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百壯士》拍攝的前前後後

近日,戰爭題材影片《八佰》上映,立即引起轟動。其實,早在82年前的1938年,由陽翰笙編劇、應雲衛執導、袁牧之和陳波兒主演的《八百壯士》影片即拍攝上演,第一次將八百壯士的英勇事迹搬上銀幕。

愛國影人會聚武漢

全面抗戰爆發後,上海、南京相繼失陷,中國電影界的精英陸續從上海會集於武漢,形成一個强大的電影陣容。在這一支龐大的影視人才隊伍中,就有電影《八百壯士》的編劇陽翰笙、導演應雲衛和主演袁牧之、陳波兒。

陽翰笙,著名作家、編劇,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參加南昌起義軍南征,任起義軍政治部秘書長。應雲衛,著名左翼電影導演和製片人,1935年被單綫發展爲中國共産黨「秘密黨員」。袁牧之,中國人民電影事業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940年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産黨。陳波兒,著名演員,被稱爲「人民藝術家」,1937年在南京加入中國共産黨。

早在1937年8月,袁牧之、陳波兒即籌劃從上海出發取道南京、武漢前往延安。途經南京時,袁牧之與陽翰笙共同商討如何繼續堅持用影視作品支援抗戰,陳波兒則前往中共代表團南京辦事處。也就是這次在南京,陳波兒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入黨介紹人是李克農、葉劍英。陽翰笙、袁牧之、陳波兒三人相約,於1937年9月一同抵達武漢。

在武漢,陽翰笙遵照黨和周恩來的安排,一方面著手籌組文學藝術界抗敵協會,另一面協助郭沫若籌備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忙碌而又艱巨的工作中,陽翰笙始終在思考如何在電影界成立全國性的抗敵組織。1938年1月,陽翰笙提議電影界應成立全國性的組織,得到電影、文化、戲劇各界的一致同意,推定應雲衛等35人籌組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陽翰笙等4人起草宣言。

1938年1月29日,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陽翰笙、應雲衛、袁牧之在其會刊《抗戰電影》創刊號上發表了關於抗戰電影的意見。陽翰笙認爲,「國防電影的內容得現實化,應多面的去反映我們在抗戰中的生活,把我們民族的歡喜與悲愁,憤怒與狂熱,活潑潑地從影片中再現出來。國防電影的形式,應該簡潔化。應迅速地攝製、迅速地放映。因此,我們應該注重新聞片,注意短簡的故事片,注重標語卡通、歌唱短片。」應雲衛說:「國防電影之建立,正如一切藝術形態,這些上層建築,只有更堅固的經濟基礎,才能有更健全的完成,不然,即使有怎樣的社會機能,也是不能使用其極的。」袁牧之講到,「神聖的抗戰開始之後,我們同時開始了精神的總動員,而電影却正是最偉大的宣傳武器。我們要利用這一武器——國防電影,間接的打擊敵人,殲滅敵人。」

袁牧之在武漢住在漢口楊森花園三層樓上的一間小屋裏,籌劃赴延安拍攝影片的事情。有一次,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袁牧之受到周恩來的接見。袁牧之向周恩來詳談了去延安拍新聞紀錄片的想法。周恩來聽後,給予熱情的肯定,同時表示,因爲暫時條件還不成熟,建議他先到中國電影製片廠去參加抗戰影片攝製工作,待時機成熟後,再前往延安。

中國電影製片廠是由漢口攝影場改組而成,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領導。第三廳由周恩來分管,主要負責宣傳文化工作,廳長爲郭沫若,主任秘書爲陽翰笙,下設第五、六、七三個處,分別負責動員工作、藝術宣傳、對敵宣傳等業務。其中,第六處由田漢任處長,所屬第二科負責電影製作和發行工作,科長由國民黨黨員鄭用之兼任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共産黨黨員羅靜予爲中國電影製片廠副廠長。

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來自上海的進步藝術家們紛紛參加中國電影製片廠抗戰電影的拍攝工作,積極宣傳中國共産黨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張,迅速壯大抗日陣營的宣傳隊伍,推動全民抗戰運動的廣泛開展。

戰火中拍攝的經典之作

淞滬會戰打響後,上海軍民英勇抗戰。1937年10月下旬,日軍圍困了上海閘北四行倉庫,守衛倉庫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即「八百壯士」),在團長謝晋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堅守陣地、寸土不讓,英勇頑强地抵抗日軍。上海廣大市民被八百壯士的英勇氣概所感動,紛紛以各種方式支援守軍,女童子軍楊惠敏給戰士們送去一面國旗,守軍官兵受到莫大鼓舞。

宣傳文藝界被八百壯士的偉大事迹深深感動,迅速創作出一批反映八百壯士英勇鬥爭的優秀文藝作品,如二幕劇《八百壯士》、歌曲《歌八百壯士》等。

爲配合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抗戰電影,表明中國共産黨人團結抗戰的誠意,積極宣傳和貫徹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陽翰笙迅速寫出了電影劇本《八百壯士》,幷於1938年1月16日,將電影劇本刊於漢口出版的《中蘇文化》第1卷第5期上。此時,謝晋元等守軍仍被困在上海租界。陽翰笙希望通過《八百壯士》這部影片,表達中國共産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真誠願望。晚年,陽翰笙在談到創作《八百壯士》的動機時說:「當時,鄭用之要我寫個劇本,不寫不好;但不寫國民黨在那裏抗戰也是通不過的。這時,正是德國大使勾結蔣介石,讓他對日妥協的時期。針對這歷史背景,針對他們搞的片面抗戰,我就寫了《八百壯士》宣傳全民總動員。」

劇本寫好後,陽翰笙把應雲衛、袁牧之和陳波兒叫到一起,將《八百壯士》的劇本交給他們,問他們能不能拍。應雲衛和袁牧之都高興地說:「這個題材好。」陳波兒一聽是拍《八百壯士》的影片,異常欣喜,說:「拍,拍,我希望我能參加演出。」應雲衛拿著劇本找到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鄭用之,表示要拍這個劇本,幷把擬訂的拍攝計劃和演職人員名單報告給鄭用之,鄭用之立刻表示同意。鄭用之能够痛快的同意拍攝電影《八百壯士》,一則在抗戰熱情高漲的情况下,他對中國共産黨的正確主張還是支持的;二則他曾是黃埔軍校的學員,是周恩來的學生,對周恩來非常尊敬;三則《八百壯士》表現的是正面戰場英勇抗敵事迹,該劇本也符合抗戰電影的拍攝需要。

最終確定電影《八百壯士》由應雲衛導演,袁牧之飾演謝晋元團長,陳波兒飾演女童子軍楊惠敏,張樹藩扮演楊瑞符營長,王士珍負責攝影。當時,應雲衛、袁牧之和陳波兒曾一度被人稱爲電影界的「三杰」,稱他們三人「合作的影片雖不多,可是沒有一本不是著名作品」。影片《八百壯士》的拍攝條件十分簡陋,器材匱乏,也沒有攝影棚,拍攝組就在漢口楊森花園布景進行拍攝。拍攝過程中,武漢保衛戰打響,日軍飛機經常對武漢進行轟炸,在敵人炮火之中,全體人員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和極强的工作責任心,不到半年的時間,即完成拍攝任務。

電影《八百壯士》除了描寫謝晋元團長和楊瑞符營長這兩個愛國軍人的英勇形象以外,還以不少戰鬥場面和情節表現愛國士兵的堅强勇敢、不畏犧牲、誓與國家共存亡的戰鬥精神。片中描寫了上海各界人民廣泛動員,募集大批物資給八百壯士以熱烈支援,特別突出愛國女童子軍楊惠敏代表廣大市民冒險送去中國國旗的情節和場面。

影片不僅表現了軍隊的抗日,也表現了人民群衆的抗日,反映了人民群衆對抗日軍隊的支持和高漲的抗日鬥爭熱情,盡可能全面地反映全民抗戰的真實畫面。正如陽翰笙所說:「在這個劇本中,我不單寫八百壯士的英勇戰鬥,而且還寫了工農商學兵、各人民團體對八百壯士的支持,這就是群衆支持抗戰,是全民的抗戰。」

電影公映後的反響

1938年7月,電影《八百壯士》拍攝完成後,立即安排電影放映隊在各地進行放映,幷决定放映《八百壯士》的全部收入,悉數購買書報等慰勞受傷士兵。在「八一三」抗戰周年紀念前夕,影片首先在武漢連映5天。不過,由於當時武漢保衛戰已經打響,加之兩家劇院同時上映、價格略微上漲等原因,剛開始《八百壯士》幷不如電影《熱血忠魂》火爆。

梳理舊新聞可見,雖然影片在武漢幷未創下放映紀錄,但全國各地對該片的熱情却依然很高。1938年9月6日,影片在香港平安影院放映。10月8日,西北抗戰劇團在青海西寧湟中舞臺放映該片,同月在西安阿房宮公映。1939年2月,影片在上海新世界連續放映4天後,應市民要求,又在公共體育場連映2天。1940年,中國電影製片廠西北攝影隊在陝北榆林放映該片,觀衆達萬余人。同年7月,影片在雲南昆明南屏劇院放映。1941年4月,謝晋元夫人去世後,重慶唯一大戲院連續放映四場該片以示悼念。同年11月,電影放映第六隊受邀在西安歐美同學會大禮堂放映該片。

影片《八百壯士》不僅在國內受到廣大觀衆的熱烈歡迎,發揮了鼓舞人民抗戰的教育作用。該片還在紐約、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法國、瑞士的反侵略者大會上放映,反響也極爲强烈。1939年初,國際反侵略運動中國分會會同中國電影製片廠將《八百壯士》影片譯成法文,在法國各地影院上映。1944年,中國國民外交協會印度分會爲宣揚祖國抗戰精神,於「七七」抗戰紀念日在印度加爾各答放映該片。

作家郁達夫看過《八百壯士》後,於1940年10月5日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上刊文向華人推薦《八百壯士》。郁達夫高度評價了電影《八百壯士》的價值,他說:「這影片的價值,是不可以和好萊塢或英德諸製片廠,在和平空氣裏所創制出來的諸種幻想的戰事影片來相提幷論的。因爲一方面的作品,是技巧的搬弄和科學的運用;而另一方面的作品,却是事實的再現和血泪的結晶。」他還說:「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到謝晋元團長的如鋼鐵般的意志,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到八百壯士們的拼死的决心,我們在這裏更可以看到女童子軍楊惠敏女士冒水火去獻旗的英姿,我們在這裏又可以看到歐美各國的新聞記者和守軍們對我們諸壯士的關心與同清。」郁達夫號召廣大華人在抗戰中,要「以八百壯士的孤軍苦鬥,來作我們的模範。我所以敢推薦這一個影片,希望我黃帝的子孫,都能一看此片,而來盡他們或她們對國家民族所應盡的責任。」

不過,也有人從影片製作技巧上指出該片存在的瑕疵。1941年2月出版的《中國電影》雜志上,刊登了著名作家白薇的觀後感,「看了《八百壯士》,感到很大的缺憾是:故事不大够緊凑地連接,幾處應有的高潮,都沒有把它强調起來,使它更緊張而感人。一貫是新聞式的紀錄,一個個的鏡頭,平淡淡一連串過去了。」

儘管影片《八百壯士》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但終歸是瑕不掩瑜。在全民抗戰時期,該片不僅生動直觀地塑造了八百壯士的英雄群像,而且著力表現了上海各界人士積極支援抗戰的動人場面,鮮明地突出了全民抗戰的主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民衆抗戰到底的决心。

1996年,電影《八百壯士》榮獲「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優秀影片」新進杯獎。

電影《八百壯士》是應雲衛由上海回到內陸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也是唯一一部反映正面抗戰的電影。該片也是陳波兒的最後一部作品。影片拍攝結束後,陽翰笙與應雲衛即赴重慶大後方,繼續以影視作品鼓舞民衆士氣、支援全民抗戰。袁牧之與陳波兒則離開國統區,前往延安。在延安,袁牧之與陳波兒主要從事攝影工作,爲抗戰時期延安軍民留下了一系列珍貴的影像資料。

(石紹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