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秋來 初秋養生之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節氣一般在公曆8月中下旬,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雖然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真正意義上的秋凉尚未到來,有時晴天的炎熱不亞於暑夏之季,而秋燥卻已悄然而至,所以養生要注意以養陰、清熱、潤燥爲重。

潤肺養胃防秋燥

燥爲陰邪,易傷肺陰和胃陰,燥勝則幹,燥邪爲患,則常出現一系列以「乾」爲特點的症狀。如犯乾口鼻,則導致口鼻乾燥,甚者乾痛,口唇乾裂出血,發熱惡寒等不適;如犯於肌表,則導致皮膚乾燥、瘙癢、脫屑、皮疹、皸裂等不適;如犯於肺臟,則易出現乾咳、少痰,甚則咯血等症狀,一些慢性的呼吸系統疾病如老慢支等也容易在這個時候復發;肺與大腸相表裏,燥邪侵襲可出現大便乾燥密結、痔瘡出血等症。防秋燥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多飲少言潤心肺

中醫認爲,秋天對應人體的是肺臟,秋燥傷人易傷肺,此時應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中醫有司名言「形寒飲冷則傷肺」,秋季天氣已經逐漸轉凉,還要忌寒凉之飲。乾燥的秋天使人的皮膚日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所以,秋天必須補水。通常,秋季每天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才能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但要注意少量多次。此外,每天不停地說話還會傷氣,其中最易傷害肺氣和心氣,所以要注意「少言」。

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處暑過後秋燥漸盛,爲防止燥邪傷肺傷胃,可多吃一些滋陰潤燥食物,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具有益氣之效的保健食物。另外,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

少吹空調,少開電扇

處暑時節早晚溫差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發作,也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的高發期。而經常吹空調、吹電扇,很可能引發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毛病;還可能導致腹瀉、胃炎和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洗澡後儘快搽潤胺霜

晚上洗澡的時間不宜過長,水溫保持在39°C以下,防止水分和油脂因過熱而流失。洗澡後趁皮膚還未全乾時,應立刻塗上滋潤皮膚的乳液或護膚品,使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幫助皮膚保持濕潤,防止皮膚水分揮發,從而有效減少皮膚乾燥現象。

多進行修育運動

可以選擇散步、騎車、體操、慢跑、跳繩等運動,程度以全身稍微出汗即可。運動的同時可適度曬太陽。曬太陽的時間宜選擇在傍晚,每次半小時左右,曬太陽時應選擇避風處。

通過適度的體育鍛煉和曬太陽,可以感受到室外陽光空氣的撫慰,提高人體對氧氣的利用率,以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保持體內旺盛的新陳代謝,使皮脂腺、汗腺得到正常的分泌,以滋潤皮膚,防止皮膚乾燥、瘙癢、脫皮等不適症狀的出現。

秋天天氣轉凉,晝夜溫差大,機體調節機能很難適應這暴熱驟凉的變化。雖然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之說,但秋凍也要因人、因時而異。尤其是老人、小孩,由於其髒腑之氣虛弱,抵抗力差,就需要特別注意。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若遇秋雨,氣溫驟然下降,就不要再「秋凍」了,要及時增加衣物。同時要多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以免燥邪入侵。

「秋凍」不能「凍」五個部位

首先是頭部,秋季頭部不宜受涼,尤其不宜晨起洗頭,否則易受風寒。其次,頸部也要注意保暖,否則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還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第三,腹部保暖至關重要,因爲肚臍皮下沒有脂肋,緊臨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剌激特別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襲。肚臍一旦受凉,腹痛腹瀉在所難免;若長期受凉,泌尿系統疾病也容易找上門來。第四,關節應格外注意,若在陰冷、潮濕的天氣著裙裝,腿部會因風寒的襲擊而出現發凉麻木、酸痛不適等症狀,久而久之會引起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第五,脚部保暖保健康,因爲脚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髒最遠的地方,所以人們常說「脚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入秋以後,對於糖尿病、乾燥綜合征、老慢支等陰虛體質的病患來說,要特別注意防秋燥,必要時可尋求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