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揭秘:毛主席水晶棺是如何研製出來的

1976年是我國災難深重的一年,在我個人的記憶中,也是極其難忘的一年。1月8日,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被病魔奪走了生命;人們沉痛的心情還沒有過去,7月6日,我們的朱德委員長又與世長辭;人們的泪水未乾,又發生了唐山的强烈地震;遭到地震破壞的北京,還沒有來得及治理創傷,9月9日,又傳來了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的噩耗,悲哀籠罩著首都北京。就在這悲痛的時刻,我接到北京市委的緊急電話,叫我立即到谷牧同志那裏去開會。谷牧同志傳達了中央的决定:9月11日至18日,人民大會堂組織群衆吊唁幷瞻仰毛主席遺容;同時,要做長期保護遺體的準備工作,在群衆吊唁、瞻仰遺容期間,一定要保護好遺體,幷萬分强調這件工作是對黨對全國人民負責的重要政治任務,要萬無一失,不能有絲毫差錯,而且宣布了嚴格的紀律。

我接受這項任務時,在悲痛之餘,心情是十分沉重的,憂心與壓力交織在一起。

在悲痛的日子裡保護遺體

在大會堂北大廳各界人士瞻仰遺容期間,爲保護好主席遺體,交給我們的任務是要做一個玻璃棺,把遺體放在棺內,既能瞻仰遺容又能保護遺體。時間很急(只有一天的時間),事前又無準備,只好先找現成的。首先想到的是蘇聯於1924年送給孫中山先生的水晶棺。我們立即到碧雲寺,打開棺一看,由於種種原因不能使用。怎麼辦?製造玻璃棺時間來不及,又不安全。因此,確定製作一個有機玻璃棺。但北京市只有一個小廠生産有機玻璃板,最長的板只有1.6米,而實際需要2.2米的板,我們便到北京市有機玻璃廠傳達了中央要製作的精神。傳達精神後,從廠長到每個職工都表示保證完成任務。我們和該廠幹部職工一起含著熱泪夜以繼日,邊試驗,邊粘接,克服了種種困難,把短板粘接成2.2米的長板,只用了十幾個小時就粘合成了有機玻璃棺。11日,工廠職工將有機玻璃棺送到人民大會堂北大廳,把主席的遺體安放在棺內,幷使棺內成爲有益于保護遺體的一個小環境。

我和化工部陶濤同志找了北京市氧氣廠和化工系統的同志,研究幷確定往棺內充惰性氣體的工作,使棺內的含氧量降到醫療保護組要求的標準。棺內的溫度最好保持在6-7攝氏度,這是保護好遺體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當時難度很大,北京的九月,氣溫還是較高的,特別是每天瞻仰遺容的各界人士都在3萬以上,人體散發的熱量和氣溫叠加,使北大廳的室溫急劇上升。雖然空調已開至最大冷量,室溫仍在15攝氏度以上,棺內溫度也在13攝氏度上下,很不利於遺體保護。因此,谷牧同志請來了各方面的製冷降溫專家和北京市冷凍機廠、北京市醫療器械廠等有關廠的領導、技術人員和老工人,採用了液體介質、氣體介質降溫,這樣雖然有明顯的效果,但還是不穩定。北京市計委的謝飄同志和半導體專家們又製造出了半導體製冷降溫的設備,通過綜合降溫使棺內的溫度穩定在7-8攝氏度,夜裡可以降到6攝氏度。

要搞一個長期保護遺體的措施,這就是當時嚴格保密的769工程。我安排北京市冷凍機等廠的領導同志和工程師、老工人,把保存遺體的房間裝好設備,保證溫、濕度。有幾位同志還要長期留在那裏保證設備的完好與運行。以上的幾項措施,爲長期保護遺體打下了基礎。

創造保護遺體專用設備(包括水晶棺)的群體

在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央於1976年10月8日作出了《關于建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的决定》。决定「在紀念堂建成以後,即將安放毛澤東主席遺體的水晶棺移入堂內,讓廣大人民群衆瞻仰遺容。」

在國務院第九辦公室谷牧同志的領導下,建立了專用設備研製組,當時指定了我爲組長,北京市玻璃總廠廠長肖秧、國家建築材料局的祁俊同志爲副組長,以後又增加了王文海(冶金部有色金屬院的負責人)、魏祖冶(航空工業部621所的負責人),還有科學院的一位領導負責遺體保護專用設備的研製工作。

當時是既無任何資料,又無一點經驗。從何入手,大家提出不少的建議,首先還是有色金屬研究院的領導、工程技術人員和職工集思廣益,拿出一個棺(有機玻璃的)和保護裝置的小模型,由王文海等同志帶到紫光閣,經中央領導審視認爲這個設想很有啓發,交由專用設備組研究。接著,全國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送了水晶棺的模型,北京市玻璃廠也製造了一個比例爲四分之一的模型,每一個模型都十分精緻。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川省送來了圓型水晶棺模型,內鋪紅毯,以示「紅太陽」之意,中央領導認爲這個模型有新意,建議採納。但我們認為2.2米直徑的圓型水晶棺是很難加工的,最後决定派我與肖秧同志去四川與省裏和工廠商量,是否可以加工製造,工廠也認爲這樣大的直徑無法加工,只好放弃了這個方案。後决定由工藝美術學院集中各個模型的優點,設計出水晶棺和棺座的幾個方案,請中央領導審定,最後中央領導確定的是現在的這個棺型和棺座。中央要求1977年9月9日主席逝世一周年時建成,幷讓廣大人民群衆瞻仰遺容。這既是一個非常光榮的任務,又是非常艱巨的任務,也是對黨對人民負有重大政治責任、有著巨大壓力的任務。

當時醫務遺體保護組對水晶棺的要求是:保護遺體的專用設備不能讓細菌有生存的條件;要低溫又要儘可能高的濕度;要光照但光不能破壞皮膚等。總之,專用設備必須保證對保護遺體萬無一失。根據遺體保護的各項必須保證的條件,决定了專用設備研製組必然是物理、化學、生物、冶煉、機械加工、水晶提純和熔制等多學科多工程門類綜合研製的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必須組織全國高水平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加工工廠的高級科技人員和高級技工參加這項偉大的研製工程。

任務是定下來了,但開始時大家都心裏沒有底,只能按照醫務方面關于保護遺體的要求,進行試驗和初步設計。

水晶棺製作,我和肖秧同志商量,先用光學玻璃製作,技術控制比較容易些,把握也大一些,也可以是水晶棺的替代品,研製試驗也需要有一個樣棺,做棺內各項參數的試驗,同時也不放弃真正水晶棺實際是提純的水晶原料,再加工成石英光學玻璃的研製。經中央領導同意後,我們立即開始了光學玻璃試製。要澆鑄這樣超大、超厚的板材,也非易事,在國內也無先例,因此,在夜間(凉爽一些)澆鑄大板試驗時,肖秧同志和玻璃總廠的領導、技術人員一直在現場,即時解决問題。

這兩個光學玻璃棺,一個放在歷史博物館與裝配好(模擬)的棺座配合,成爲一個瞻仰遺容的水晶棺整體,請中央領導審查定案。當時絕大多數在京重要中央領導同志都來審查和提出意見,1976年12月9日,政治局批准了這個棺型和棺座,同時也提出了難度很大的新任務:一是要做真正的水晶棺,二是梯型的坡面不能有遺體的影像。

製造水晶棺,首先需要高純的水晶作原料,這個任務由國家建材總局及其所屬單位完成。從礦山開採到提純,提供出高純度水晶原料,然後燒製成板,這才是人造的水晶(石英玻璃)了。燒制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以北京玻璃總廠的石英玻璃廠爲基地,集中了上海、遼寧(錦州)、四川(成都)等國內主要石英玻璃製造廠和建材研究院等單位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參加。解决了高純度水晶材料的問題後,又遇到氫氧焰的來源問題,氫氣、氧氣用量大,不能間斷,此時只有北京石油化工總廠的空分設備可以使用,又因爲給化工廠送乙烯的管道進行吹管需用一個月的時間,只能與有空壓機的單位協調。在各單位支持下,集中了幾十台空壓機,分段吹掃,只用了五天的時間就把管道吹掃乾淨,幷焊接起來,把氫氧氣順利輸送到石英玻璃廠。

要把已經提純的水晶原料再燒製成板材,需在2000攝氏度的高溫下,才能燒成,我們的各級領導、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同志懷著對毛主席無限懷念之情,硬是靠著自己的雙手,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燒結出一塊一塊的超高純度石英玻璃板。這些板基本上沒有氣泡和雜質。爲了提高純度,我記得一些女性工作人員不顧高溫灼燒面部皮膚,聚精會神地用設備把眼睛能看到的雜質抽出來,沒有這種忘我的革命精神,這麽艱巨的任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

研磨、拋光、加工的工作由第一機床廠負責。他們使用了最好的設備和技術水平最高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日夜奮戰,保質保期完成幾個棺的加工任務。最後是爲消除「影像」,需要棺板上鍍多層干涉薄膜。科學院的物理所和老專家龔祖同(西安光機所)、王大衍(長春光機所)和北京玻璃總廠及其研究所的同志參加了這項工作。在沒有鍍膜設備的條件下,龔祖同老科學家以218廠、318廠爲基地進行了化學鍍膜的試驗,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發動北京、蘭州等真空設備製造廠和科研單位,多方面的大協作,只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就製造成了我國第一台超大型的真空鍍膜機,這台鍍膜機的質量和進度都是令人難以想像的,有這樣技術高、志氣大的職工和密切配合團結協作的精神,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一定是無往不勝的。

水晶棺底座是鋁合金製造的,生産這樣又寬又厚的鋁合金厚板也是非常困難的,承擔任務的冶金部所屬哈爾濱101廠沒有鑄過這樣大的鋁錠,由于鑄造質量要求很高,爲了鍛壓成又寬又厚的板材,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按期按質完成了任務。然後由航空部的112廠加工,按照水晶棺尺寸的要求,他們把鋁板加工成要求精度很高的水晶棺座(槽),是很不容易的。工廠派代表親自把加工好的棺座護送到北京。

其他設備的製造,全國有上百的工廠企業參加,都是時間緊、質量要求高的任務,他們都好、快、省地完成了任務,創造了一個個奇迹。

(韓伯平/口述、蘇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