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生話語權加速國民黨式微

今日臺灣媒體已嚴重綠化與「獨化」,綠營或「台獨」媒體在島內占據主導地位,幾乎掌握了島內話語權,全力支持民進黨,宣揚「台獨」,「打統批藍」。話語權的喪失,令國民黨痛失執政權,加速式微。

媒體生態嚴重「綠化」

臺灣媒體綠化是臺灣社會整體綠化、「獨化」與藍綠社會結構轉變的集中體現與深刻反映。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臺灣進入一個民主政治發展的大變革時代,也是終結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黨國一體」與堅持「一個中國」統一思想的時代。民主化逐步與臺灣化、本土化、「台獨化」相結合,進而形成「不統」、「拒統」、「抗統」與「臺灣主體意識」、「臺灣人意識」、「主權獨立意識」等新的統獨觀念與國族認同。特別是臺灣首次政權輪替後逐步形成藍綠二元社會政治結構,同時在其他領域也逐步出現藍綠二元分野,媒體自然逐步形成藍綠區隔的兩大陣營。

在這一歷史性的政治轉型過程中,臺灣社會政治結構由「藍大綠小」、「藍强綠弱」逐步轉變爲「藍小綠大」與「藍弱綠强」,媒體生態與結構也相應地出現「綠興藍衰」與「綠强藍弱」格局。

民進黨執政後對媒體政策的强力引導與推動,發揮了重要政策導向作用。陳水扁於2000年上臺執政後,開始靠手中的政治權力開啓了全面「綠化」與「獨化」工程,對公營企業、工商組織、社會團體與媒體等通過政策引導、人事調整、收緊銀根與政治拉攏等種種手段進行「綠化」。

陳水扁執政時,對中國時報集團通過收緊銀根要挾,迫使《中國時報》一度妥協「挺扁」,直到扁下臺。後來,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人主中時集團,中國時報系列媒體才再次成爲藍營鍛大媒體。

經過三年多時間的「綠化」與運作,民進黨已全面掌控了公營媒體,公營媒體不僅成爲陳水扁與民進黨的輿論宣傳工具,而且成爲其選舉動員的覓要資源。

蔡英文執政後,在控制和固化傳統媒體方面持續通過法律政策等多種手段遏制藍營媒體發展,另一方面則通過政府部門廣告、政府採購、政策行銷等方式給予綠營媒體更多資源與支持,而藍營媒體則獲得較少資源,發展受到進一步遏制。

此外,在網絡新媒體方面不遺餘力,特別是民進黨當局通過一系列手段支持與培育了大量挺綠與「挺獨」的網絡新媒體與網軍。

民進黨在推進政治民主化進程中高舉「政黨退出媒體」改革大旗,對改變臺灣媒體生態、遏制藍營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過去國民黨執政的威權時代,國民黨掌控了主要媒體,不僅當局有媒體,國民黨中央也有大量媒體,如中國電視、中國廣播、《中央日報》等,社會主流媒體如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等也是追隨國民黨的媒體,其負責人擔任國民黨中常委。

但臺灣政治民主化開啓之後,民進黨與社會改革派等在追求言論自由的大旗下,要求媒體改革,特別是要求政黨退出媒體,並完成修法,國民黨逐步退出媒體,從此失去了社會輿論的話語權。

然而,民進黨却並沒有退出媒體,全民電視臺(民視)一直是民進黨人士或綠營人士經營,直到今日。蔡英文上臺後,却推動修改法律.有條件放寬政黨參與媒體,爲當局與綠營勢力介人媒體創造了條件,促進了綠營媒體的發展,另外,在政治民主化與媒體改革過程中,新興媒體出現,也有助於媒體生態的改變。

今日最有影響的政論刊物之一《新新聞周刊》就是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及多位知名學者聯合創辦的,曾爲中立媒體,後來則在政治綠化進程中逐步轉化爲綠營媒體。

「台獨」勢力以「公民團體」與「公民運動」等面目出現,對藍營媒體進行攻擊與遏制.阻礙了藍營媒體的發展。在當今臺灣整個社會綠化與「利綠不利藍」的環境背景下,藍營媒體生存環境日益險惡,發展不易,處處受阻。

特別是民進黨等「台獨」勢力會動用一切手段與方式阻撓藍營媒體發展。蔡衍明人主中國時報集團後,成爲島內最大「反獨」、挺藍媒體,並曾公開表達支持統一,就成爲民進黨等「台獨」勢力的眼中釘,全力進行抵制。

國民黨退出媒體經營,「獨」派金主對媒體的逐漸掌控也是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之一。

2010年前後,旺旺中時集團計劃收購中嘉網絡公司(臺灣最大有綫電視營運商),即「中嘉並購案」,各種「台獨」綠營團體或組織等以反「媒體壟斷」與「媒體巨獸」爲名,發起强烈抗議行動,極力阻止,就是擔心並購後旺旺中時集團成爲一個龐大的「挺藍友陸反獨」媒體集團,最終導致這一並購案失敗。後來,康師傅的頂新集團與郭台銘的鴻海集團競購,一度頂新集團勝出,後來頂新集團爆發「廢油案」逼迫退出。

2019年5月,本土集團宏泰集團(與《自由時報》的聯邦建設集團同屈新北市三重邦林氏大家族)以515億元新臺幣完成並購。而「反中嘉並購事件」其實是後來「太陽花學運」的重要前奏之一,其主力與組織者大多是同一批人。

媒體蔣後金主對媒體政治傾向有重要影響。如今臺灣媒體本身就是企業,背後有不同的股東或「金主」,「金主」對媒體的政治思想傾向有重大影響。綠營媒體自然由綠營人士經營或背後有「台獨金主」,如《自由時報》、民視電視臺、三立電視臺與年代電視臺等

旺旺中時集團所屬的中國時報與中天電視新聞台等媒體,其集團老闆蔡衍明就明確「反獨」,大力挺「九二共識」,支持統一,自然是典型的藍營媒體。

TVBS電視新聞台在與大陸關係要好的宏達電集團董事長王雪紅人主後也成爲中立偏藍媒體。多次股權變更的東森電視臺在2019年底由茂德集團並購、並由曾是陳水扁執政時的愛將林文淵出任東森董事長後,政治立場迅速由藍轉綠。

國民黨痛失輿論陣地

國民黨前主席吳敦義在總結國民黨失去政權與發展困境時表示,最大失敗之一就是後悔國民黨退出媒體,從此失去了話語權。

國民黨將「把媒體控制權拱手相讓」表述爲「上了民進黨的當」,臺灣政情分析人士却認爲這只是國民黨爲了遮羞,聊以自慰的說法而已。

自打黨政軍退出媒體後,國民黨當局便無法有效地影響媒體。失去了輿論陣地,很多好的政策因爲媒體惡意炒作,推行起來阻力重重,政策無法貫徹,執政陷入困局,沒了政績,媒體上又是一片駡聲。

這種自斷手脚的做法,讓國民黨想找個幫自己說話的媒體都沒有,在這種惡性循環中,國民黨喪失了很多發展機會。

2008年馬英九憑高人氣及高得票率上臺,由於失去輿論陣地,迫使馬英九團隊疲於奔命,應付各種議題及輿論壓力。

國民黨在媒體上除了可以花錢投放一些廣告外,在主導相關議題的「話語權」上,幾乎沒有大功率媒體工具可使用,只能以廣告的形式宣導施政政績如何好,但這種方式很容易被民衆識破。

臺灣媒體中,只有「中央社」是由國民黨主導,但其影響力已不大。

網絡新媒體是觀察臺灣年輕族群思維動向及政治傾向的重要路徑。在臺灣網絡上,年輕族群活躍度及參與度通高的大型論壇如PTT等,在特定議題上展現出的群體傾向性,具有一定代表性及指標意義。

在經營網絡媒體上,國民黨乏善可陳,所花費的心思也遠不如民進黨。民進黨經營操控網絡媒體非常老到,蔡英文「回鍋」出任民進黨主席後,立刻延聘網絡老將、有16年網絡助選經驗的林閣雍擔任網絡部主任。

綠營旗下有大批網軍,在台前幕後充當著影舞者及推手角色,他們不時將特定政黨及政治人物的意圖,以第三者的身份植人到網絡議題炒作之中,從而影響臺灣年輕網民的認知及價值取向。

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中,外界方領略到綠營網軍的威力,從話題的拋出、新聞的炒作到對藍營網民的「圍剿」,手法十分老到,有人甚至認爲是網民將柯文哲送上臺北市長寶座。

在部分深藍人士眼中,馬「政府」之所以在媒體上被動挨打,一部分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像以前TVBS電視臺等偏藍媒體也曾被要求說肯定馬英九的話,但沒人愛看這個,反而引起觀衆的反感。「關鍵還是執政黨沒做好,讓人家覺得幫你講話都會心虛。」

馬英九在南投的張姓民間友人說,馬英九之所以這麽「慘」,媒體負有一定的責任,「對於一些政策,某些媒體爲了吸引讀者眼球,故意歪曲炒作,馬‘政府’澄清後,媒體却選擇不報,導致錯誤資訊橫行,馬英九被駡死」。他感嘆,有時真想回到媒體有一定管控的年代。

對於媒體全面「綠化」,馬英九也試圖占領一些輿論陣地,力挽輿論局面,但處處掣肘,力不從心。馬英九的子弟兵羅智强在卸任「總統府副秘書長」後,宣布轉行當電視名嘴,爲馬施政辯護。不過由於節目收視率不佳,不到半年,羅智强便宣布從電視臺辭職。

青年拋弃,精英出走

實際上,國民黨失去青年族群的支持與黨內鬥爭導致精英出走甚至倒戈,亦是國民黨逐漸式微的重要原因。

臺灣青年拋弃國民黨原因複雜。國民黨退出媒體後,疏於關注臺灣青年政治訴求,且缺乏對話的媒體渠道。與此同時,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却愈加模糊,缺乏青年支持,而「不統不獨不武」則被視爲拖延時間。

此外,統派青年得不到扶持,「反服貿運動」說明了這一點。在「反服貿運動」期間,網絡上一片對《兩岸服貿協議》喊殺喊打之聲,幾乎聽不見理性討論,即便網絡上出現了支持《兩岸服貿協議》的聲音,還來不及看到迴響就迅速淹沒在反對的聲浪中。

儘管蔡英文也想模糊處理兩岸政策,但民進黨的「台獨黨綱」不模糊、「台獨」大佬的政治態度不模糊,導致「台獨」在臺灣青年政治中占據霸主地位。

臺灣年輕人有三大痛苦,工作時間長、薪資低、生活沒有希望,都被歸因於國民黨執政。對於20-45歲的青年世代而言,嚴重低薪資、高失業率、高房價、分配正義、世代正義等問題得不到執政時國民黨的正向回應,苦悶之餘只好投入民進黨「台獨」懷抱。

臺灣青年幾乎都是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主要的信息獲取手段來自網絡,但青年廣泛接觸的網絡、論壇控制在民進黨手中,政治傾向泛綠化不可避免。

此外,臺灣青年世代不滿現狀,不滿國民黨統治,甚至反感國民黨,於是支持民進黨成爲共識。國民黨就此失去青年的支持,直至被拋弃就順理成章了。

臺灣政治社會大環境及個人政治理念等多種因素導致藍營媒體人或藍營電視「名嘴」萎縮,綠營媒體人或綠營電視「名嘴」擴張。

隨著媒體生態與市場格局逐步轉變,藍營媒體機構减少,所能吸納的媒體從業人員數量下降,部分媒體人就會自然轉向有更多機會與更大舞臺的綠營。此外,有些藍營人士在藍營發展受阻,或因政治恩怨轉向綠營,或有些媒體人見風使舵。

原新黨重要成員姚立明後來成爲「批馬打藍挺綠挺蔡」的頭號電視「名嘴」。宋楚瑜的親民黨三大將劉文雄(原副秘書長)、市議員黃珊珊與林國成等,雖名義上屬藍營,却是馬執政時期綠營電視臺常客,是「打馬批藍護綠」急先鋒。更意外的是原馬英九新聞發言人楊偉中,竟然也成爲綠營電視「批馬打藍」的「名嘴」。

另外,統派媒體處境是臺灣統派社會政治處境的反映,屬特定小衆媒體,不可能成爲有影響力的媒體。一方面,「反獨」與宣揚統一的統派媒體自然受到政治壓制。另一方面,統派與統派媒體缺錢、缺財、缺人,沒有資源。

堅持近30年之久的統派政論刊物《海峽評論》是非常值得尊敬的統派媒體,其採編人員是兼職的,沒有薪水,每期都有幾位小額捐款者的數額與名字。

堅決主張統一的政治人物丘毅,也是電視名嘴,曾因揭露「扁案」而聞名,但因其政治立場堅持統一,在臺灣逐步失去市場,就是藍營媒體爲了生存也不敢聘用邱毅。

在今年初「立委」選舉中,國民黨中央本想將邱毅列爲「不分區立委」,以發揮他「打綠」的戰鬥力,却在黨內受到强烈反對與排擠,邱不得不退出。

在臺灣社會政治嚴重綠化與「台獨」背景下,在「台獨民粹意識」高漲背景下,統派媒體是不可能發展壯大的,能够有一定生存空間已是幸運之事。

(王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