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起舞震寰宇 ——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枚地地彈道導彈誕生記

1960年,正當中國仿製P-2導彈的工作進入最後階段時,中蘇之間關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大論戰開始,被惹惱的赫魯曉夫下令停止對中國正在進行的全部援助。蘇聯撤走專家後,我國科學家依靠自己的力量,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土上,用自行生産的燃料,成功地發射了一枚根據前蘇聯P-2導彈進行仿製的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它被命名爲「東風一號」,而「東風一號」也成爲壓倒「西風」的前鋒。

20世紀50年代初,以美國爲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出於「絕不允許共産主義在東方蔓延」的灰暗心態,極端敵視剛剛站立起來的新中國,多次叫囂要對我實施核遏制、核打擊。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强烈感覺到,掌握原子彈、導彈等尖端武器勢在必行、迫在眉睫。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擴大會議,作出加緊發展原子能工業、研製導彈核武器的英明决策。毛澤東高瞻遠矚指出: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是時候了,該抓了。1957年10月,中蘇簽署「國防新技術協定」,明確蘇聯幫助中國研製導彈和原子彈。以錢學森爲杰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幹部、工人,在堪稱「一張白紙」的導彈技術領域,走上艱難曲折的探索創新之路。

獻禮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仿蘇「1059」導彈成功問世

1957年12月24日深夜,一趟特別專列在哨兵和警察荷槍實彈的森嚴警衛下,緩緩駛入北京長辛店西南約9公里外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五院)鐵路專綫特裝站臺。列車上裝載的,是剛從蘇聯有償引進的2枚「P-2」近程地地彈道導彈及地面設備。此型導彈最大射程600公里。

經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批准,五院於翌年初開始仿製「P-2」導彈,計劃1959年10月完成首飛試驗,向建國10周年獻禮,導彈由此被命名爲「1059」。主管「兩彈」(導彈和原子彈)研發工作的聶榮臻元帥,多次深入生産一綫,勉勵大家不畏艱難,刻苦攻關,爭取1959年9月完成首批導彈總裝出廠,在國慶節前後試驗發射。

五院即刻組織力量,翻譯研究蘇聯提供的「P-2」導彈技術資料,却發現缺少火箭發動機試車和試車台等最重要的核心內容。院領導和有關部門多次與蘇方人員交涉,回答是:「等你們把發動機搞成了,到我們蘇聯來試車。」錢學森憋著一肚子火,召集五院技術骨幹開動員會,號召大家「自力更生想辦法,攻克和解决技術難題」。

中蘇關係徹底破裂特別是蘇聯撤走全部專家,使導彈仿製幾近擱淺,原定計劃未能如期實現。帝國主義的封鎖禁運,霸權主義的蠻橫刁難,更加激發起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同心協力共度難關的豪情壯志。在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等導彈專家帶領下,廣大工程技術人員自力更生、發憤圖强、執著探索,决心用自己的雙手造出「爭氣彈」。

1960年3月,五院自行設計的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台研製成功。同年6月,首枚仿製蘇聯的「1059」導彈完成總裝。軍委領導同志十分高興,决定於當年11月至12月間實施「1059」導彈試驗發射,幷成立張愛萍爲主任委員,孫繼先、錢學森、王諍爲副主任委員的試驗委員會。重任在肩的聶榮臻,冒著零下20多度嚴寒親赴現場組織指揮。導彈發射前,聶帥深情撫摸著墨綠色的彈體語重心長叮囑:「這是一枚爭氣彈,一定要打好啊!」

1960年11月5日9時,隨著一聲「發射」口令,導彈噴吐烈焰扶搖騰空,戈壁大漠回旋著震耳欲聾的轟鳴。7分37秒後靶區報告:導彈準確命中目標,發射圓滿成功!衆人歡呼雀躍,張愛萍與錢學森熱烈擁抱。聶榮臻隨即撥打電話,向周恩來總理報喜。當晚舉辦慶功宴,聶帥手舉酒杯激動地說:「在祖國的地平綫上,飛起了我們自己製造的導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

「1059」導彈試驗發射成功,在中國戰略導彈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向世人宣告,曾經發明過原始火箭的中華民族,徹底結束了不能製造導彈武器的歷史。

1964年3月,總參謀部、國防科委取「東風壓倒西風」之意,把「1059」導彈正式命名爲「東風1號」,中國「東風」系列導彈由此掀開神秘面紗。之後發展的各種型號地地戰略導彈,均以「東風」命名。

爲何冠名「東風」?1957年11月,毛澤東第二次赴蘇聯出席世界各國共産黨和工人黨莫斯科會議,幷發表重要講話。他形象指出:「世界上現在有兩股風:東風,西風。中國有句成語,‘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我認爲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力量對於帝國主義的力量占了壓倒的優勢。」

「東風」使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東風」系列導彈成爲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撑、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第一枚自主研發的中近程導彈首飛遭遇重挫

1962年3月21日,一枚體積明顯大於「1059」的導彈竪立在西北戈壁灘某試驗發射場,墨綠色的彈體上寫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8個醒目大字。指揮員剛發出「點火」口令,躲在掩體裏的科研人員就按捺不住激動心情跑了出來。然而導彈升空後却劇烈晃動,很快偏離預定軌道,隨著轟隆一聲巨響,墜落在距離發射台600米以外的沙漠上,炸出一個直徑約30米的大坑。發射場頓時死一般寂靜,衆人呆呆地楞著不動。

幾乎沒有人吃晚飯。總設計師林爽圍著彈坑一趟趟轉圈子,眼泪掉了下來:「這個坑是我的,我準備埋在這裏了。」

首飛失敗的這枚改進型地地導彈,是1960年仿製蘇聯「P-2」近程導彈即將成功時,根據聶榮臻「突破從仿製到獨立設計這一關,迅速發展提高,建立我們自己的高技術水平的導彈技術體系」指示要求,由國防部五院自行設計研製的。該型導彈以「1059」爲基礎,總體設計未作大的調整改進,只將發動機和彈體結構尺寸加大一些,使射程能達到1000公里左右的中近程戰標。科研人員個個鉚足了勁,加班加點工作,每天晚上幾乎所有辦公室都燈火通明。一年多付出的心血汗水瞬間化爲烏有,這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導彈研發事業,無疑是一次重創。

然而,有句古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以錢學森爲首的導彈科研團隊,沒有因爲遇到挫折而仿徨躊躇、畏難退縮。錢院長親自挂帥,組織大家到發射現場收集導彈殘骸,經過3個多月反復分析研究,查清了失敗癥結所在:對蘇聯火箭技術吃得不透、消化吸收不够,雖然理論上增加了我們自己的設計構想,但未解决好技術匹配問題。發動機改進設計雖然提高了助推力,但結構强度不够,導致局部損壞起火。特別是導彈穩定系統沒有擺脫仿製的舊框框束縛,致使彈體剛起飛就飛行失控。在查找問題過程中,錢學森創造性地提出「把事故消滅在地面」這一思想,成爲開拓奠基中國航天事業所遵循的重要行動準則。

此後兩年間,錢學森帶領五院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如火箭發動機試車台、全彈振動試驗塔、全彈試車台、超聲速風洞等。這些大型試驗設備成爲研發新型導彈的重要技術支撑。錢院長還投入相當大精力,建立起技術指揮綫和行政指揮綫,全面提升總體設計、科研攻關和技術管理水平,五院各項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正規化軌道。戰略導彈研發沿用至今的「加强預研、加快在研、啓動新研」等成功經驗做法,都在這個時期萌芽、形成和展開。

年輕「小字輩」關鍵時刻貢獻「金點子」

1964年6月下旬,重新設計研製的新型中近程導彈,被轉運到國防科委酒泉試驗發射基地。盛夏的戈壁灘,赤日炎炎,熱浪滾滾。錢學森頂著驕陽在測試現場聽取各單元測試彙報,協調解决各種技術難題。總設計師林爽報告,由於發射場區溫度過高,導彈可能難以達到預定射程。而此時導彈靶區各測量點位均已安排就緒,如果射程不够,落區就無法檢測到導彈飛行技術數據。怎麽辦?

現場的科技人員都苦苦思索著對策辦法。有人提出增加推進劑,延長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增大射程,但推進劑儲箱容積已定,難以騰出更大空間。在這節骨眼上,專程趕赴現場的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却提出,今天誰都不談導彈問題,明天也不許談,我要帶專家們到部隊農場過一個禮拜天!在場的諸位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神情愕然、面面相覷。張愛萍拉過錢學森小聲講:文武之道,有張有弛。弓綳得太緊,就容易折斷。暫時放下纏人的技術問題,到大自然中放鬆一下,可能會對你們解决難題有所幫助!

星期天,戈壁灘萬里無雲,碧空如洗。試驗基地農場綠樹掩映蘆荻搖曳,鑽天楊合圍的千頃良田麥浪滾滾,令人心曠神怡。張愛萍、錢學森和試驗基地司令員李福澤等領導同志,與全體參試人員一同走進野外扎起帳篷,開展軍民聯歡活動。張愛萍帶基地文工團的姑娘同聲高唱革命經典歌曲和蘇聯抒情歌曲,錢學森也即興放歌一首意大利的《夜鶯之歌》。女文工團員邀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跳舞,大家還圍坐在張愛萍身邊聽他講長征故事。緊綳的神經不知不覺間放鬆下來,創造靈感的電光石火迸發出灼目的光芒。

中尉技術員王永志運用反向思維,突然冒出一個與衆不同的大膽設想:如果卸出部分加注的推進劑,减輕導彈起飛重量,豈不是也可以增大射程?他立刻提起筆,重新計算高溫條件下推進劑液氧和酒精加注混合比,證明若泄出600公斤酒精,導彈飛行便可能達到理論設計射程。令王永志始料不及的是,當他鼓足勇氣找錢學森彙報自己的思路時,大科學家絲毫沒有小瞧他這個軍銜不高的小字輩,不僅聽得認真、問得仔細,還與他探討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處理方案。最終,錢學森叫來總設計師林爽:「王永志的意見可行,我看就這樣辦。」這是何等可貴的胸襟和氣度!

6月29日,凝結著科研人員心血、承載著民族重托、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型號導彈一舉發射成功。十多分鐘後,末區傳來測試報告:導彈準確命中目標,飛行距離1200公里。不久,總參謀部根據是年3月確定的「東風」序列,將這枚導彈命名爲「東風2號」。

整個發射場一片沸騰。張愛萍再次與錢學森緊緊擁抱。

翌日下午召開慶功表彰大會,錢學森發表即席講話。他深情地回憶說,當年到西方求學,渴望知識報國、科學救國,但在舊社會根本不可能,只有回到新中國的懷抱,才真正有了機會。這枚導彈發射成功,只是發展國産尖端武器的第一步,我們還會有中程導彈、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

當晚慶功宴主菜是基地戰士打來黃羊燉的肉,司令員李福澤拿出珍藏的茅臺酒款待錢學森等科學家。火箭專家謝光選回憶,這頓黃羊肉,是那些年吃得最多最香的一頓飯。

新陳代謝是永遠不可抗拒的法則。十幾年後,中國航天泰斗錢學森鄭重提議,第二代導彈的設計研製,由王永志這些新一代航天人挂帥領銜。昔日的年輕中尉由此挑起大梁,幷在日後成長爲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總工程師。

東風2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自主研發導彈取得歷史性突破,初步具備了依托固定陣地對敵戰略縱深目標實施打擊的能力。這是「兩彈」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東風」系列導彈陸續橫空出世震懾敵膽

風雨兼程70年,彈指一揮間。

伴隨共和國70年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鏗鏘步履,我們的「東風家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枝繁葉茂、興旺發達。

今天,中國戰略導彈鋼鐵方陣已初步形成核導彈與常規導彈兼有、近中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齊備、射程銜接、威力效能大幅躍升的武器裝備系列,成爲實施戰略核反擊和縱深常規打擊的中堅力量。聲如千騎疾,氣裹萬山來。

相信通過觀看歷次盛大閱兵實况轉播,人們早已領略過東風系列導彈威武雄壯的英姿。公開資料顯示,東風15乙、東風16導彈,具有快速打擊、連續突擊、高效毀傷能力,是我軍實施中近程精確打擊的「尖兵利器」。東風21丁導彈,即網傳的「航母殺手」,其打擊精度、變軌能力、突防能力、機動能力皆出類拔萃,是我軍海上非對稱作戰有效遏制强敵的「殺手鐧」武器。長劍10甲巡航導彈,具備超低空隱身突防、多模式複合制導、多角度連續攻擊能力,是我軍精打要害、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常規導彈威力效能令人瞠目,戰略核導彈發展更是今非昔比。東風26導彈,號稱「關島速遞」,既可實施快速核反擊,又能對敵第二島鏈陸上重要戰略目標和海上大中型艦船實施中遠程精確打擊,是我軍戰略威懾力量體系中的新型利器。東風31甲固體機動洲際核導彈,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戰略重拳。東風5乙洲際導彈,可携帶多枚核彈頭攻擊多個目標,是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的堅强盾牌。凸顯新質戰鬥力强大優勢的東風41洲際導彈,則更令人神往不已。

共和國70年的宏偉史詩長卷上永遠鐫刻著一代代太空鑄劍人的豐功偉績。他們還將繼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寬廣胸襟和竭誠奉獻的精神,在攻堅克難中愈挫愈勇,在劈波斬浪中砥礪前行,用青春、智慧、汗水和心血,再創造出一個個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王緩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