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門金融管理局發佈《關於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聯合公告》。「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是滬深港通和債券通後的又一突破,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居民跨境投資便利,也推動了我國金融市場擴大對外開放。金融局發出新聞稿指,澳門金融管理局對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表示歡迎,相信將為澳門金融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並為居民理財投資服務需求提供更多選擇。對於籌備設立的澳門證券交易所來說,是打好了資金流通的基礎,但在市場競爭方面來說,也是挑戰。
大灣區建設與金融開放交匯點
金融局指,「跨境理財通」指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按照購買主體身份可分為「南向通」和「北向通」。「南向通」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居民通過在港澳銀行開立投資專戶,購買港澳地區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北向通」指港澳地區居民通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開立投資專戶,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合資格理財產品。
「跨境理財通」是國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金融合作的重要舉措,有利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便利化,促進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促進內地與港澳社會經濟共同發展。
「跨境理財通」遵循三地個人理財產品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尊重國際慣例做法。「北向通」和「南向通」投資者資格條件、投資方式、投資產品範圍、投資者權益保護和糾紛處理等由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香港金管局、香港證監會、澳門金管局商議確定。
「北向通」和「南向通」業務資金通過帳戶一一綁定實現閉環匯劃和封閉管理,使用範圍僅限於購買合資格的投資產品。資金匯劃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資金兌換在離岸市場完成。對「北向通」和「南向通」跨境資金流動實行總額度和單個投資者額度管理,總額度通過宏觀審慎系數動態調節。
港澳與內地相關監管機構將各自採取所有必要措施,確保雙方以保障投資者利益為目的,在「跨境理財通」下建立有效機制,按屬地管理原則及時應對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港澳與內地相關監管機構將簽訂監管合作備忘錄,建立健全監管合作安排和聯絡協商機制,保護投資者利益和建立公平交易秩序。
有內地傳媒解讀,「跨境理財通」是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持續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戰略交匯點。
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來看,「跨境理財通」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規劃與政策要求的具體落地。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粵港澳市場互聯互通水準進一步提升,穩步擴大兩地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管道。今年5月15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強調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居民跨境購買區域內理財產品。「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將有效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居民跨境投資便利化。
從我國金融對外開放來看,「跨境理財通」是財富管理領域擴大開放的突破。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宣佈11條金融開放措施,在這一指引下,我國金融業擴大開放的步伐逐漸加快。一是放寬外資機構准入:放寬外資保險公司准入條件,向外資機構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開放支付行業准入等;二是放開外資持股比例:證券基金期貨機構外資股比限制提早放開,6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順利落地;三是放寬境外投資額度:取消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在金融加速開放的背景下,「跨境理財通」能更好滿足大灣區居民的跨境資產配置需求,擴大了我國境內外市場的互聯互通範圍。
理財通是澳門金融業新機遇
「跨境理財通」聚焦於粵港澳大灣區,是繼滬深港通和債券通後的又一嘗試,直接拓寬了區域內居民的理財管道,促進了區域內居民的投資便利。「跨境理財通」允許個人投資者直接跨境開設和操作投資帳戶,有更大的自主度去選擇理財產品。
「跨境理財通」香港回歸23周年之前推出,有助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最大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也是回應中央擴大改革開放政策的舉措,向境內外釋放「持續擴大金融開放」的積極信號。
對於澳門金融業的影響,澳門金融管理局表示,「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相信將為澳門金融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並為居民理財投資服務需求提供更多選擇。「跨境理財通」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落實中央金融四部委《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促進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便利化的一項政策突破,是推進灣區民生金融、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舉措與創新安排。理財通機制讓居民可透過銀行體系購買跨境理財產品,拓寬包括澳門在內的灣區居民理財管道,便利個人跨境投資活動,有助增加人民幣的跨境流動和使用,並為銀行帶來新的商機。
疫情下澳門旅遊業復甦任務艱巨,有研究根據情景分析,預測全年訪澳旅客量介乎五百多萬至近八百萬的機會較大。旅客不到,等於財路被斷,經濟萎縮。研究預測全年經濟規模將時光倒流,可能回到○四年或○五年水準。經此一疫,澳門要重新出發,依賴外需力量解困的捷徑難以短期實現,復甦之路漫漫。當下穩定經濟與尋求多元,同樣迫在眉睫。近年發展迅速的金融業,持續有新金融機構加入,做大市場,有望成為多元發展的重要引擎。
理財通將為本澳金融業界開拓巨大的客源和業務發展空間,推動本地財富管理業務市場有機成長,帶動產品銷售、資產管理、產品開發等整條金融產業鏈的發展,也會惠及相關的專業服務界別。進一步來說,理財通擴大了本澳財富管理業的腹地,為國際金融機構提供更多誘因在本澳設點和投放更多資源,服務內地投資者,有助打造澳門中葡金融平臺和區域貿易中心。未來市場能否壯大,有賴市場力量。
「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是灣區金融互聯互通的又一項創新,更為本澳行業帶來新的及發展機會。因為不論經濟順逆,市場對理財產品的需求從無減弱。日前政府公佈澳門居民(包括個人、政府及其他法人)於一九年底持有境外證券的市值,按年大升三成六,逾九千億元,反映了全澳參與理財投資意慾高漲,早有市場基礎。如今即將開通灣區理財產品互通管道,為個人投資提供便利,大大促進民生金融發展,有利金融業拓展市場,更是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爭取「三通」的重要一環。
跨境理財通創澳交所基礎但也是挑戰
在業內專家看來,「跨境理財通」試點在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專家表示,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來說非常重要,而此前,這類產品豐富程度不足。「跨境理財通」試點則是一個重要的突破,有利於豐富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此次試點針對個人投資者而非機構投資者,則有利於提升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在國際上的普及程度。考慮到人民幣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推動人民幣使用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預計「跨境理財通」的正式啟動,將成為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又一里程碑,既有助於推進跨境人民幣職能完善,增加人民幣跨境使用場景,還將提振跨境資本市場流動,進一步強化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門金融管理局聯合公佈的理財通框架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可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按照購買主體身份可分為「南向通」和「北向通」。這意味著,零售投資者首次可以直接開設和操作跨境投資戶口。
在「理財通」的投資路徑方面,以北上路徑為例(南下類似),可分為三步,首先,港澳居民可在大灣區內地銀行開立專項投資帳戶;其次,由在港澳同名銀行帳戶匯入人民幣或外幣;第三,通過大灣區內地專項帳戶投資內地的金融產品。
隨著大灣區的發展,內地投資者對資產多元化投資的需求日益增加,據相關人士透露,相關安排將參照‘股票通’的做法,實現資金封閉式循環。大灣區內地居民通過內地銀行在港澳開戶,帳戶擁有人以人民幣直接或換成外幣進行投資海外金融產品,完成投資後只能換回人民幣現金,境內資金只在境內提取。
從上述途徑可見,與中央定位的澳門證券交易所「以人民幣計價」高度雷同,可以說形成了「人民幣計價」的主要基礎。
但也可能是澳交所未來發展的挑戰。首先,「理財通」的主要市場機遇還是在香港。2019年2月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定位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四大核心城市,並將香港定位為全球金融和資產管理中心。同時,中國香港金融業界對於拓展大灣區財富管理市場的呼聲高漲。香港私人財富管理公會與畢馬威中國共同編寫的《2019香港私人財富報告》指出,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進一步開拓中國內地市場是推動香港私人財富管理行業發展的首要動力。 自2012年起,香港已成功躋身成為亞洲財富管理中心。根據香港證監會的統計資料,截至2018年底,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管理的資產近24萬億港元。從資金來源來看,香港頗受內地和國際投資者的青睞,連續五年源自非香港投資者的資產比例超過60%,約有11%來自內地。在香港獲發牌提供資產管理服務(第9類受規管活動)的機構數量達到1643家。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發展藍圖的戰略重點,一直以來,香港資管機構普遍將大灣區視為進入內地市場的主要管道,「理財通」無疑將為香港資管業在內的金融服務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其次,澳門金融市場缺乏具吸引力的金融產品,澳交所未面世已先天不足,甚至有可能胎死腹中。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大批高淨值人群。根據胡潤2019年報告,廣東省千萬資產「高淨值家庭」有28.5萬戶;600萬資產「富裕家庭」達67.9萬戶,居全國第二,占比達17.3%。現時澳門金融市場的產品,如公募基金、債券公募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或產品、貨幣基金等產品雖有一定份額,但一些較為高端的公募混合型基金、私募基金、商品或掛鉤商品的基金或產品、首次公開募股、結構性產品等有所不足。加上港交所成功改革之後,吸引力大大增強,或者對澳交所形成虹吸效應,以致澳交所就算成立,也未必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