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江山故鄉情 ——臺灣著名製作人劉家庸眼中的大陸巨變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臺灣著名製作人劉家庸帶領攝製組成員,堅持不懈奔赴祖國大陸各地拍攝,其製作的《大陸尋奇》節目內容介紹了大陸自然風光、文化傳承、人文地理及歷史遺迹,客觀反映了祖國大陸30年發生的巨大變化。該片在臺灣島內及海內外華人界引起强烈反響,節目中許多難忘的鏡頭,給海峽兩岸的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開啓拍攝大陸尋奇之旅

1989年元月,恰逢「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十周年。這時,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剛宣示開放大陸探親不久。自此,兩岸隔絕的局面打破,許多苦盼多年的台灣老兵開始陸續返鄉探親。但兩岸民間的交流仍處於起步階段,遠遠未能滿足離家多年遊子的思鄉之情,人們迫切想瞭解大陸這麽多年的變化。

1989年3月,星雲大師在40年後,率「弘法探親團」再次踏上故土。「探親團」負責全程錄影記錄的攝像組領隊人是臺灣著名的廣播電視製作人、與星雲大師相識30年之久的周志敏女士,星雲大師對好友說:「大陸幅員遼闊,各地風情不同,幾千年豐富的歷史文化,是電視或寫作的最好題材。」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探親團」回到臺灣後,在周志敏的設計操刀下,一個以介紹大陸風土民情爲主要內容的節目——《大陸尋奇》——遂見雛形。

周志敏策劃《大陸尋奇》要赴大陸拍攝,這在當時的臺灣電視節目裏尚屬罕見,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必然面對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她認爲,這檔節目要想在臺灣衆多的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拍攝出一批接地氣的片子,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文化傳承、人文地理、歷史延續等方面,有著衆多的題材,需要拍攝的內容很廣泛。爲此她急需籌備m

支精明强幹的攝像團隊,這也是敁重要的環節。此時,傳媒公司年輕有爲的電視製作人劉家庸進入了周志敏的視綫,他曾爲華視製作了許多節目,播出效果非常好。

劉家庸在阿里山出生長大,祖籍是福建龍岩,他對大陸感到陌生而好奇,《大陸尋奇》的邀請瞬間勾起了他壓在心頭多年的悸動。到大陸拍攝,可以按照書本裏曾學過的知識、沿著當年的歷史遺迹,去追尋、去見證、去記錄曾發生在大陸的歷史事件,還可以了解如今的大陸是什麽樣,劉家庸對《大陸尋奇》信心滿滿。

1989年下半年,《大陸尋奇》制組進入籌備階段,當年底,劉家庸赴大陸拍攝,回到臺灣進行緊張的後期製作。1990年8月11日,《大陸尋奇》節目在台灣中視(中國電視公司)正式播出,立刻引發轟動效應。

無處不是故園情

劉家庸說:「《大陸尋奇》節目組最早的成員,無論製作人、攝像師、主持人,還是剪輯師等,大家的技術、知識面及工作能力都很强!」但是每次出發之前,劉家康還是會對大家强調:拍攝前必須多看書,做到心中有數,對拍攝的內容非常熟悉,如何選擇拍攝對象,要多準備幾套設想方案。

拍攝中國古建築的時候,劉家甜總是提醒攝像師:別小看那些木雕,木雕裏頭的圖案都蘊藏著很多歷史故事,把這些細微的內容收入鏡頭中,才能把這段歷史故事較完整地呈現給觀衆,才能豐富地表現出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面對如此豐富的題材,如何給節目制定一個長遠的拍攝計劃?如何有條不紊安排赴大陸拍攝行程?劉家庸第一次帶隊赴大陸拍攝,業餘時間就是逛書店,只要看到反映大陸各地風土人情名勝古迹的書箱,他統統買下來,等回到臺北後,再仔細研究,爲下一次拍攝做準備。有一次,劉家庸從日本購買了一套《大漢和辭典》,這是一本大型的綜合性宗教教育工具書,裏面介紹大量宗教、祭祀等內容,一套共十多本,劉家庸毫不猶豫全部買下,這套叢書也的確給了節目組很大幫助。

劉家庸印象很深,有一次,他們去重慶拍攝世界文化遺産——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當時博物館館長提出要先看《大陸尋奇》攝製組的脚本。盡管劉家庸事前沒有寫出脚本,但他對這裏的一切非常熟悉,於是他在現場很快完成了分鏡表,交給館長。他還如同導遊般,講述了大足石刻的歷史演變以及不同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他做完這些,餷長再無疑慮,同行的攝影師也深感欽佩。

30年來,劉家庸購買的資料書存放在臺北的工作室內,粗略估計已有上萬册。依托這些書籍提供的深厚背景知識,他帶領攝製組先後到青海、西藏、雲貴川等地,去到長江與黃河的源頭、翻越金沙江和三峽的重重山嶺;足迹踏遍甘肅、新腿、山西、陝西,穿風雪、過荒原、出入沙漠,早早地「裏走絲綢之路」;按照書上描述的地方實地拍攝,走進這些美景,走進雪山、大峽￿、寺廟,希望能把最美的大陸、最真實的故鄉帶給島內觀衆。

30年過去了,劉家庸先後到過大陸2000多個縣市,每年往返於大陸七、八次,每年在大陸工作6到8個月,逐漸積累了對大陸深刻的瞭解,成爲人們眼中的「大陸通」,也是節目製作人中最熟悉大陸情况的「臺灣第一人」。周志敏也給予劉家庸極高的評價,「他在實際工作中得到的,遠比書本上瞭解到的多十萬八千倍,劉家庸在大陸走過的路,很難用計量單位來計算。」

用鏡頭見證大陸30年巨變

常言說:落葉歸根,人老思鄉。許多飄泊在外的異鄉人,隨著歲月的流逝,思鄉之情愈發濃重。對於許多心繫故土的臺灣人來說,他們渴望瞭解大陸現狀,渴望早一天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看一看。恰在此時,《大陸尋奇》顯得格外重要。

劉家席接受采訪時坦言:1989年底,他與攝製組成員初到大陸,很擔心此行能否順利完成拍攝任務?能不能安全返回臺灣?畢竟兩岸在不同的制度下發展多年,在他想像中,大陸是貧窮落後的,大陸的人民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但當他置身大陸後,才發現大陸人民並沒有像臺灣宣傳的那麽悲慘,他所看到的、聽到的,與在臺灣的宣傳有著很大的不同。

在拍攝的日子裏,劉家厢和攝製組成員飽覽祖國大地壯美山河,聆聽、感受名勝古迹裏蘊含的中華文化底蘊,體驗並記錄著曆久彌新的傳統民風民俗,所到之處,一派勃勃生機。這些精彩的畫面、動人的故事、燦爛的文化,都被攝製組收入鏡頭,並在《大陸尋奇》節目中得以美好的呈現。

從1990年8月11日開始,每周日晚六點,台灣中視紀錄片《大陸尋奇》作爲社教節目準時開播,它的首播頻道爲中視主頻道,另外中視綜藝台、中視HD台、中天綜合台、八大第一台皆有回放。

雄偉壯麗的山峰、奔騰不息的江水、熱情洋溢的少數民族風悄、根深地厚的資土高原、滄桑與烟火和諧共生的古城——幅幅多彩而壯闊的畫卷在電視屏

幕中閃現,伴隨著氣勢恢弘的主題曲《江山萬里心》,給身在臺灣、心嚮往著彼岸的觀衆,奉上美好的視覺盛宴,也捧出一碗濃濃的鄉愁。

每逢這首賫邁的主題曲響起的時候,仿佛有一種召喚,成千上萬的臺灣百姓坐在家中準時收看。那是夢裏的長城和故宮、血液裏的黃河與長江。

伴隨著《大陸尋奇》的不斷播出,有人在思鄉念故中逐漸老去,有的人則從小看著《大陸尋奇》、聽著《江山萬里心》長大。《大陸尋奇》陪伴著臺灣人度過了三十載春秋,也見證了海峽兩岸不斷的融合、交流。

無論是海峽的潮水,還是歷史的風雨,從未磨蝕過兩岸人民共同的「中國心」。當年,在海峽兩岸沒有大範圍開放的情况下,要想瞭解大陸的變化,觀看《大陸尋奇》節目,成爲臺灣民衆的首選。而且,節目還飄洋過海,受到海外華人的喜愛。那時候,美國、澳洲、新加坡和日本等有華人的國家和地區紛紛購買《大陸尋奇》節目版權。

許多旅居海外的華人觀看了《大陸尋奇》後,勾起了深藏心底的强烈思鄉情結。他們迫切地想要知道一個發展的中國、一個正在改革開放的中同,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還有一些久居臺灣的大陸人,也會要求海外留學歸來的子女一同觀看《大陸尋奇》,要讓後代們瞭解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要讓後人也記得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根。

30年過去了,劉家庸每一次到大陸拍攝都有著不同的感受。他幾乎是親眼和親手記錄了大陸30年來的發展與變化: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平原上飛馳的高鐵、城市裏渴望機遇的年輕人、大街上隨處可見的互聯網科技……這些珍貴的鏡頭,如果不是因爲有了30年這樣一個足够久遠的時長載體,不會顯得如此「驚奇」;如果不是因爲有著故鄉祖地這樣一個足够厚重的文化母源,便不會顯得如此親切動人。那些遠離家鄉、從未再回到過家鄉的遊子,也通過這些鏡頭瞭解大陸、認識大陸,《大陸尋奇》也構建了海峽兩岸人民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

每當回首三十載、攝製組行走於華夏大地的一幕幕情景時,讓劉家庸深感欣慰的是,《大陸尋奇》節目在當今電視生態激變、業者還在掙扎經營與生存的現實中,始終保持居高不下的收視率,被視爲臺灣電視文化界的楷模,也成爲臺灣電視史上最長壽的歷史文化性節目。

1997年,《大陸尋奇》榮獲臺灣金鐘獎、電視評比最佳獎項。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初,該欄目先後播出近1800集,當年的孩童,如今已步入中年人的行列,但他們依然是最忠實的觀衆。

歲月悠悠,情誼綿綿。一個個蘊藏著濃厚中華歷史文化的珍貴鏡頭,一幅幅揮之不去的大陸巨變畫卷,見證了中國現代社會異彩紛呈的生活。江山萬里心,故園新貌總是情。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大陸尋奇》節目都是海峽兩岸電視史上的一個奇迹,更是海峽兩岸人民心中美好的記憶。

(仇秀莉/文)