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以澳門為背景小說 二戰猶太難民題材電影擬葡國開鏡

【本報訊】英文澳門新聞社報道,英國作家保羅‧弗朗奇(Paul French)向葡新社表示,筆下一部有關二戰時期在澳門猶太難民為題材的小說,將被拍成電影,並計劃在葡國取景。

身為小說《灣岸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the Praia)作者的弗朗奇表示:「一位很喜歡我的書的澳洲籍華人監製接觸我,並邀請我撰寫劇本。」他在葡國已經出版了兩本著作:《北京午夜》(Midnight in Beijing)以及《北韓:偏執的國度》(North Korea – State of Paranoia)。

他表示,疫情讓很多事延宕了,但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考察過拍攝地點,包括「葡國外景」,以及上海和澳洲的室內場景。

《灣岸上的陌生人》講述一段二戰期間,僑居上海的猶太人成功逃到當時由屬中立國的葡國管治的澳門、「鮮為人知的故事」。小說乃根據史實改編,當中史實來自曾經在上海生活20年的作者,所發現屬於二百名猶太人的檔案,「當中大多數是年輕女性」。

他說:「當時澳門是葡國屬土,很多人相信如果能夠到達澳門,就有機會去葡國首都里斯本,然後轉乘飛機或者輪船到英美兩國。」

由於無需護照也可入境,二戰期間,上海迎接了25,000名猶太人,但自1940年當地「隔都」(猶太人聚居地——譯註)爆發肺結核起,情況日益惡化。在1940—1941年間,數以百計的猶太人從上海、菲律賓和香港(香港1941年被日本佔領)抵達澳門。

弗朗奇說:「大部分人在於位於今日水坑尾街上、多為商人和高官光顧、名為『葡萄牙曙光』(Aurora Portuguesa)的客棧落腳。這裡成為他們的庇護所。」不過由於海上封鎖,澳門成為死胡同,他們無法如願經澳門出國。

二戰期間,澳門接收了數以千計的難民:「除了英國人外,還有很多來自香港和其他前殖民地的葡籍人士,很多都從未踏足過葡國本土。」他回憶日本封鎖南中國海時道:「走私和投機繁榮起來,這是澳葡政府獲得糧食和燃料的唯一方法。」「澳葡當局維持平衡十分艱難,而且需要與德國人和日本人談判。所以部分猶太難民要為像大西洋銀行的公司擔任秘書,為德國客戶翻譯文件和撰寫信函,處於尷尬的境地。」

在香港淪陷後逃難來澳的已故賭業大亨何鴻燊,也就是在這背景下發跡。「他獲政府授權進行走私活動,他用了這第一桶金來收購他最初的賭場。」

小說透過一個由數個真實人物揉合成的猶太難民的視角,探索「東方卡薩布蘭卡」(卡薩布蘭卡,現摩洛哥最大城市,二戰時曾被納粹傀儡政權統治。後來以此為背景拍成經典電影《北非諜影》——譯註)的環境。

弗朗奇表示:「一些人透過權宜婚姻獲得葡國護照,另一些人就假扮成自香港逃到澳門的英國特工的情人,協助他們進入中國內地。」

自從他的書,透過一種簡本以及一種獲得2020年度紐約節廣播大獎提名的播客版本的形式面世以來,很多人接觸過他。「有幾個人和我說過同樣的話:他們看見澳門海灣的照片,以為那是地中海的照片。」

弗朗奇解釋,這是他選擇葡國為拍攝地的一個主因。「在卡斯凱什(Cascais,葡國西部里斯本大區的一座沿海城市——譯註)漫步,我想『這裡行得通。』教堂跟澳門是一樣的,尤其那裡有葡式的燈塔,以及現代主義設計的車站。如今的卡斯凱什和1930年代的澳門很像(笑)。」

弗朗奇生於1966年,現居倫敦,他曾於上海大學修讀中文,且對拜訪多次的澳門深感著迷。在書中,他再次叫人憶起英美詩人W‧H‧奧登(WH Auden)1938年旅澳時的印象。這次旅程啟發他寫成十四詩《澳門》。他在詩中稱澳門是「天主教歐洲的野草」(weed of Catholic Europe)、「放縱之城」(city of indulgence)。

他說:「總有關於二戰期間里斯本的偉大小說,當時那裡吸引了難民、間諜和反納粹分子。而澳門作為『東方卡薩布蘭卡』,就是其亞洲的版本。」

(報道刊自8月15日《Macau News Agency》,中譯: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