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之下,台灣經濟真能扛?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正肆虐全球,歐美已成爲疫情重災區甚至「震中」,使得臺灣地區輸入型病例驟增,疫情呈迅速升溫之勢。民進黨當局自3月19日開始「封島」,宣布非台籍人員,除特別原因一律限制入島,入島人員必須隔離兩周。日益嚴峻的疫情對臺灣近期和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將帶來較大程度的衝擊。

觀光產業紛紛降薪「熄燈」

據臺灣觀光部門統計,今年2月赴台旅客約35.7萬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62.63%其中,大陸旅客5540人次,同比減少98.05%;港澳旅客22186人次,同比減少81.44%;韓國旅客22486人次,同比減少80.35%。與此同時,數百家旅行社營收「冰封」並掀起降薪、裁員潮。自今年3月以來,臺灣旅遊觀光類企業股指重挫逾28%,其中,作爲臺灣地區最大的旅行社——雄獅旅行社的雄獅旅遊股價由最高時的186.5元新臺幣跌至最低時的45.3元新臺幣,市值縮水2/3。截至4月中旬,臺灣地區一般旅館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75%。而且,臺灣觀光酒店營業額也呈現衰退,上市上櫃觀光飯店營業收入下降30—40%。島內五星級酒店晶華、六福、寒舍的營業額同比分別減少近30—50%,已成爲疫情下的「重災區”。其中,今年3月23日,作爲臺灣飯店龍頭股的晶華公司市值已跌破百元。與此同時,臺灣上市公司晶悅國際飯店公司已於3月25日停牌,並宣布旗下老字號晶悅國際飯店(原桃園大飯店)將於6月底全面「熄燈」停止營運。臺灣知名酒店一一圓山大飯店董事長也宣布自行減薪3個月,如後續經營狀況不好,不排除持續減薪。此外,據臺灣統計部門數據顯示,今年2月,以遊覽車爲主的汽車客運業經常性薪資減少6.76%。

航空業進入「寒冬期」

自今年2月10日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岸航綫除北京首都、上海浦東/虹橋、廈門高崎、成都雙流機場外,其餘航綫皆全部停航。由此,今年2—4月,臺灣最大的航空公司——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已先後取消6500個航班。1月13日,該公司宣布自2月16日起調整各級主管、外派及轉投資事業主管薪水,統一減少10%。3月2日,華航致員工公開信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造成「雪崩式影響」,請員工主動休假和申請停薪留職,若營運狀況持續惡化,公司將推出其他應變方案,可能放無薪假或者裁員。

島內「航空雙雄」華航、長榮國際航綫營收占比非常高,由此,民進黨當局發布的「封島」措施對台灣航空業來的負面影響極大,宣布「封島」當日,長榮股價就一度跌停,華航也宣布「減薪,力求不裁員」。據臺灣《聯合報》報道,今年3月華航和長榮的營業額均跌破百億新臺幣,分別損失近25%與35%。由此,長榮航空還表示將規劃進行教育訓練課程,鼓勵員工安排特休假。與此同時,相較去年同期,長榮股價3月市值蒸發近300億元新臺幣,華航市值也縮水近190億元新臺幣。此外,由長榮航空原董事長張國煒於今年1月23日新創辦的臺灣星宇航空公司(Starlux Airlines)也受重創,直接宣布停業。與此同時,由於受疫情影響而導致全球商務旅遊中斷,加之韓國和日本疫情持續升溫,導致臺灣航空業收入進一步大減。臺灣統計部門數據顯示,今年2月航空運輸業經常性薪資減少3.82%。此外,伴隨著全球疫情的大暴發,許多國家或地區進行出入境人員管制,停航範圍不斷擴大,這將使臺灣航空運輸業進入最嚴峻的寒冬期。

零售、餐飲尋求轉型

由於疫情持續蔓延,導致臺灣民衆的各種消費幾乎陷於停頓。今年2月,臺灣遠東百貨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3.5%,上市餐飲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普遍下跌30-40%,龍頭王品集團2月營收同比暴跌47%,其他公司也普遍出現30—50%的衰退。截至4月中旬,臺灣餐飲業營業額僅剩10%,損失超過80%。糕餅業銷售額較平日大幅減少85%以上。據臺灣經濟主管部門調查顯示,今年3月臺灣批發零售業和餐飲業因疫情而淨減少營業額達824.9億元新臺幣,年增長率換全面轉負。目前,臺灣多家知名餐廳已宣布歇業。另據臺灣統計部門數據顯示,2月臺灣住宿餐飲業受僱人員減少1.6萬人,零售業減少6000人。面對宴席取消、消費者減少,臺灣餐飲業者開始嘗試轉變經營方式,紛紛推出外賣服務。據臺灣中天電視臺報道,有業者近期推出簡易料理包,消費者在家中簡單加工即可做出與飯店相似菜肴。同時,一些百貨公司業者招出在綫網購、宅配、櫃員直播「帶貨」等舉措,以拽救部分業績。

電子科技產業需求下降

2019年,臺灣電子科技產業表現優異,是臺灣經濟增與股市上漲的最大亮點。台積電、聯發科、大立光、鴻海等一大批電子科技企業支撑著臺灣貿易莊口與經濟增長。但自今年3月以來,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特別是向歐美等國蔓延,美國經統受到很大程度影響,國際市場需求趨於下降,全球經濟與外貿呈衰退之勢,對臺灣電子科技產業的影響逐漸浮現和逐步擴大。由此,臺灣電子科技企業的營業收入普遍下調將成爲不可避免的趨勢。

製造業面臨「斷鏈」風險

3月中旬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快速擴散,迫使歐美主要國家陸續進入緊急狀態,經濟活動停擺,導致全球經濟需求下滑,從而對「出口導向型」臺灣製造業和台企全球產業鏈布局產生較大程度衝擊,使其面臨「斷鏈」甚至「碎鏈」的風險。

目前,台企的產業鏈都是全球布局,臺灣中大型企業甚至跨足兩岸,有些產業鏈上遊在美國,中遊在臺灣,下遊在越南、中國大陸,成品後直接出貨到市場。由於受疫情影響使得產業鏈的連結出現問題,產品無法整合與產出。

雖然大陸現在部分復工率已在提高,但歐美等地才剛開始接受防疫的考驗,工人要居家隔離或關閉市場。由此,疫情已對台企的原材料供應造成很大衝擊,很多企業的供應鏈已開始缺貨,現在的原材料多爲工廠之前的囤貨,但在疫情期間隔離與缺工雙重壓力下,這些囤貨已近消耗殆盡。

基於此,臺灣經濟整體不景氣,民進黨當局已將2020年臺灣地區GDP增長預測值由2.57%下調至1.92%。同時,人力資源機構「yesl23求職網」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景氣暨勞動市場趨勢調查數據顯示,54%受訪企業稱第二季度有意徵才,但低於去年同期的86.9%,爲2014年以來新低。此外,餐飲、觀光、飯店、航空等受疫情衝擊較嚴重的產業,征才活動幾乎停擺。由於疫情何時消退目前尚不明朗,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即使疫情消退,短期內臺灣經濟實現好轉也存在較大困難。由此,疫情蔓延已對臺灣金融市場帶來較大程度的衝擊,據臺灣金融機構統計,今年2月外資與陸資共從臺灣地區淨匯出39億美元,創半年來單月最大淨匯出金額。截至2月底,外資及陸資淨匯出餘額總計爲2110億美元,預計未來仍會有大扭資金匯出。同時,新臺幣匯率也出現波動,由之前的升值上漲態勢轉爲趨向貶值態勢,未來隨著疫情荽延與國際金融形勢變化仍將會有劇烈波動。

但是,疫情也帶動和催生出平臺、共享、雲端與居家等新業態、宅經濟與新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爲:一是生物醫療產業。如口罩、呼吸機與相關物料產業得到發展。二是大數據、雲產業、物聯網等科技服務產業。如爲了防範新冠肺炎疫悄,避免人與人接觸,帶動大數據、雲計算與物聯網服務加速普及與應用。三是生活超市、外賣與宅經濟的發展。儘管如此,這些新業態和新經濟的發展仍無法從根本上解决疫情對臺灣經濟尤其是航空運輸、觀光旅遊與餐飲等行業的重大衝擊,無法改變疫情對臺灣整體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臺灣經濟復蘇仰賴兩岸關係「回暖」

臺灣經濟發展除了直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全球經濟下滑的衝擊外,還深受近期兩岸關係惡化及「美台關係升級」導致中美關係趨於複雜等重大非經濟因素的巨大影響。2008年,臺灣經濟遭遇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經濟增長率一度跌至負值,但隨後通過加强兩岸經濟合作,憑藉大陸市場的强力拉動而迅速走出低谷,2010年經濟增速甚至達到10.8%的峰值。顯然,疫情後臺灣經濟復蘇的關鍵仍在於兩岸關係的「回暖」和改善。

目前,中國大陸的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被壓抑近兩個月的數以萬億的消費需求正在逐步釋放。若疫情不再出現較大反彈,大陸經濟很有可能在今年第三、四季度出現快速提升。與此同時,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數據顯示,大陸經濟總量已占全球的17%,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比美國、歐盟及日本三者總和還多。2006—2019年,大陸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連續13年高居世界首位,大陸已成爲新興市場的領頭羊和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目前,中國大陸正在積極推動以5G爲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求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由此,將爲臺灣資訊電子信息科技企業提供廣闊的投資合作機遇。

在此情形下,疫情後民進黨當局如何處理兩岸關系將直接影響兩岸經貿及人員往來,進而直接影響台灣的經濟發展和民生。若民進黨當局仍然同守「疏遠大陸,靠向美日」的「台獨」經濟政策,拒絕與大陸進行深度經濟融合,則臺灣將很有可能出現新一波台商、台企「出走潮」,從而進一步抑制臺灣經濟發展,使得疫情後的臺灣經濟發展情勢更加嚴峻。

(王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