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姐興衰史

年初曾宣布因疫情暫停舉辦的2020年香港小姐選舉今又復辦,並以綫上初選的形式舉行。如今15强剛出爐,香港媒體和網友就慣例從頭「黑」到尾。

港媒曾評價:「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鐘樓,不是太平山的老襯亭,不是海洋公園,也不是大富豪夜總會,而是香港小姐。」半個世紀過去,港姐文化與香港曾風光無限的影視娛樂工業一樣衰頽下去。

夢回1946年6月23日,僅有11人報名的首届「香港小姐」選舉在北角的「麗池空軍俱樂部」舉行,23歲的李蘭摘冠軍,姿色平庸的她令場內不少觀衆美夢幻滅。但對於剛歷經二戰,經濟萎靡且保守文化占主流的香港而言,「泳裝繞場」和「小姐選美」是前所未見的震撼,李蘭也趁機出演香港第一部黃飛鴻系列電影《黃飛鴻鞭風滅燭》的女主角,港姐文化從此生根。

但受港姐選舉的不定期影響,頭20年內誕生的香港小姐僅10人不到。加之早期參加者多爲來自舞廳等風塵地的華人女子,權貴操控選舉的醜聞並不鮮見,因此港姐的存在就像華語文化一樣不起眼,被視爲「洋人玩物」。

60年代末,香港華語誤樂產業抬頭。1967年,TVB正式開台,連同邵逸夫在58年創辦的邵氏電影,以粵語爲主導的影視劇有了立足地;1974年,許冠杰發行粵語專輯《鬼馬雙星》,揭開香港流行樂壇的序幕,香港娛樂圈逐漸步入黃金時代,在這樣的氛圍下香港小姐真正走上正軌,既作爲香港娛樂文化的一個符號存在,也成爲一般人進軍演藝界甚至嫁入豪門的捷徑。

70年代開始的「香港小姐大賽」注定爲香港娛樂文化的繁榮而生。

1973年,TVB參與港姐選拔,第一届「香港小姐大賽」產生,但此時TVB不是「唯一主辦方。所以那一年港姐出現了「雙黃蛋」,TVB選出了孫泳恩,香港東方選美會則選出了狄波拉。雖然鬧出烏龍,但狄波拉還是在兩年後加入無綫,隨後嫁給「四哥」謝賢,生下了謝霆鋒,一家三口都給香港娛樂圈貢獻了不少話題和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TVB港姐第四名是後來以「白娘子」角色家喻戶曉的趙雅芝。那是TVB剛劇作探索的時候,在《楚留香》、《上海灘》等經典的爆紅下,趙雅芝成爲無綫最早的當家花旦之一,與「阿姐」汪明荃等人紅遍省港澳。

之後,港姐承辦權被TVB收入囊中,規定每年夏天舉辦,提出「美麗與智慧並存」的口號。這個賽制至今仍未改變,一辦就是47年。在47年中,TVB見證了香港娛樂產業的由盛而衰,港姐也成爲其中一環。

不是每個港姐都會進入娛樂圈,但若沒有港姐,香港影視必然會失色不少。早期TVB占據香港娛樂圈半壁江山,而旗下藝人主要出自1972年開設的「無綫藝員訓練班」及1973年開辦的「香港小姐大賽」,前者培養出劉德華、周潤發、杜琪峰等後來象徵香港電影輝煌的演員和導演,後者則發掘了張曼玉、鐘楚紅、邱淑貞這樣代表著香港這處「東方好萊塢」審美水平的女明星。

鍾愛美人的不只導演,豪門子弟也爲港姐傾心。1977年港姐冠軍朱玲玲就被霍英東之子霍震霆從無綫手上「橫刀奪愛」娶入豪門,震驚全港;27年後朱玲玲改嫁富商羅康瑞,又成爆炸新聞。作家林燕妮日後評價:「香港有兩個人,是萬千寵愛在一身的。男的是周潤發,女的是朱玲玲。」港姐桂冠就這樣改變了一個平凡女子的人生。

80年代,香港影視文化進入黃金時代。繁榮的影視工業需要具有市場吸引力的女星,港姐就是不二之選。謝寧、翁美玲、周海媚等港姐在《射雕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等大熱劇集中均飾演經典角色,與鄭裕玲、劉嘉玲等從藝員訓練班走出來的演員平分秋色。

而80年代從影港姐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張曼玉和邱淑貞。張曼玉在1983年港姐選拔中奪得亞軍,隨後簽約無綫和參與王晶《青蛙王子》、《精裝追女仔》等電影,雖然被稱爲「花瓶」,但20歲出頭就與周潤發等巨星搭戲已是「出道即巔峰」的代表。

王晶更愛邱淑貞,她因受整容質疑而退選港姐,唯獨王晶賞識有加,力邀她演出《最佳損友》,一代「玉女掌門人」誕生。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李嘉欣和陳法蓉這兩大公認的「絕世美人」給輝煌的香港小姐時代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這就是在黃金時代的港姐所具有的潛力,要麽躋身豪門名流,要麽去如日中天的香港娛樂圈闖蕩天地,可惜這個黃金期並不長。

90年代,港姐光輝如同題材固化並受到異軍突起的內地影視衝擊的香港影視產業一樣漸顯黯淡。儘管20世紀最後10年還是誕生了袁咏儀、蔡少芬、佘詩曼、胡杏兒這樣「美麗與智慧」並存旦成爲無綫當家花旦的港姐,但此時殘存的香港影視髙光却屬於80年代業巳成名的港姐。

張曼玉憑藉《東邪西毒》、《阮玲玉》等名留影史的作品從「花瓶」變爲「曼神」,成爲港姐撑起香港電影最後輝煌的標志。新晋港姐面向的其實是97年香港金融危機後日見乏力的香港娛樂圈和市場。

2000年後,能被觀衆記住的港姐屈指可數,還有幾人記得在TVB熬了14年才憑藉《金宵大廈》翻紅的李施嬅也是港姐出身?

曾經的香港小姐選舉,是影響力遍及粵港澳甚至華語世界的盛事,經典的加冕曲和金像獎頒獎樂都能勾起不少人對於榮耀的念想,如今却淪爲網民嘲諷參選者相貌出身的談資。這一切來得那麽突然,但又不足爲奇。

香港小姐和香港娛樂產業相伴而生,21世紀的香港娛樂圈正失去曾引以爲傲的摩登氣息,在內地和西方流行文化的衝擊下顯得越發保守。邵氏、嘉禾兩大電影公司的落幕宣告著80年代年產300部港片的輝煌不可複製。亞視倒閉,本應一家獨大却仍逐年裁減成本的TVB也無法掩飾自身的困境。不管承認與否,如今頭戴桂冠、身著披風、手執權杖聲稱向世界推廣香港的港姐不僅在顔值上面臨質疑,同時她們所擁有的舞臺和風光都已和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相去甚遠。

香港小姐誕生至今74年,從寂寂無名到香江寵兒再成衆人非議,似乎走了一個循環。當香港小姐星光不再,對於香港來說港姐選拔還剩下什麽値得留念的東西?

「香港小姐」選什麽?

香港小姐是香港大型的選美活動,於1946年開始出現。原由私人機構在香港北角麗池夜總會舉辦,直至1973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選舉,之後才統一由無綫電視舉辦。

從80年代開始,一年一度的港姐選舉逐漸成爲香港市民的熱門話題,這個由娛樂圈發起的選美活動,從某種程度上也是香港商業社會的一個縮影:風雲詭譎,沉浮不定。入選佳麗中,有的藉此進入娛樂圈成了當紅明星,事業蒸蒸日上,也有的曇花一現。

港姐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高貴端莊,堪稱女性楷模,是香港一張永恒的魅力名片。

(林銘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