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官網談電影《八佰》: 孤軍背後,可知一個弱國的悲凉

8月21日,電影《八佰》在全國上映。人們有理由對這部電影充滿期待,歷史上的八百壯士,就上演了一部悲壯的真實大片:

一支中國孤軍,在日軍圍困中以寡敵衆、死守不退,日軍一波一波的瘋狂進攻,都被勇士們擊退。當日軍抵近企圖爆破守軍所在大樓時,一位身上綁滿手榴彈的中國士兵,毅然從樓上跳下,與敵人同歸於盡。

這是1937年慘烈的淞滬會戰中之細節。歷史細節,唯有放在歷史中觀察,才能讓人更加真實地理解。

八百壯士孤軍堅守,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

當時的背景是:淞滬會戰後期,中國軍隊不敵日軍海陸空一體的凌厲攻勢。10月26日,大場失守,上海戰局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爲防止被日軍圍殲,決定放弃現有陣地,全面向蘇州河南岸轉移。但是,當時蔣介石決定留一支中國軍隊在蘇州河北岸堅守,最終選擇了毗鄰蘇州河的四行倉庫。

八百壯士,實則只有452人,一個營,他們來自第88師,由524團團副謝晋元率領。在日軍已經占領的蘇州河以北區域留下1個營堅守,已無太大軍事價值。在蔣介石眼中,這支孤軍的意義是:讓外國人看看,我們還是有部隊堅守在上海市區的。

蔣介石滿心希望:國聯大會11月3日就要在布魯塞爾開幕了,這個會議,一定要做出制裁日本的決定啊……

1937年9月22日,淞滬會戰正打得難解難分之際,蔣介石在南京就即將召開的國聯大會回答《巴黎晚報》記者提問時,說過如此一段話:

「若列國仍又不采取及時措施,遏制日本之侵略,則不但各國對中國原有之貿易爲之消减,即各國在東亞之領土,亦必受嚴重之威脅。故對日制裁,非所以獨助中國,亦所以保護國聯會員國及相關非會員國本身之利益。本人深信各國遠大眼光之政治家,必當有見及此,遵照會章制裁日本,以盡其義務矣。」

一個弱國的悲劇,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難時强國會「盡義務」出手援助。

當淞滬會戰局勢日漸對己不利後,蔣介石的選擇是:要堅持跟日本人打下去,哪怕是象徵性地打,也要堅持到國聯大會召開,由國聯出面干涉、調停。

這又是弱國的悲劇:沒有足够的軍事實力與堅決的戰鬥意志與强敵對抗,却幻想通過外交斡旋來達到目的。

國聯大會11月3日如期在布魯塞爾召開了。會上,中國代表顧維鈞要求與會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停止提供貸款和軍需物資,並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但與會各國出於各自的戰略考慮和利害關係,除發表泛泛的譴責之詞外,誰都不願率先制裁日本。

經過3個星期的空談,11月24日會議通過了《九國公約會議報告書》,會議拒絕了中國政府關於制裁日本的正義要求,强調九國公約和平原則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適用性,要求中日停止敵對行動,采取和平程序。

這份報告書,形同一張廢紙。而這份報告書出爐之時,淞滬會戰已經結束,日軍兵鋒,直指瑟瑟寒風中的南京。

心存幻想,又怎能堅決鬥爭?

史料記載,在淞滬會戰中,蔣介石有多處錯誤的決策。該堅決進攻的時候突然叫停,該緊急撤退的時候,又突然讓部隊再堅持幾天。他的錯誤判斷,皆基於西方國家干涉日本的幻想。

八百壯士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歷時3個月之淞滬會戰的尾聲。

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蔣介石耗費心血訓練的20個德械師全部葬送在黃浦江畔,中國雛形的空軍也折損了大半戰機,海軍艦隻幾乎全部自沉封鎖長江航道,抗戰初期庫存的彈藥裝備全部耗用在淞滬之戰……

從史料中能够讀出:中國軍人的血氣之勇與武器裝備、戰術理念、戰略思想的落後,形成鮮明對比。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缺乏步兵與炮兵、戰車的協同作戰訓練,不適應日軍的海陸空立體作戰。

那時的中國,確實是一個弱國,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弱」——系統性的弱。

八百壯士作爲蔣介石「打給外國人看看」的象徵,最終成爲中國人面對强敵不屈抗戰的象徵。

事實上,謝晋元和八百壯士,並不是「打給外國人看看」,外國人靠不住。他們以一腔熱血,不畏死亡,在全體中國人當中樹立了一座堅持抗戰的精神豐碑,他們是中國人的驕傲!

八百壯士的結局,同樣悲壯。

血戰4個日夜後,他們受命退入租界,却被英軍繳去武器。這支孤軍全靠上海市民接濟。他們照樣出操和訓練,但在紀念抗戰一周年的升旗儀式中,遭到租界軍人的襲擊,4死11傷。他們却只能通過絕食來抗議。

1941年4月24日,謝晋元在出操時遭受叛徒襲擊,中彈身亡,年僅36歲。同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租界,將這支孤軍全部拘禁,押至各地做苦工,最遠的被押送到巴布亞新幾內亞,戰士們有些逃脫,有些死於折磨……

這支孤軍的悲壯,是當年弱小的中國的悲凉。

所幸,現在的中國,再也不是當年的中國了。

這恰恰就是歷史予今天的意義。

(原題爲《孤軍悲壯背後 可知一個弱國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