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推新措為畢業生就業保駕護航 鄒玖勝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之下,全球經濟受挫,本澳各行各業都成「重災區」。不少人對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都抱持悲觀態度,有企業亦因而縮減招聘崗位, 求職者的就業機會大大減少,當中應屆畢業生求職之路更是艱難,不少畢業生面臨「就業即失業」的困境。因青年是未來的棟樑及希望,是社會最有活力、最有創造力和對推動社會發展最具潛力的一群,當局有必要針對性提供援助措施,為他們的發展保駕護航。

據博彩監察協調局日前公佈,6月份博彩毛收入僅錄得7.16億元,至少是2009年1月以來錄得最低的單月賭收,較4月份的7.54億元更差,按年跌幅更達97%,為有紀錄以來最差,低過市場估計的95%跌幅中位數。龍頭產業一潭死水,社會經濟及各行各業的困局逐漸浮現。本地失業率重返百分之三點四,失業人數為9700人,較上一週期增加800人。尋找第一份工的新增勞動力占總失業人口5.1%,下降0.7個百分點;就業不足人數增加2300人至10600人,亦有不少打工仔被迫提早放大假、無薪假,捧「鐵飯碗」的公務員也要凍薪。資本主義社會,數字反映了一切。

由於本地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三點四,許多公司均會先審視今年經濟情況,才考慮是否需增聘人員,故不僅減少許多招聘活動,即使有招聘人手的企業也非常審慎。而若按近年澳門畢業生數據推算,今年應約有九千名大學畢業生投入市場就業,面對如此多之生力軍,市場短期內恐難以消化,目前部分行業如旅遊、酒店餐飲及與博彩相關等行業空缺相對較少,甚至以往較多人就讀的醫療、藥劑專業等,都未必能找到相應空缺,僅見到科技、工程類等行業所受影響相對較微。有在本澳修讀旅遊及會展相關專業的畢業生表示,希望從事對口工作,但今年找工作明顯比過往困難。往年學校舉辦「工作招聘日」時,部分學長姐能即場找到心儀工作,並進行面試入職,但今年因疫情關係改為線上招聘,且企業提供的崗位相對較少,令競爭加大,更難求職。從四月中旬開始,前後投遞出三十份求職履歷,僅收到一兩個回覆。初時期望若能找到博企或酒店等相關工作,理想薪金標準為萬三至萬五元,但目前情況看來,起薪點有一萬元甚至更低都可接受,若最後求職無果會考慮攻讀碩士學位再進修。

事實上,對於應屆大學生來說,缺乏工作能力是這一群體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去年,諮詢公司麥可思做過一項調研顯示,2011年至2018年這7年間,本科應屆畢業大學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滿足度(畢業時掌握的能力與崗位要求達到的能力之差)從82%提高到84%,變化不大。而近期中國就業研究所和智聯招聘聯合發佈的《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也顯示,今年45%已獲得offer的應屆畢業大學生中,56.0%的人有相關實習經歷。這些人求職目標明確,社會實踐豐富。

而為了協助應屆大學畢業生獲取職場工作經驗及提升其職場競爭力,勞工事務局不久前即推出了「疫境自強 • 職出前程」職場體驗計劃,對象為應屆畢業生,預料可提供約一千八百個名額,實習地點包括銀行、自來水或澳電等專營公司和休閒企業。亦推出「職前培訓計劃」,協助青年人順利進入職場。而截至本月二日,已有一千一百三十九人報名,報名人士主要修讀學科為經濟及工商管理、其次為酒店與旅遊管理、以及教育學科。此外,當局也透過模擬面試、職場資訊提供及八月底舉辦青年就業博覽會,創設不同平臺讓年輕人瞭解澳門現時就業市場情況,扶助青年人就業。相關舉措得到社會一致讚同。

然而實習計劃名額始終有限,僧多粥少,對解決畢業生困境只是杯水車薪。有智庫學者就認為政府應起帶頭作用,推出更多帶津培訓計劃,主動及呼籲更多企業提供短期或實習崗位,一方面緩解企業人手不足,另一方面亦能協助年輕人培養和獲得更多專業技能和職場經驗,為未來職業生涯發展鋪路。政府可與不同社會團體合作,進行就業配對,幫助更快投入職場,緩解其家庭與自身經濟壓力之餘,亦能為社會注入新動力。同時,可考慮與企業合作推出半天制實習計劃,適當調撥資源予企業助其提供職位空缺,並要求企業須優先聘請表現較優畢業生,以解決畢業生就業困境。此外,「持續進修發展計劃」有助支援畢業生持續學習,當局應及早優化及推出新一期「計劃」,推動畢業生提升自我,為未來就業做好準備。畢業生應利用好這一段時間,適當調整自身就業需求,多以吸收經驗及長遠發展作考量。相信通過努力,未來一定可順利投入職業市場,為澳門長遠發展貢獻力量。

而對於畢業生來說,既然個人無法改變疫情對畢業、就業的消極影響,一味的焦慮不安並不能帶來什麼積極的結果。最好的應對方式是在接納現實基礎上思考應對策略。例如積極準備自己的應聘簡歷,或者利用這段時間從網路上學習工作中可能需要用到的其他專業知識、技能。也可以通過網路獲取更多招聘崗位資訊,瞭解新的求職管道, 珍惜任何一個求職機會,瞭解來自政府、報紙、網絡、仲介、朋友、長輩等的招聘訊息;調整求職預期,重新評估自己的薪金期望,注意有否脫離市況。特別重要的是,良好的心態是幫助應屆畢業生度過防疫期的關鍵。在這個特殊時期,要相信國家和社會的力量,同時更要相信自己。在找到合適工作前,可考慮參加帶津培訓、實習、短期工作等,以作多元選擇。

其實,面對疫情,內地一樣要處理年輕人就業問題,2020年應屆高校畢業生有874萬,比去年增長了40萬,數字再創新高,在今年疫情背景下卻不是什麼好消息,而為解決疫情給高校畢業生就業造成的特殊困難,內地政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各方面積極行動起來,聯手織緊織牢高校畢業生就業保障網。

2月5日,人社部、教育部、財政部等五部委印發通知,暫停各類高校畢業生就業現場招聘活動,鼓勵高校和用人單位利用互聯網進行供需對接;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延長報到接收時間,通過信函、傳真、網路等方式為畢業生辦理就業協定簽訂、報到手續;加大線上招聘力度,大力推廣視頻招聘、遠端面試等。教育部還推出「線上就業指導網上就業服務」專欄,「24365全天候網上校園招聘」服務也已上線,為畢業生求職、簽約認定創造條件。

3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專門就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管道做出全面部署。企事業單位積極履行穩就業社會責任,挖掘就業潛力,擴大人才儲備。各類高校以更大力度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與各類招聘機構密切合作,促進人才供需對接。《意見》指出,要更好地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推動企業復工複產,取消限制復工複產的不合理審批。加大減負穩崗力度,加快實施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提高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標準。提升投資和產業帶動就業能力,優先投資就業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優化自主創業環境,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擴大創業擔保貸款覆蓋範圍,對創業投資企業予以政策支援。支援多管道靈活就業,合理設定無固定經營場所攤販管理模式,支援勞動者依託平臺就業,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省內城鄉戶籍限制。《意見》還明確指出要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管道。鼓勵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對符合條件的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擴大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基層服務專案、應徵入伍等招聘招募和碩士研究生、專升本招生規模。擴大就業見習規模,對見習期未滿簽訂勞動合同的給予剩餘期限見習補貼。出臺改革措施,允許部分專業畢業生免試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

國務院常務會議更提到,要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等加大支援力度,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催生新崗位新職業。依託工業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加快上線上雲。聚焦養老、托育、家政等就業潛力大的領域,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服務業。支援發展共用用工、就業保障平臺,為靈活就業者提供就業和社保線上服務。

對於這種就業「開源」的思維,相關意見或對本澳有一定借鑒意義。有學者分析認為,關於就業問題,堅信特區政府會在已經通過幫扶中小微企和僱員措施,以及在有薪培訓等方面取得成就基礎上再接再厲,在等待恢復通關振興服務出口的同時,還在經濟多元化和幹預經濟刺激消費增加投資預算執行率,基建領域一些高技能和高薪崗位培訓等方面,做些文章。著名的經濟學者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不存在自動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機制,因而主張政府幹預經濟,通過政府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來刺激消費和增加投資,以實現充分就業。他的《消費、利息貨幣通論》著作中指出,消費傾向在短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因而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從增加投資需求著手。投資的變動會使收入和產出的變動產生一種乘數效應,因而他更主張政府投資,以促使國民收入成倍地增長。

澳門除了博彩業外,是個微型的自由經濟體,在疫情突發而至後,特區政府已經在財政政策刺激消費和增加投資方面開足馬力,但基建投資預算執行率尚未達到預期效果,由此產生的就業崗位受到影響,以及已有的過程中看到本地年輕居民對建築業的就業興趣有限,且難以勝任該領域一些大型機械操作維修、項目管理等高技能、高薪崗位,導致該領域對外勞的依賴度甚高,並且離開外勞澳門基建領域難以產生發展預期的局面。爲此相信,特區政府在推出就業培訓方面,應該會強化對基建領域的高技能、高薪崗位培訓。無論按照凱恩斯主張的政府幹預經濟理論,還是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實際需要,澳門產生新就業的領域應該在經濟多元化方面。今年上半年的博彩業現狀就是預警,單純依靠遊客的單腿經濟具有很大風險,特區政府正緊鑼密鼓落實適度多元化措施,相信日後隨著經濟多元化與新興企業的設立,新的就業機會出現,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多元化企業形成規模化的產業群崛起後,新增的就業機會將循序漸進的協助現在九千七百個失業者,以及新生的畢業生就業,令微微上升的失業率得到改善。

另外,近年更多澳門青年願意走出澳門前往灣區就業,特別是有較高資訊壁壘的專業英才。澳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就業市場未能提供多元職位供青年選擇,以致不少高學歷畢業生只能從事薪金低、低技術職業,大專生從事與本專業不相關的行業也是無奈之選,沒有向上流動空間,無法發揮自身優勢。相較之下,灣區就業更多元,適逢國家大力推動港澳青年赴灣區就業,並配合各種社保、購房、就業等人才引進政策,以平衡灣區與港澳地區的薪金差距,保障青年求職通路,政府可積極致力助本澳青年走進大灣區,實現高品質就業。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創造適當的就業環境及條件,讓各個青年組群的優勢及潛能得以發揮,並掌握和實踐自身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不僅是普世的願景,也關係到澳門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