍方根據美國偵察衛星情報,首次指稱大陸通過鷹廈鐵路機動「M族飛彈」。當年2月24日,時任「參謀總長」的劉和謙在臺灣三軍大學演講時,首次提到「大陸戰術飛彈威脅」。6月,李登輝以「私人身份」造訪美國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了帶有17個「國號」的演講,被大陸認為是公然宣揚「兩個中國」。

7月18日,中國官方新華社宣布將在21-28日在距離基隆56公里的彭家嶼海域進行導彈演習。21日、22日、24日,解放軍分別從江西鉛山發射各兩枚「東風-15」,均命中481公里外、距離臺灣富貴角北方約70海裏的目標。

1996年臺灣「大選」前夕,解放軍3月8日自永安、南平分別發射兩枚「東風-15」,其中3枚命中高雄外海、一枚命中基隆外海目標區。此次導彈演習和隨後的兩波大規模軍演,使得台逢朝野風聲鶴唳,美國也緊急從波斯灣調遣「尼米茲」航母編隊,和「獨立」號編隊形成台海「雙航母」態勢,大陸軍方也針鋒相對,台海局勢一度十分緊張。

導彈危機讓臺灣軍方從「牢牢掌握海峽軍事優勢」的迷幻中驚醒,綠營抓住民間對「中國飛彈」的恐懼,不斷炒作台海導彈危機,李登輝隨即提出「戒急周忍」,台海兩岸民間接觸急劇降溫。這一方面導致「台獨」在臺灣勢力增長,另一方面,臺灣經濟錯過了大陸經濟起飛的關鍵機會,在東亞經濟角逐中逐漸落伍。

「一切盡在掌握」論調破產

儘管導彈危機後,臺灣軍方表面鎮靜,宣稱「一切盡在掌握」,但私下裏却十分緊張。一些軍方人士表示,對大陸的彈道導彈攻擊,台灣無法防禦,「要打哪里就打哪里,要打多少就打多少。」因此,一方面臺灣軍方成立「整體防空作戰評估小組」,積極向美國求購「愛國者-3」防空導彈,並試圖加入美國倡導的NMD彈導彈防禦體系。另一方面,試圖研製「反制飛彈」,包括重啓被蔣經國叫停的戰術彈道導彈計劃,並發展「雄風-3」遠程巡航導彈等。

導彈危機對美國而言同樣重要。一方面,美國人開始渲染「中國威脅論」,不時誇大中國軍力,並屢屢將「臺灣牌」當作制衡中國的法寶。另一方面,他們也注意到臺灣問題對大陸的敏感性,開始控制臺灣領導人訪美,自李登輝後再無臺灣最高領導人以私人身份訪美。陳水扁「兩國論」發表後,更一度連過境也被嚴格控制。同樣,美國對台軍售也變得格外小心翼翼。

對大陸而言同樣如此。1995-1996年的緊張局勢,讓大陸軍方深感軍事實力的不足,以及軍事裝備、思想理論的落後,導致在隨後的10多年裏,借助經濟騰飛之力大力發展現代化武力。

臺灣軍方一度自誇大陸對台導彈「一切盡在掌握」,是因為他們的「少康二號」情報行動,掌握了在解放軍中擔任要職的劉連昆、邵正中等人。劉連昆1992年11月在下級邵正中策反下加入臺灣軍情系統,向臺灣軍方提供了包括彈道導彈部署情况、參數、機動能力、彈頭情况等重要情報。並在台海導彈危機關鍵時刻通報稱,大陸的彈道導彈是「空彈頭」,意在「威嚇」而非實際攻擊,讓臺灣軍方得以據此作出研判。

1999年3月,劉連昆被大陸反間諜部門逮捕。在此前後,臺灣情報部門派遛搜集大陸彈道導彈情報的間諜紛紛被抓,一度引發臺灣軍情部門的內訌,部分軍情負責人指責李登輝、陳水扁等「泄密」、「過河拆橋」。自此之後,「一切盡在掌握」的樂觀論調,越來越難以聽到。

到底有多少導彈「瞄準臺灣」

對到底有多少導彈「瞄準臺灣」,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說法。2006年,臺灣「國防部情次室情研中心」情研官陳章華曾當衆圖文並茂,言之鑿鑿,稱僅「江西樂平導彈司令部」就傭有「東風-15」導彈140多抆。在此前後,美國某些智庫估計,中國對準臺灣的戰術彈道導彈約800枚,並以每年100枚左右的速度增長。2008年3月28日,美國保守派報紙《華盛頓時報》宣稱,當年中國對準臺灣的戰術彈道導彈達1400多枚,比原先普遍預計的數字多出40%。

2008年以後,一些國際軍事傳媒紛紛猜測,中國部署了改進型的「東風-15甲」和「東風-11甲」彈道導彈,射程分別提高到600公里和900公里,誤差圓半徑更控制在50米以內。一些傳媒更聲稱,中國近期在梅州、永安建立新的前進發射基地,並配備鑽地彈、子母彈、石墨彈、空氣燃料彈等多種彈頭,不單可以精確攻擊臺灣各重要戰略目標,更能直接威脅可能馳援的美國航母戰鬥群,對戰場實施「隔離」。

和洲際彈道導彈不同,戰術彈道導彈發射準備時間短、機動能力强,所謂「瞄準」不過是發射前幾分鐘的事,後撤後再返回,或部署後再退出,都不是什麽難事。不僅如此,大陸可以自產各型導彈,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彈道導彈數量必然會大幅度增長。

許多軍事評論員都指出,這些信息大多來自揣測,甚至以訛化傳訛。對臺灣軍方、政客而言,更是現實的需要,當他們要渲染大陸威脅,阻撓兩岸接近,爭取軍援時,就渲染「1400枚導彈」、「可瞬間癱瘓臺灣」,稱「只需8-10枚導彈就可癱瘓一個機場」;要强調臺灣軍方實力或自己「愛臺灣」時,則會說「1400枚不足為慮」、「台灣戰略目標多達300多,每個攤不上5枚」,宣稱「1000枚彈道導彈也癱瘓不了一個機場」。

臺灣自2007年開始部署「愛國者-3」型導彈,戰時可能得到NMD的聯網支持,但對抗大陸彈道導彈的飽和攻擊可謂力不從心。自去年底以來,許多輿論推動發展中程反導系統,但這項系統技術門檻高,投資巨大,且破解比研發更容易。

在「反制」方面,臺灣曾渲染掌握遠程巡航導彈技術,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至於中程彈道導彈,是美國嚴格控制的武器系統,難以獲得技術支持,臺灣自身研發團隊早已星散,重起爐灶,談何容易。

被劫持的「大陸飛彈」話題

自陳水扁上臺至今,「大陸飛彈威脅」日益成為臺灣綠營劫持民意的一大法寶。不論在朝在野,綠營恫嚇臺灣社會、阻撓台海兩岸經濟合作進程、人員交往和政治議題會談的殺手洞,就是「大陸飛彈」話題,動輒拋出「大陸飛彈對準臺灣,還有什麽好談」的論調,並指控主張和大陸緩和的一派是「喪權辱國」、「出賣台灣」、「對中共卑躬屈膝」。

在臺灣民意機構,圍繞對美軍購,「大陸飛彈」話題也變得十分熱門。支持軍購的一方認為,只有購買大量美國軍援,才能撑起反制大陸飛彈的保護傘,甚至在緊急時把美國拉下水;反對一方則指,大陸擴充飛彈的成本和速度都勝過臺灣對美軍購,大規模軍購徒然激化兩岸矛盾,刺激更多飛彈對準臺灣,結果便宜了美國軍火商,讓臺灣變成「凱子」。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上臺後同樣在利用「大陸飛彈」話題,馬英九一方面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竭力利用大陸的善意,為臺灣謀得最大的「紅包」。另一方面,却以「大陸飛彈威脅」為由,對政治議題談判百般回避、推諉,重重設限,始而多次宣稱「先談撖導,否則不開兩岸政治會談」,繼而在大陸提出「一中原則下可談撤導」後保持沉默,不蓮可否。

日前泄露出的所謂臺灣「撤導清單」顯然是無稽之談,正如臺灣多位政要所指出的,台灣「沒有這樣的實力」提出如此要價。「清單」要求撤出的並非僅僅導彈,還包括防空武器、雷達、情報指揮機構、海軍艦艇、空軍先進戰術飛機,甚至運輸機,這無異於要求中國將整個東南沿海撤防。正如一位大陸軍事史愛好者所言:「即使1900年《庚子條約》這樣的城下之盟,也不過拆掉一座大沽炮臺而已。

至於私下放出的「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談,不能在『一中』前提下談」,則是個自作聰明的小陷阱——如果大陸方面認同,這就等於默認「『九二共識』不是『一中』原則」。事實上對於個中奧秘,許多臺灣政要心知肚明,正如藍營「立委」林郁方所言,大陸這個「撤導」條件,是明知臺灣不會接受而故意提出,目的是讓臺灣知難而退,從此絕口不提撤導。正在美國訪問的臺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8月4日表示:「撤飛彈不應該有任何的政治前提。大陸對台軍事威脅的思維及對台軍事部署,真的是應該早一點放棄。」

(陶短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